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吉林大学考研的团队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吉林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吉林大学628中外音乐史】真题解析!
作品解释
1.《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由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经典作品 。1848 年,为向奥地利陆军元帅拉德斯基致敬,老约翰・施特劳斯谱写此曲。乐曲开篇,军鼓敲出坚定有力的节奏,宛如军队整齐的步伐。随后,弦乐、木管、铜管等乐器交织,奏响激昂旋律。其节奏明快、韵律感强,以 ABA 曲式呈现,A 段豪迈大气,B 段稍显柔和,形成对比。这首曲子不仅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经典保留曲目,更凭借其独特魅力,成为世界范围内最知名的进行曲之一,每次演奏都能引发观众热烈的掌声与共鸣。
2.《芬兰颂》
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创作于 1899 年,彼时芬兰正受沙俄压迫。作品开篇,低音铜管与弦乐营造出压抑沉重氛围,象征芬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接着,节奏加快,激昂旋律喷薄而出,展现出芬兰人民为自由抗争的决心。旋律雄浑壮阔,和声丰富多变,在高潮部分,音乐的力量震撼人心。它不只是一首乐曲,更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芬兰人民为独立和自由而奋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深刻内涵,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深深触动着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灵 。
3.《渔光曲》
《渔光曲》由任光作曲,为同名电影的主题曲。旋律以舒缓、抒情的风格,展现了渔民们艰辛的海上生活。乐曲起始,轻柔的音符如波光粼粼的海面,随后,旋律在起伏间诉说着渔民劳作的不易与对生活的期盼。其节奏模拟着渔船在海浪中摇曳的律动,歌词质朴,配合旋律,生动刻画了当时渔民的生活状态。歌曲传唱甚广,不仅在电影中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还凭借其真挚情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引发大众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与同情 。
4.《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为南宋郭沔所作,是一首经典的古琴曲。当时元兵南侵,郭沔在潇湘二水合流处,见云水奔腾之景,联想到山河破碎,遂作此曲。乐曲开始,泛音空灵,似云雾缭绕于潇湘之上。继而旋律跌宕起伏,通过按、揉、打、圆等技法,营造出云水激荡的气势,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忧思与愤懑。全曲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又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它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体现了文人音乐独特的审美意境与精神内涵,对后世古琴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
名词解释
1.斯美塔那
斯美塔那是 19 世纪捷克著名作曲家,被誉为 “捷克民族音乐之父”。他一生致力于捷克民族音乐的发展。其作品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常取材于捷克民间故事和传说。代表作品《我的祖国》是一部宏大的交响诗套曲,其中《沃尔塔瓦河》尤为著名,用音乐描绘出河流的源头、流经的森林与村庄等。他在创作中结合捷克民间音乐素材与欧洲古典音乐传统,运用丰富的和声和管弦乐配器手法。他的音乐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时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为捷克民族音乐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
2.普契尼
普契尼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生于 19 世纪中叶。他的歌剧作品旋律优美,情感细腻。代表作有《蝴蝶夫人》《图兰朵》等。在《蝴蝶夫人》中,他通过婉转的旋律展现了蝴蝶夫人的深情和悲惨遭遇。普契尼擅长塑造女性角色,将女性的情感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音乐融合了意大利传统歌剧风格和当时的流行元素,注重戏剧冲突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其歌剧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为意大利歌剧在世界歌剧舞台的持续辉煌作出巨大贡献,对后世歌剧创作也产生深远影响。
3.江文也
江文也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他生活在 20 世纪,创作风格融合了中西音乐之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钢琴曲、管弦乐等多种体裁。如钢琴曲《台湾舞曲》,旋律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将台湾的风土人情融入音符之中。江文也在音乐创作上,一方面挖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藏,另一方面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他的作品展现了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情感,在推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民族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4.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起源于北宋时期。它是一种大型的说唱音乐,将多种宫调的曲子联缀演唱。其结构复杂,通常由不同宫调的若干套曲组成,每套曲子又包含若干个曲调。诸宫调的内容丰富,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像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讲述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其语言通俗生动,音乐变化丰富。这种艺术形式对后世戏曲和说唱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曲艺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智慧。
简答题
1.周代六代乐舞
周代六代乐舞是中国古代乐舞的集大成者,依次为黄帝时期的《云门》、尧帝时期的《咸池》、舜帝时期的《大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这些乐舞在当时主要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等场合,具有极高的政治与宗教意义。以《云门》为例,它是对黄帝功绩的歌颂,通过乐舞形式表达对祖先和上天的崇敬,舞者模拟云的形态,体现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大韶》则以其 “尽善尽美” 而闻名,传说孔子听后 “三月不知肉味”,其旋律优美,舞蹈编排精妙,展现出舜帝时期的太平盛世与高尚德政。《大夏》以歌颂大禹治水为主题,舞者手持乐器,通过整齐且富有力量感的动作,展现出与自然抗争的艰辛与伟大。《大武》则是为纪念周武王伐纣的胜利而作,乐舞气势恢宏,舞蹈动作刚健有力,生动再现了战争场景,彰显了周朝的武力与威严。
六代乐舞不仅是艺术表演形式,更是当时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的重要载体,对后世乐舞发展、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乐舞的基本格局。
2.巴洛克时期音乐特征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展现出独特而鲜明的风格特征。
在旋律上,巴洛克音乐的旋律通常富有动态变化,旋律线悠长且连贯,常运用大量装饰音如颤音、倚音等,使得旋律华丽且富有表现力。例如在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旋律生动地描绘出四季的不同景致与氛围,通过装饰音的巧妙运用,为音乐增添了灵动性。节奏方面,节奏具有强烈的律动感,常采用固定的节奏型贯穿全曲,产生持续的动力感。以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为例,其中的合唱部分节奏鲜明有力,通过稳定的节奏型推动音乐情绪不断高涨,营造出宏大的气势。和声上,巴洛克时期确立了大小调体系,和声变得更为复杂和丰富,和声进行具有明确的功能性,强调和弦之间的紧张与解决关系。在巴赫的作品中,和声运用精妙,通过和声的变化展现出深邃的情感与音乐层次。
