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五四学制)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科普”回复:“电子课本”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五四学制)上册电子课本在线阅读













二年级是孩子逻辑思维从 “具体形象” 向 “初步抽象” 过渡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逻辑思维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推理、对事物的分类与比较、对规律的归纳与应用等方面。结合二年级数学的核心内容(如乘除法、简单应用题、图形运动、找规律等),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针对性培养:
一、从 “运算理解” 到 “逻辑推理”:乘除法是绝佳载体
二年级的乘除法是逻辑思维的 “敲门砖”—— 乘法本质是 “相同加数的加法”(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除法是 “平均分”(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这两个过程本身就在训练逻辑。
1. 用 “具象操作” 理解乘除法的逻辑本质
- 乘法:从 “几个几” 到 “乘法算式”
- 比如 “3 个 5 相加”,先让孩子用小棒摆:1 个 5(5 根)、2 个 5(10 根)、3 个 5(15 根),观察 “每次加 5” 的规律,再抽象出 “3×5=15”。
- ✅ 游戏:“搭积木”—— 用正方体搭 3 座房子,每座用 4 块,一共用多少块?让孩子边摆边说:“1 座 4 块,2 座 8 块,3 座 12 块,就是 3 个 4,所以 3×4=12”。
- (核心:让孩子说清 “算式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训练 “归纳推理”)
- 除法:从 “平均分” 到 “除法算式”
- 比如 “12 块糖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让孩子用实物分:每次每人分 1 块,分 4 次分完,得出 “每人 4 块”,再理解 “12÷3=4” 表示 “把 12 平均分成 3 份,每份 4”。
- ✅ 进阶:“12 块糖,每人分 4 块,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包含除),用圈一圈的方法:每 4 块圈一组,圈了 3 组,所以 12÷4=3。
- (核心:区分 “平均分” 的两种情况,训练 “分析与对应” 能力)
2. 用 “应用题” 训练 “步骤化推理”
二年级应用题从 “一步” 升级到 “两步”(如 “先加后乘”“先减后除”),重点是让孩子学会 “拆问题”—— 把复杂问题拆成简单步骤。
- 例子:“妈妈买了 4 袋苹果,每袋 5 个,吃了 6 个,还剩多少个?”
- 引导孩子说步骤:
- ① 先算 “一共有多少个苹果”(4 袋,每袋 5 个→4×5=20 个);
- ② 再算 “吃了 6 个后剩多少”(20-6=14 个)。
- ✅ 方法:画 “思维流程图”(用箭头或序号标步骤),或用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的句式提问。
- 关键:拒绝 “凭感觉算”
- 当孩子直接写 “4×5-6=14” 时,别急着夸 “对了”,而是追问:“为什么先算 4×5?” 让他用自己的话解释逻辑,哪怕啰嗦,也要说清 “步骤的先后关系”。
二、从 “分类与比较” 到 “逻辑分析”:让孩子学会 “有条理思考”
分类和比较是逻辑思维的基础 —— 能按标准分类,说明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准确比较,说明能分析事物的异同。
1. 结合 “数据整理” 训练分类逻辑
二年级会学 “用表格 / 图形统计数据”,可以延伸为 “按不同标准分类”:
- 比如 “统计班级同学的生日月份”,除了按月份分,还可以问:“如果按‘上半年 / 下半年’分,怎么统计?按‘单数月 / 双数月’呢?”
- 核心:让孩子明白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但每种分类都要 “不重复、不遗漏”(逻辑的严谨性)。
2. 用 “比较游戏” 训练 “找差异→抓本质”
- 图形比较:给一组图形(如△、□、○、△△、□□),问 “哪些是同一类?为什么?”(孩子可能按 “形状” 分,也可能按 “个数” 分,只要能说清标准就值得鼓励)。
- 数字比较:比如 “2×3 和 3×2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结果相同,意义不同:前者是 2 个 3,后者是 3 个 2)。
- 核心:让孩子学会 “先找观察角度,再描述异同”,而不是凭直觉说 “不一样”。
三、从 “找规律” 到 “归纳与演绎”:培养 “预测与验证” 能力
二年级的 “找规律”(图形、数字、算式规律)是训练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的好素材。
1. 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