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暑假作业清单, 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厌学……
开心田螺
2025-08-18 18:09:51
0

暑假进入尾声,有多少孩子在恶补暑假作业?最近,不少家长吐槽,孩子假期被作业塞满,还要完成各种“特色作业”。许多任务难度远超孩子能力,最终全落在家长头上。教育减负喊了多年,可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家长的焦虑越来越深。这场愈演愈烈的“假期作业困局”,到底何时能休?文作者:立正妈妈 ,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

“费爹妈”的假期作业, 一项比一项奇葩 家有小学生的珂珂妈妈说,放假前,英语老师布置了一项暑假作业:制作用英语讲传统故事的视频。 自己熬了两个晚上,找故事文本、翻译、配图,现学设计,好不容易制作好PPT,再一字一句教孩子读、记、背,最后才来到换装、录制的环节。 这还不算完。 拍摄前,珂珂妈在网上自学了一些拍摄视频技巧,包括运镜、特写、布光,请教朋友如何构图、设置背景音乐、增加视频特效等,最后下载了好几个APP。录制过程中,孩子磕磕巴巴、重复无数遍、撂担子的坎坷都不提了,好不容易视频录制出来,后期还有配字幕、配音乐、加动画特效等,一倒腾又是半夜,比加班还心累。作业提交后一看,制作精良的视频比比皆是。“有些拍得跟大片一样,运镜和音乐都十分专业。一看就知道背后家长没少花心思。”而自己那个耗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出品”,淹没在视频堆中。珂珂妈划着屏幕苦笑道:“以前比孩子成绩,现在比父母才艺。说好的假期,父母比上班还要累。”虽然愤愤不平,但又不能不做。毕竟这些作业开学了要评比,事关孩子颜面,“肯定不能随便敷衍了事”。当代作业对家长的考验,七十二变都不够应付。类似手抄报、拍摄视频,都只能算是前菜,更“新颖”的还陆续有来。“每日跳绳视频要露脚踝计数,科学小实验得拍全程的步骤分解图,读名著每章要画思维导图,还要带孩子去博物馆画文物速写。这哪是给孩子布置作业,分明是给我开了第二份工!”朵朵妈妈忍不住对着老公抱怨。而此刻,小学三年级的朵朵正把薯片桶套在胳膊上转圈,爸爸则在电脑前搜索“环保机器人创意素材”。打印机嗡嗡地转着,吐出的图纸厚厚一刀。深夜十二点,书房台灯下粘好的机器人终于闪起塑料光,此时的朵朵早睡熟了,爸爸对着一片狼藉的桌面,长舒一口气。再看看一旁的朵朵妈,还在编辑拍摄的过程图,准备上传打卡。这种“孩子挂名,家长实操”的戏码,在假期里演得格外频繁。毕竟孩子的能力几斤几两,自己心知肚明。但为了“人有我有,人有我优”,除了家长代办,别无他法。邻居家孩子暑假要做“火山喷发实验”,材料清单长达一页纸:小苏打、食用色素、白醋、黏土、试管……爹妈跑遍了3家超市才凑齐,结果实验当天,孩子只负责倒醋,剩下的全是家长操作。最后孩子在每张过程图的照片露个脸,比个耶,就算任务完成。陈女士的儿子要交一份“家乡非遗”调查报告,她愣是带着孩子跑了三趟民俗博物馆,最后在档案馆抄录资料到闭馆。“老师说要体现地理与历史的融合,可孩子连甘肃省在哪儿都分不清。”地图上歪歪扭扭贴着的兵马俑贴纸,那是儿子唯一独立完成的部分。“老师在群里频频夸别的孩子作业做得精致,我能怎么办?总不能让自家娃的本子空着吧。” 她把打印好的地图贴进报告册时,指尖沾着的强力胶半天抠不下来,一如她身心俱疲的劲儿,久久不能消散。想吐槽,但无从吐槽起。怪学校“烦人事多”?怪老师“强制要求”?怪孩子“技不如人”?还是怪自己“包揽太多”?很难放松,是假期的常态。难得周末全家去郊外露营,出发前小宇突然想起 “科学课要交的自然笔记还没画”,于是整个上午全家都耗在公园捡树叶。帐篷没来得及搭,野餐垫上铺满了银杏叶和作业纸,爷爷奶奶帮忙挑选落叶,妈妈协助制作“用树叶拼成的动物”,爸爸举着手机录制儿子介绍手工过程的视频,举全家之力完成当天“亲近自然” 的打卡任务。夕阳西下时,孩子终于捧着完成的作业坐上返程的车,此时,已没人记得原本打算“夜观萤火虫”,全家疲惫得只想快点打道回府。还有各种社会实践作业也让人无力吐槽。要求孩子去博物馆做志愿者,到养老院给老人捶背,到红色景点打卡拍照,到超市当小小服务员。看似简单,但单纯找到允许孩子“发光发热”的场所就不容易。“这作业到底是考验孩子的实践能力,还是考验家长的社交圈?”班级群里每天都在上演“作业军备竞赛”。有人晒出孩子在敬老院擦玻璃的九宫格照片,配文“践行敬老美德”;有人发凌晨两点的星空照片,说是“观察天文作业”;最绝的是把古诗翻译成英文说唱,配着卡点视频发在班级云相册……在孩子们看似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假期背后,满满都是父母的心酸泪。老师不知道,也可能知道装不知道。毕竟他们也是在为学校要求的假期成果展览“负重前行”。假期作业的战线,拉满每一天如果说,假期的素质作业是费爹妈,那么书面作业则是费娃。现在的假期作业,早已从以前的一本《快乐假期》走天下,变成了一张 Excel 表格捆绑每一天。