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的一声,我把儿子小宇的数学作业本重重摔在桌上,纸页散落一地。他吓得缩在墙角,眼圈通红,嘴唇抿得死紧。
就在刚才,我发现他连续三天抄了同桌的作业——那个我花了大价钱送他去补习班的孩子。“妈,题目太难了,我根本看不懂……”他声音抖得厉害,像只受惊的小兔子。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狠狠揪住,那叠厚厚的补习班缴费单,像烧红的烙铁烫着我的手心。
我何尝不是个“焦虑饲养员”?每天雷打不动接送补习班,数学、英语、作文轮番上阵。我总以为,只要钱花到位,时间堆上去,孩子的成绩就能像水涨船高。
补习老师每周发来密密麻麻的“知识点投喂清单”,我如获至宝,逼着小宇一条条“吃下去”。可结果呢?他眼神越来越空,像台被输入过量指令的机器,一遇到新题型就死机。
那晚,看着散落一地的作业本,邻居爷爷那句有意无意的话突然炸响在我耳边:“老鹰喂得再勤快,不把小鹰推出去练翅膀,它永远飞不起来。”
我惊出一身冷汗:我居然把儿子当成了等待投喂的AI,而不是一个需要自己“觅食”、自己“试飞”的活生生的人!我不仅反问,难道我想让儿子成为一只食物到了眼前,都会饿死的小鸟么?
第二天,我做了一件让全家炸锅的事——停掉了所有补习班!婆婆说我疯了,老公忧心忡忡。但我态度坚决。我把那本被撕坏的作业本重新粘好,对小宇说:“儿子,以后你的作业,妈妈不看了,你自己负责。”他瞪大眼睛,满脸不可置信,甚至带着一丝恐慌。
起初的日子简直鸡飞狗跳。他的作业本上,红叉像野草一样疯长。我强忍着不去指正,只在每晚,搬个小凳子坐他旁边,安安静静看自己的书。
一次,他卡在一道复杂的“蓄水池进水排水”应用题上,抓耳挠腮半小时,草稿纸涂满又揉烂。我心疼得指尖掐进手心,却硬是没吭声。我知道,此刻的“挣扎”,才是他真正长出“解题筋骨”的开始。
转机在一个周末不期而至。他自己折腾半天,用脸盆、水龙头和破了个小洞的矿泉水瓶,在阳台模拟起那道“蓄水池”题!水流哗哗,他眼睛死死盯着水位变化,嘴里念念有词:“哦!原来边进边排时,实际进水速度要减去排水速度!”
那一刻,他脸上焕发出的光彩,比任何补习班老师讲解后的“听懂”都更真实、更明亮!原来知识不是被“灌”进去的,是在自己动手“折腾”中“长”出来的!
更让我惊喜的变化在后面。他不再害怕难题了。一次数学作业有道“鸡兔同笼”的变形题,他居然没问我也没翻答案,自己琢磨了一晚上!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兴奋地冲向我:“妈!我用假设全是兔子,多出来的脚除以每只鸡少的脚,就算出鸡的数量了!跟古人想的一样!”那份靠自己“通关”的骄傲感,让他整个人都像在发光。
期末考试前,小宇主动要求:“妈,能给我买本趣味数学题吗?我觉得自己琢磨特别有意思。”
成绩出来那天,他举着98分的数学卷子冲进门,小脸激动得通红:“妈!我自己考的!没抄!后面那道最难的题,全班就三个人做对,我用了自己想的表格法!”
我紧紧抱住他,眼泪止不住地流。这98分,没有一道题是靠补习班“押中”或“硬灌”出来的,每一分,都浸透着他自己思考、试错、最终“顿悟”的汗水。
撕掉那本抄来的作业,是我做过最“狠”,也最正确的决定。它撕碎的,是我作为家长“花钱买心安”的懒惰幻想,更是孩子身上那道无形的“依赖枷锁”。
补习班或许能暂时塞给孩子几条“鱼”,但只有放手让他自己“结网”、自己“下水扑腾”,他才能练就在知识海洋里真正“捕鱼”的本领——这才是叫独立思考,叫解决问题的韧劲,叫发自内心的学习内驱力!
看着小宇现在面对难题时,眼里不再是畏缩,而是跃跃欲试的亮光,我无比庆幸自己当初的“狠心”。
教育这条路,从来没有什么“万能饲养员”。最有效的“补习”,是家长敢于撤掉“喂食的手”,把探索和征服的勇气,真正还给孩子自己。
当他在跌撞中站稳,在试错中找到方向,那份属于他自己的成长力量,足以支撑他飞越未来任何一座高山。
#家有萌娃放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