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个教育类的热点,新闻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及其丈夫严建亚,以持股市值超过450个亿的身价,成为2025年陕西新的首富。
这个消息一出来就惊爆了人们的眼球。在人们的印象当中,老师也好教授也罢,哪怕是校长,都应该是一个教育清贫者的形象。但现在这个校长变成了陕西省的首富,所以大家在评论区也是议论纷纷。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范代娣夫妇名下控制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巨子生物和三角防务。
范代娣于1966年出生,1994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学位,而后到西北大学任教,2025年4月升任副校长
范代娣教授赖以骄傲的科研成果,是在2000年的时候研发出国内首个类人胶原蛋白金属,申请了专利,奠定了巨子生物技术的基础。
。
所以在2001年,与丈夫严建亚共同创立了巨子生物,2022年公司港股上市后,市值迅速增长,成为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龙头企业。
乍一看上去,教授跟首富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充满了违和感,因为在传统观念当中,学术身份和商业财富之间是不能对等的。
这种矛盾其实并非个例,而是当前中国社会产学研结合浪潮当中的典型现象。
因为在我们的认识当中,教授象征着知识、权威、公共责任,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与学术创新,强调的是公益价值。
而首富代表着商业精英,代表着资本的积累和市场的助力,需要在股东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配合,天然的带有追求利益的标签。
所以这两者之间就存在着差异:一个是追求非功利性的真理,一个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所以存在差异。
更让大家担忧的是,教授可能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为私人企业谋利,也就是学术资源商业化的风险
而且教授的专家身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隐性的职务影响力,这也是大家对此事议论纷纷的重要原因。
但是请大家注意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政策上鼓励科学家创业。
政府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政策,明确允许科研人员保留职务的同时持有企业股权,从这个层面上,范代娣早期通过西北大学技术入股巨子生物,程序上来讲是没有什么问题。
而且根据当前国内的经济发展,通过技术入股加产业化的模式可以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激发创新活力。
作为高校当中的高知人群,学者拥有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运用到企业当中创造社会财富,而且还是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并无不可
随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的崛起,掌握核心技术的学者可能会批量进入富豪榜。
所以在不远的将来,教授首富可能会成为常态化。范代娣是第一个成为首富的教授,绝不会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