精确到每一天的“作业清单”,从起早晨读到睡前背诵,全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假期的作业大礼包是紧密而细致的,密密麻麻的格子里填着每天的任务清单。随便拎一科英语出来看看,一天里就安排了若干个任务“天天练week10 day1,day2+听力1+默写词汇20个” 。一共45天的假期,被切割成 45 个任务单元,中间除了回校月考,几乎全程无休。而且作业主打一个科科有任务,天天要落实。就连体育老师都留了作业。每天跳绳、踢毽子、踩踏足球等,严格程度堪比语数英,让人直呼体育老师地位提高了。三年级学生王浩的书桌玻璃板下,压着一张被红笔圈满的日程表。早上7点半必须开始晨读,8点到9点做《快乐暑假》,9点到11点上数学网课,11点后做英语听力和阅读理解,下午2点至4点做计算和练字,傍晚5点要拍跳绳打卡视频,晚上8点到9点都被安排了 “亲子阅读并撰写读后感”,10点睡觉前还要在古诗背诵群里发送打卡视频。王浩妈妈的手机备忘录里,同步存着一份一模一样的表格,只是在每个时间段后面多了“检查”“拍照”“上传”的备注。哪怕远在办公室,孩子每完成一项任务,王浩妈妈都得远程监督,难怪她自嘲假期兼职两份工。在家长群的聊天记录里,还藏着更隐秘的疲惫。班级群里时常深夜仍有人发消息——“请问今天的英语配音必须用指定软件吗?”“请问今天的历史小论文有字数要求吗?”“那个物理实验视频必须用指定的软件编辑吗?”每次都会有人立刻回复,像一群在深夜觅食的夜蛾,听到同伴的呼唤。只因夜深人静了,写了一天作业的孩子终于可以睡了,可是负责打卡上传的家长们,还在熬夜“加班”呢。“作业打卡比上下班打卡还要勤快,拖谁也不敢拖娃的后腿。”作业的数量要够,老师才不会群里点名;作业的质量要好,老师才会另眼相看。家长不仅要负责督促写作业的人,还得兼顾交作业这差事。孩子放假,爹妈上岗,早已是各家的常态。微博博主@老纯儿啊 曾在微博上分享了一组图片,内容是老师为了督促学生暑假按时起床,发明了一套“起床口令”,要求学生每天早上按照规定内容拍照打卡,以表明已早起学习,让人直呼“放假也脱离不了老师的‘魔掌’”……有位网友就曾发微博吐槽,自己陪弟弟做了两天作业后,惊讶地发现当代中学生的自由已经逼仄到令人傻眼的境界。一门课一个微信群,九门功课每天写哪科、做哪一页都得由老师当天公布,最后在一个类似钉钉的软件拍照上传。每天十来项任务,每一个都得打卡。而且,数学还有一个类似于闯关游戏的独立app,每天都得用手机在上面做题。家长如果不在身边,没有手机还完成不了而且每天各科的作业内容都不同,预测不了明天会布置什么,就算想提前做也不行。等于整个假期,不敢随便出游,天天得蹲守在家守着老师发布当日新作业,依次完成拍照打卡。即便出游,高铁上、飞机上、酒店里、甚至景区里,都要掏出作业本来做题。主打一个,“快乐假期”,玩不痛快。难怪博主在最后忍不住哀叹:“每个学生都被切割得一模一样。都是一副无奈麻木又标准化的疲惫皮囊。”“假期本该休息,却被强制上了发条。”心理科的刘虹医生接诊了不少假期里失眠孩子,她提到了这样一个病例:“有个三年级学生告诉我,他总梦见自己的暑假作业变成日历,每撕一页就掉出一张试卷。”可医生除了开点安神补脑液外,别无他法。作业如山,假期如役。那些被精确到月日的作业截止期限,让孩子如同在被囚于无形牢笼的飞鸟,振翅不得自由。医生管不住老师,说服不了家长,只能同情孩子。让家长松松绑,给孩子喘口气“从前放假,街头巷尾都是孩子在撒欢。现在,自由的娃越来越少咯。”教了三十年书的王老师,退休后总在公园教孩子们放风筝。“以前的暑假作业就三样:读两本课外书,写一本《快乐暑假》帮家家务。现在的孩子知道行星的运行轨道,却认不出小区里的萤火虫;能背出二十首描写春天的诗,却没见过露珠从草叶上滚落的样子。他们看似学了好多,实际上心都是空的。“真正的教育,应该像放风筝,张弛有度。师长只需要把握住方向,而不是把他们牢牢地拴在手里。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飞翔,才能飞得高飞得远。”王老师手里的线轴转得飞快,风筝在蓝天上抖着尾巴,振翅高飞,似乎在呼唤大家“快来玩啊”。只是公园里,能一起放风筝的孩子,少之又少。说到底,假期作业本该是根细细的风筝线,一头系着课堂所学,另一头牵着生活百态。让孩子有空闲从学业中抽身,有机会去探索另一片蓝天。当孩子能在晚餐时兴致勃勃地跟父母聊起“今天帮奶奶择菜时发现豆角有五根筋”“傍晚的晚霞原来不仅是红色”“邻居爷爷教会了我打乒乓球”,融入生活,感受生活,这样的体验或许比打印精美的调查报告更珍贵——毕竟,成长从来都藏在笨拙的亲身体验里,而不是家长代笔的完美答卷中。同样,成长从不是精确到分钟的打卡记录。就像春分不会因为日历提前到来,蝉鸣也不会按照课程表准时响起。正如《家庭作业的迷思》的作者强烈呼吁的“留白”——“留出空间,去发呆、去放松、去休整,他们才能有心力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安排得密不透风,而是解开枷锁,放手让孩子自主管理去探索、试错、成长。允许孩子拥有“闲暇时光”去自由安排,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在娱乐中换换频道,在无聊发呆中放空,对生活的掌握感,会让孩子更热爱生活,热爱自我。有网友曾经分享过学校贴在公示栏里,与众不同的“生活作业清单”:

