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区聚焦“课程铸魂”
紧抓课堂主阵地,以思政为龙头牵引
持续深化“三个创新”
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融入
各学段、各学科、各层级
一起来看吧
深化教学模式创新
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德育工作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推行“同课异构+多元创新”机制,让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贯穿教科研、集体备课、课程研发各环节,先后有3节主题精品课推广至省级平台,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典型经验。
深化课程融合创新
实施“思政+”融合工程,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先后培育中小学思政“金课”团队34个(含省级1个、市级4个),形成了多学科融合、小梯度递进的课程体系。
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深入挖掘语文、道法、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中所蕴含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10余册,专题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团课、队课,让共同体意识教育真正进课堂、进头脑。期间,曲师附校的“模块化场景应用、滴灌式精准施策”试点工作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二个重点项目之一,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学校典型,经验做法被国家民委进行刊发交流。
深化学段衔接创新
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规律,在学前阶段开发《童心绘团结》等游戏课程,通过56个民族服饰拼图、民俗节日情景剧等活动启蒙民族认知。
在中小学开设《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等课程,开发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手工艺等主题校本,让学生得到深层次理念文化浸润。
在职业教育阶段设置“民族技艺传承”专题模块,设立剪纸、黑陶制作等非遗工坊,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技艺传承中相融;在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开设民族服饰课程,让学生在自行设计、制作民族服装的过程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下一步,东港区将以课程协同促理念融合,持续把全学段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引领广大青少年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民族地区的交流活动,了解尊重各民族的节日风俗,认真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推动学校成为各族青少年学习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