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师生现场观看实践二十六号卫星发射。图/哈尔滨工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关于2026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报名的通知》,明确提到:“我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全部纳入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培养,在硕士入学第二学期即可开展博士生阶段的师生互选。”
而此前该校相关文件的表述为:“部分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涵盖统考与推免生)纳入硕博贯通培养体系,硕士在读期间每学期均可提出申请”。这意味着该校已经将硕博贯通培养从部分学院学术硕士扩大到全校所有学术硕士。
所谓“学术硕士研究生原则上硕博连读”,是指在录取学术硕士时,基本明确进行硕博连读,按照贯通培养方案培养,但也要求学生进行申请。
通常来说,考虑到选择学术硕士的学生绝大多数有进行学术研究的志向,以及从事学术研究需要博士教育背景与经历,那么,理论上这个申请比例会是100%。当然,一般而言,硕博连读学生,在求学期间也可以根据学业情况,进行培养方案调整,可选择硕士毕业后退出。
不过,此次哈工大对这方面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要求选择硕博连读的学生原则上不能转为硕士培养,如有特殊情况,转为硕士培养要延长学习年限。
总体看,哈工大“学术硕士研究生原则上硕博连读”的做法,是符合学术硕士培养定位的培养模式改革的。我国从2010年起推进相关改革,明确将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两种不同类型。进行这一调整,一方面是为了让研究生教育有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学术硕士培养学术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归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渡性教育”定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属于“过度性教育”,而不是“终结性教育”。其中,学术硕士是从本科毕业到攻读博士的过渡;专业硕士则是从本科毕业到就业的过渡。
2023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落实这一意见,从“过渡性教育”的定位看,我国学术硕士就需要进一步做两方面调整、改革。
一是控制学术硕士规模。虽然经过不断优化调整,我国专业硕士占比已经超过60%,但是,向攻读博士“过渡”的学术硕士比例还过高。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5.68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7.11万人(包括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生118.57万人。以学术硕士占比40%计算,学术硕士招生规模约为45万。
这远远超过博士生招生规模。意味着将有至少三分之二的学术硕士,不能“过渡”到博士教育阶段。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学术硕士的培养定位与学术硕士出路不协调,也造成部分学术硕士培养的教育浪费问题。
对此,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宣布某些学科专业停招学术硕士,只招专业硕士,就是为了让研究生培养结构更合理。
二是大力发展学术硕士贯通培养模式。既然学术硕士是培养学术人才,向攻读博士过渡,那么,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进行贯通培养。
贯通培养有诸多好处,包括可以进一步强化学术硕士的学术人才培养定位;督促学校一体化设计学术硕士、学术博士的招生与培养方案;减少学术硕士申请博士的准备时间,让他们能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发展学业、开展学术研究。
当然,大力发展硕博贯通培养,也遭遇一定质疑,如缩短了博士培养周期,担心造成学术“近亲繁殖”,一名本科生保研读本校学术硕士,再读博士,不利于生源多元化;再者,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则质疑这让非名校毕业生申请博士会更难,学术博士招生名额都给硕博连读的学生了。
这是推进硕博贯通培养必须注意的问题。首先,应允许纳入硕博贯通培养的学生,更自由地选择退出,以及在完成硕士学业后,申请攻读其他博士培养单位的博士学位。贯通培养的目的,是为整体提高硕士、博士培养质量,而不是为了限制学生选择,学校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贯通培养。
其次,大学要平衡推进硕博贯通培养与招收外校硕士毕业生攻读博士的关系,进一步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让学术硕士招生保持合理的规模,为研究生教育注入活力。
另外,学校还可探索与国内外高校合作的贯通培养方式,以本校硕士+国内其他学校博士或国外名校博士等创新方式,让贯通培养发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