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俊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儿童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许多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一些非正常压力,这种压力部分源于家庭强加给他们的期望,这些期望往往是中国家长所理解的“成功”,而不是孩子的理解,只能被动地“完成”。相比之下,一些国外的孩子展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探索精神,他们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自由发展,成长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我们在探讨这些差异时,应更关注儿童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我们思考教育的基础维度应在于尊重生命、激发潜力,而不仅仅是所谓“成功”的追求。
父母将“成才”视为教育的核心,把子女的成绩与家庭的荣誉紧密联系。这种观念有其合理性,但可能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许多孩子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主性,容易陷入迷茫,总是等待来自他人的指令。这种状态引发的后患,已足以为训。我们应该更多地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强调“在快乐中成长”,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在问题解决中学会自主决策,从而获得内心的成就感,并逐渐建立自信。
教育的核心应是唤醒每个孩子的内在潜力,让他们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如果孩子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们的成长过程将缺乏真实的自我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和家庭的引导尤为重要。教育者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尊重的环境,让他们在其中探索、发现自己喜欢的方向。特别是在幼儿教育阶段,教育者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许多孩子在阅读或劳动教育中缺乏主动性,因为他们的动机更多来自“完成任务”,而非出于内心的需求。这种被动学习模式削弱了孩子的自主性,也让他们对学习和劳动失去热情。因此,教育目标不应只是让孩子们完成作业或遵守规则,而是帮助他们发现和热爱生活的多样性,激发内在动力。
阅读与劳动教育是启发孩子自主性的重要途径。现实中,阅读常常被当作一种作业,许多孩子被动完成,却没有真正热爱阅读。我们何不鼓励孩子们自由选择书籍,以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同样看到孩子在不自主的情况下,被动机械地完成劳动作业。久而久之,孩子们可能会对劳动产生厌恶。
因此,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们感受到阅读和劳动的乐趣,让他们从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快乐。幼儿园教育中,如果孩子在读书和动手活动中感到快乐,他们会逐渐把这种体验转化为主动的探索欲望。一个幼儿园的成功在于是否能够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教育者,尤其是幼儿园园长,应该深入理解儿童的心理和需求,创造一个尊重儿童内心世界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唤醒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填充知识。我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自足的宝藏。”教育的任务是唤醒他们,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教育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潜力,使他们拥有追求和探索生活的勇气。现实中,人们常常看到许多孩子被统一标准所约束,失去了独特的自我表现。课堂上所有孩子都坐得端正整齐,这种“整齐划一”可能有助于纪律培养,但对于个性和创新的培养却未必有现实的意义。创新需要空间和自由,如果教育不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他们又如何能够展现出个性和创造力?
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中国的教育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存在挑战。如果一味强调以应试为导向,孩子们往往更擅长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和创新的兴趣。在这种环境下,一个“调皮捣蛋、标新立异”的孩子常常被视为“不守规矩”,然而,这样的孩子恰恰是具有创新潜力的种子。教育者应重新审视孩子们的表现,鼓励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思维,而不是将他们限定在“标准化”的框架中。创新意味着“与众不同”,孩子们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可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为孩子的生命奠定了基调。虽然这一阶段的时间短暂,但其影响深远。如果在这一时期提供了压抑个性的教育方式,可能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因此,学前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尊重儿童的天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自由和快乐的成长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探索、表达自己,从而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一个优秀的学前教育者应该具备哲学家的眼光和教育家的责任感,以尊重生命为原则,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索自己的无限潜力。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之道是一个唤醒和激发的过程,教育的成功并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孩子们是否找到了自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快乐。教育应该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自主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未来的教育改革之路,将更加注重孩子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成长,让他们在充满尊重和自由的环境中,自信地走向未来。
(作者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韩国国立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