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教育大会召开不久,一个个重磅动作就接连落地。
前不久,海淀区教科院联合各方向全区中小学发出《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联合倡议》,致力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能力培育。
而作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抓手,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赋能教育教学,也成了这场变革中的焦点。
近日,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新学年以“人工智能+教育”为大主题的巡课活动,来到了“收官之站”——海淀区教科院中法未来实验学校。
本次巡课活动以“解锁课堂新可能:AI 赋能下的课堂新样态”为主题,呈现了语文、数学、英语、法语、道德与法治等9节人工智能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课,覆盖小学至高中的多个学科。
作为海淀区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近年来,中法未来实验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数字化的转型。学校在集团的赋能下,引进大数据教学系统、智慧课堂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化差异、精准育人。
PART.01
一个“语言+文化+数字
深度融合的课堂新样本”
在中法未来实验学校的课堂中,AI渐渐成为与学生一起思考、探究“助手”和“伙伴”。
英语课上,王珊珊老师借与豆包实时英语对话,为学生写作提供思路,助力作文复习;
数学课中,王丽雯老师用AI生成班级荣誉墙导入《装饰相框》教学,引导学生与豆包对话拓展厘米知识;
法语课上,李佳老师以TTSMaker为工具,实现从“声音模仿”到“声音设计”的教学转变,助学生理解法语语音等关系;
道德与法治课上,张锎芸老师以“老旧小区改造”为议题,让学生用AI检索政策、生成模板,模拟“社区议事会”开展民主教学。
……






>>>更多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罗定蓉评价中法未来实验学校的课堂打造了一个 “语言+文化+数字深度融合的新样本”,彰显了学校在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决心。
孙继刚校长还透露,目前中法未来实验学校正在尝试通过AI赋能理科实验,运用智能算法精准分析操作规范性,提高实验效率,构建科学探究能力的精准测评体系。

正所谓“教育者先受教,创新者先识新”,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角色转变,中法未来实验学校组织老师们开展相关主题培训、跟岗访学、联合教研等活动。
如参加海淀区教科院组织的“大数据赋能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组织“智能教育新纪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AI赋能教学——海延手拉手学校联合教研活动”等,助力教师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新任教师,小学部丁祎老师一直以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为目标。在参加海淀区大数据赋能教学高质量发展项目之后,丁老师把突破点放在了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上。
如何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如何平衡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数据杠杆的撬动下,丁老师的这些疑问也得到了解决。 “这种将数据转化为内心杠杆的过程,不仅提高了我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让我深刻理解了合作学习的真谛”。
在人工智能赋能课堂过程中,中法未来实验学校的老师们也始终坚守着“素养本位”。
他们会深耕教学方案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计完善核心素养评估体系;
他们会进行二次备课,让素材内容更与时俱进,更贴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
他们会在AI很轻松地给出一个答案时,引导学生去追问“为什么,并且指导学生如何向AI提问,以此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知识本质的欲望;
……
PART.02
让AI思维成为
学生的“肌肉记忆”
当然,中法未来实验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上的实践远不止于课堂。
2023年加入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后,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实现升级,完成智慧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法语情景教室的改扩建。
引进智慧体育设施,跑步运动、跳绳、立定跳远、原地拍手跳等运动数据就可以随时呈现,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科学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从“要我运动”走向“我要运动”。

高一二班章钊源同学表示:“AI阳光跑”能够生成运动数据和运动成绩,可以让我跟同学之间互相竞争,互相成长。可以一起比赛竞争让我们更有成就感。这样的跑步更有目的,更有动力,我会更加愿意去跑步,更加愿意去锻炼,每天会坚持自己的小目标,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小目标积累成就了大进步。”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法未来实验学校,AI赋能教育不是传授生硬的知识,而是让AI思维成为学生的“肌肉记忆”,同时也让同学们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
比如开展AI主题多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沉浸式活动体验中感受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
比如组织研学活动,深入创新高地,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
比如利用AI生成国风插图、原创诗歌和数字人视频,打造融合文学与科技的个人作品集。
再比如举办以AI为主题的辩论赛、毕业小论文答辩会,探讨当AI技术走进校园,未来的课堂会是什么模样,AI能否代替老师的温暖陪伴等话题。




PART.03
AI赋能教育,
要普惠,更要精准!
正如校长孙继刚所言, 教育需摒弃批量培养传统模式,践行精耕细作式个性化培育。
据了解,中法未来实验学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着眼终身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统筹校内外优质资源,精心设计打造了完整、成熟、系统的K12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目前,共开设中法文化、国际理解、社会参与、文化传承、健康自护、前沿科技、艺术修养、彩虹人生八个课程领域40余门素质拓展课程,做到一生一课表。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要普惠,更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精准育人。
中法未来实验学校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打造 “精准化诊断—个性化施策—动态化跟踪” 的学习闭环,实现从 “大水漫灌” 到 “精准滴灌” 的育人转型。
学校引进智慧作业,在智慧作业平台上简单操作即可给每一个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保证每个学生“吃得刚刚好”。此外,通过学生的学情报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一目了然,老师便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更精准的教学,把控每个学生的进步,提升每个学生的效率。
此外,学校还借助大数据, 精准分析毕业年级每一名学生在每个学科的优势和短板,帮助师生有的放矢。
而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中法未来实验学校在AI赋能教育上,还格外注重学段之间的贯通培养。比如在英语学习中,初中部重点关注作文与口语的提升,小学部更侧重答疑,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法未来实验学校的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深度实践,也为海淀区乃至北京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的学校教育应多维度构建学生个性化成长生态,通过丰富课程、创新教学、优化师资与空间、借助智能工具,以及打破校园与社会界限实现,在夯实学生共性基础上激发个性潜能, 助力学生从‘达标者’成长为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孙继刚校长说道。
据了解,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新学年巡课活动至此也圆满落幕。海淀区教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执行校长燕海霞表示,本次集团巡课的初衷,是为了 激发老师的主动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效率,鼓励老师们做更多的教法尝试。
未来各集团校将继续稳抓课堂实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引导学生用好AI工具的同时,也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中法未来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