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一张浸透的纸巾在水杯里缓慢膨胀。7岁的小雨盯着湿纸巾边缘的褶皱,仿佛看到了一朵正在绽放的“纸花”。她踮起脚,小心翼翼地把水杯里的纸巾倒进公共饮水机水槽里——这个被她称为“魔法实验”的举动,当天却将她推向了全校教师群。
副校长冲进教室时,小雨正在座位上画画。他指着饮水机方向厉声呵斥:“谁让你将纸巾倒在饮水机水槽里?这是严重破坏公共设施!水槽要是坏了怎么办?你们班还喝水不?”全班鸦雀无声,只有小雨的抽泣声越来越响。尽管如此,小雨还是出去清理了水槽,回到教室后趴在桌子上,连饭都不吃了,老师安慰了很久也不管用。
班主任李老师很生气,一年级小朋友,都是家长捧在手心的宝贝,犯了错,讲道理让她明白此举的危害就行了,值得副校长如此厉声斥责吗?心理学课上警告——“7岁儿童的自尊心像刚结茧的蝴蝶”,小雨的心理已经受到严重的伤害了,这要是回去告诉家长,等着投诉吧!
上完课后延时服务,刚回到家,手机上弹出一张图片,是监控拍下的,小雨倒水的照片,上面用红字标注“105班学生将纸巾装入水杯,然后把纸巾到在饮水机上”。李老师无名火起:小女孩今天哭着不吃饭,已经让自己够自责的了,领导这样发出来是什么意思?至于全校公开吗?是不是故意让自己这个班主任难堪?
一时冲动之下,编了一句回复“中午孩子已经清理了,孩子哭了,饭也没有吃(让你知道自己厉声斥责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我作为教育她的老师失职了,给学校添麻烦了“,就这样怼你一下。
这场关于“副校长该不该直接斥责孩子,发图片到教师群”的争论,在评论炸出截然不同的声音。支持副校长的人搬出“安全案例警示”理论:“通报和转发安全案例一样,都是为了提醒老师教育好学生,对现象不对人。”也有人质问:“副校长已经将女童斥责到哭得不吃饭,还发到群里?”一位匿名教师的评论一针见血:“这就是职场PUA的变种——用通报来敲打老师,就是这样的人造成学校内耗!”
写在最后
这些闹剧暴露出教育管理的三重顽疾。第一重是形式主义幽灵:通报批评成了“留痕管理”的表演,仔细看看截图,上面还有放学情况的照片。第二重是惩戒尺度的失控:某些教育者把威严建立在恐惧之上,比如那位副校长直接跑到教室训斥女童到哭。第三重则是信任危机:相关数据显示,六成以上的老师认为学校领导遇事习惯甩锅。当领导在群里@全体教师“引以为戒”,又何尝不是在推卸管理责任?
班主任李老师发文,貌似在为自己班被通报找借口,但文章背后,何尝不是透露出对副校长训斥学生到哭的痛心?评论区里那些认为李老师是新老师,劝她看开,何尝不是习惯被领导形式主义通报、小题大作的麻木?真正应该反思的是,那些副校长们,我们到底该怎样对学校进行管理,才是遵循教育规律,尊重老师的主体地位,激发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你见过哪些保护儿童尊严,保护老师积极性的教育案例?欢迎分享。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