曲式结构也逐渐规范化,如常见的协奏曲、奏鸣曲等曲式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总体而言,巴洛克音乐以其华丽、宏伟的风格,为后世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家的音乐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音乐作为当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各家学说关注的对象。儒家、墨家和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价值以及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思想。
一、儒家的音乐思想
儒家将音乐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工具,强调其在政治、伦理和社会教化方面的作用。孔子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教育家,对音乐教育极为重视。他认为音乐能够从道德上感化人,达到修身养心、陶冶性情、培养品格的效果,因此具有教育的功能。孔子曾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将音乐视为改变社会风气、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孔子还将音乐纳入“六艺”之一,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人的学习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音乐为学习的最终完结,视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荀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音乐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音乐是一种“出所以征诛,入所以揖让”的统治手段,即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温良礼让。
二、墨家的音乐思想
与儒家相比,墨家对音乐的态度相对消极。墨子认为音乐是一种奢侈的行为,浪费资源,不利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他在《墨子·非乐》中明确反对音乐,认为音乐不仅不能带来实际的好处,反而会分散人们的精力,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墨子主张“节用”“节葬”,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反对一切形式的奢侈浪费,包括音乐在内。这种观点反映了墨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三、道家的音乐思想
道家对音乐的看法则更为自然和超脱。老子和庄子都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音乐应该是自然的表达,而不是人为的刻意追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大音希声”,意指真正的音乐是无形的、无声的,是自然界和谐的体现。庄子则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了“天籁”“地籁”“人籁”的概念,认为音乐应该像自然界的风声、水声一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加雕琢。
道家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自然性和内在性,反对过分的修饰和人为的干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文人音乐和山水诗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儒家、墨家和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学派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儒家强调音乐的政治和社会教化功能,将其视为治理国家、改善社会的重要手段;墨家则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反对音乐的奢侈浪费,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道家则强调音乐的自然性和内在性,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些不同的音乐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2.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之王”的创作
舒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的艺术歌曲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与文化背景
19世纪初,欧洲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的表达方式,以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诞生的。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歌德、席勒、海涅等诗人的作品,这些诗歌为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作品特点
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最大的特点是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他擅长将诗人的文字转化为音乐语言,使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诗意。例如,《魔王》中,舒伯特通过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来表现叙事者、父亲、孩子和魔王四个角色,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戏剧性。
丰富的表现手法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表现手法上极为丰富。他不仅善于运用抒情的歌唱性曲调,还经常采用朗诵调来增强作品的叙事性和戏剧性。例如,《普罗米修斯》中的朗诵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个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对天神的强烈反抗精神。
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钢琴伴奏提升到了与声乐同等重要的地位,使钢琴伴奏不仅仅是简单的伴奏,而是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例如,《鳟鱼》中的钢琴伴奏生动地描绘了流水的声音,使整首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多样化的主题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涵盖了多种主题,包括爱情、自然、宗教等。他对自然的热爱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听,听,云雀》和《岩石上的牧羊人》。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对后世的影响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也为后来的作曲家如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施特劳斯和马勒等提供了灵感。这些作曲家在舒伯特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完善了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
学术研究的价值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不仅是音乐史上的瑰宝,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许多学者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其音乐形式、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技术和音乐分析软件,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舒伯特的音乐作品。
弗朗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瑰宝,它们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也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灵感。通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和魅力,感受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所带来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