文/婷妈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绽放的种子,而父母的爱与鼓励,就是那滋养生命的阳光雨露。

与其用严厉的批评筑起高墙,不如用温暖的话语搭建成长的阶梯。那些被“哄”大的孩子,往往在爱的浸润中长出更坚韧的翅膀。
1、“我注意到你很努力”——肯定过程比结果更治愈
邻居家的小男孩学骑自行车时,总在小区广场摔得膝盖淤青。他妈妈没有说“怎么还学不会”,而是蹲下来擦掉他脸上的灰说:“妈妈看到你今天比昨天多骑了五米,转弯时还记得捏刹车呢。”三个月后,孩子不仅能单手骑车,还主动教更小的朋友。
心理学中的“成长型思维”理论指出,当孩子接收到“努力被看见”的反馈时,他们会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制的因素,而非天赋或运气。

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老师没有批评他画得不像,而是肯定他“观察角度的变化”。这种对过程的关注,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更愿意坚持——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跌倒都是通往成功的脚印。
2、“你愿意试试吗?”——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手里
刘梅的女儿曾是个“饭渣”,每到吃饭就撅嘴。直到有天妈妈把三盘不同颜色的蔬菜摆在她面前:“今天你想让哪盘菜当队长,带着米饭去冒险?”小女孩眼睛发亮,用勺子敲着盘子宣布:“我要让胡萝卜队长先出发!”现在她不仅自己设计“食物小队”,还成了幼儿园的“营养小讲师”。
儿童发展专家指出,3岁后的孩子开始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当父母用游戏化的方式给予选择权,实际上是在传递“你的想法很重要”的信号。

就像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自由与纪律”平衡,被尊重的孩子更愿意配合规则。这种“哄”不是放任,而是用智慧将责任转化为乐趣,让孩子在自主决策中学会承担后果。
3、“你刚才处理得真好”——强化积极行为的魔力
李姐的儿子曾因抢玩具被投诉,她没有当场责备,而是晚上搂着他说:“今天你虽然拿了乐乐的车,但后来你说‘等我玩五分钟就还你’,还主动把自己的变形金刚给他玩,这叫做分享。”第二天孩子不仅带了玩具去道歉,还和乐乐成了好朋友。
这背后是“正向强化”的心理机制。当孩子接收到具体而真诚的赞美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形成“行为-奖励”的神经回路。

就像平时夸孩子,空洞的“你真棒”不如“你刚才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的样子特别帅”有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家庭教育中同样需要这样的“高光时刻”,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哪个行为被认可。
写在最后
真正的“哄”不是敷衍的甜言蜜语,而是带着觉察的智慧表达。它要求父母放下评判的眼镜,戴上观察的望远镜——看到孩子摔跤时擦破的膝盖,更看到他重新站起的勇气;看到作业本上的红叉,更看到他订正时专注的神情。
那些被温柔话语滋养的孩子,终将长成内心丰盈的大人。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因为记忆里永远回响着“再试一次也没关系”;他们不会在冲突中失控,因为父母教过他们“用语言代替拳头”;他们更懂得欣赏他人,因为自己就生活在被看见、被肯定的环境里。

从今天开始,对孩子多说这三句话吧,你会发现,那个被你“哄”着长大的孩子,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你期待的模样——甚至,比你期待的更美好。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