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参考书目与扩展阅读
官方指定教材
628 新闻理论与实务:田秋生《新闻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需重点掌握新闻真实、新闻价值、党性原则等基础理论,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新闻生产与传播现象。
847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点关注传播效果理论(如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受众研究、媒介技术等内容;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需掌握量化与质化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扩展书目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补充传播学理论深度,彭兰《网络传播概论》提供智能传播、算法推荐等前沿议题的分析视角。
新闻实务类教材(如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强化实务题型训练。
二、分阶段复习策略
基础阶段(3-6 月)
教材精读:通读田秋生《新闻学概论》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梳理核心框架(如新闻学基础、传播学理论模块),整理思维导图。例如,将传播学理论按 “效果研究 - 受众研究 - 媒介研究” 分类,对比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研究方法入门:学习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掌握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的定义及适用场景,整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
案例积累:关注 “ChatGPT 对新闻生产的影响”“短视频平台舆论引导” 等热点,学习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分析思路。
强化阶段(7-9 月)
真题规律总结:研究近 10 年真题,分类整理高频考点。例如,628 的新闻实务题常考新闻评论、报道策划,847 的简答题侧重 “受众分众理论”“媒介融合动因”。
答题框架构建:按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梳理答案逻辑。例如,论述题采用 “理论背景 - 案例分析 - 评价建议” 结构,结合教材原文(如郭庆光关于 “媒介技术” 的论述)增强说服力。
薄弱模块突破:针对 “计算传播”“智能传播” 等难点,结合《网络传播概论》补充 “算法伦理”“数据新闻” 等内容,通过对比表格强化记忆。
冲刺阶段(10-12 月)
全真模拟训练:每周限时完成 1 套真题,严格把控时间(如 628 实务题每题 40 分钟,847 论述题每题 30 分钟),训练答题速度与完整性。
真题答案鸿知考研网有
高频考点强化:重点背诵 “新闻事业的功能”“沉默的螺旋” 等重复率高的知识点,优化答案表述(如标题设计为 “从‘后真相’现象看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真实性重构”)。
热点整合与押题:结合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元宇宙传播” 等前沿议题,用法理学 “技术伦理”、传播学 “媒介环境学派” 理论构建答题模板,关注政策文件(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三、真题利用与答题技巧
真题核心价值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复率较高(如 “新闻价值”“议程设置”),需重点掌握近 10 年真题中的高频考点。
案例分析题需结合法条和理论,避免空谈概念。例如,用《民法典》第 311 条分析 “善意取得” 案例,或用 “微博热搜机制” 解读 “议程设置”。
答题方法与技巧
论述题结构:采用 “总 - 分 - 总” 逻辑,开篇点明核心观点,分点展开时结合政策文件(如《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升深度,结尾总结升华。
时间分配:名词解释 3-5 分钟 / 题,简答题 8-10 分钟 / 题,论述题 20-30 分钟 / 题,确保完成度。
四、注意事项与避坑指南
学科交叉与前沿性
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需融会贯通,例如用传播学 “媒介技术” 理论分析新闻生产的变革。
关注学界前沿话题(如 “媒介物质性”“数字劳工”),参考《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期刊。
研究方法备考
847 可能涉及研究方法的基础概念(如量化研究、抽样方法),需掌握基本定义及应用场景,虽不直接考实操,但需具备理论迁移能力。
实务题型训练
628 的新闻评论、消息改写等题型需定期练习,参考《新闻评论教程》等教材,学习标题设计、论证逻辑等技巧。
信息时效性
跟踪最新政策(如 2024 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条例》)和行业动态(如媒体融合案例),用于论述题分析。
五、资源与工具推荐
真题与题库:2010-2024 年 628 和 847 真题及答案(鸿知考研网整理版),核心题库(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专项训练)。
模拟题与笔记:田秋生《新闻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模拟题,搭配高分笔记梳理重点。
热点整合:关注 “人民日报评论”“澎湃新闻” 等公众号,整理 “理论 + 案例” 分析框架(如用 “技术可供性” 解读短视频传播)。
六、常见误区与应对
误区 1:忽视真题高频考点
误区 2:死记硬背理论,缺乏案例
误区 3:实务题型练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