“记录冰箱里的食物变迁”:观察蔬菜蔫了多少片叶子,1L额牛奶几天喝完 —— 这样的作业不需要彩打和塑封,却能让孩子在打开冰箱门时,悄悄种下观察生活的种子。

“陪伴家人做一件有趣的事”:可以是一起唱歌、徒步、出游,也能是安静地呆在一起看书、发呆——没有必须提交的视频,也不用写心得体会,只需要沉浸其中,开学时带个故事来就行。

“一个惊奇的发现”:蚂蚁是怎么搬家的?夏天的雨有何特点?番茄炒蛋到底是先炒鸡蛋还是先炒番茄?——奇奇怪怪的知识点,却让孩子带着好奇的眼睛,去重新看待这个平常却又新奇的世界。

清单末尾用红笔写着——“每周至少留一天,什么作业都不做。”

据说,每个孩子路过公告栏,看到这份作业清单,脚步总会放慢些,眼睛里闪着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5一建押题:近10年真题... 距离一建考试不足60天了,今年的考场,注定不平凡!我们所有一建考生,都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挑战!这...
北京高校力学专业大盘点:部属市... 【产学研视点】北京高校力学专业大盘点:部属市属高校共筑多元力学教育格局 力学,这门支撑人类文明发展...
看了暑假作业清单, 终于知道为... 暑假进入尾声,有多少孩子在恶补暑假作业?最近,不少家长吐槽,孩子假期被作业塞满,还要完成各种“特色作...
学校考试系统如何助力开学季在线... 在9月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开学季,长时间的假期让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对学生们的自学成果充满了期待与担忧...
1955年3月党决定成立中央和...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成立党的中央...
将"几月几日&quo... 我国并没有专门设定“国家教育安全日”。可能您所提到的日期或概念存在混淆。保障教育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
江佳凤(1996年),任浙江大... 近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该院2025年新进教师风采。其中,出生于1996年的江佳...
你知道吗?南方科技大学在校生多... 你知道吗?南方科技大学在校生多少人,看完你就明白了! 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新兴的研究型大学,其在校生...
男子遭人冒名申领多个国家补贴?... 澎湃新闻记者 谢寅宗 长期在广州市工作的41岁湖南衡阳市衡南县栗江镇男子陈长前,今年6月回乡办理更名...
2025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小自... 作为华中地区法学教育的重要标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小自考法学专业以其高通过率和行业认可度,成为在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