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书摘】《看见孩子》
改变行为问题的核心:行为只是线索,背后的动机更值得关注
假设你的儿子总是从他几个月大的妹妹手里抢走玩具。这时,如果我们只关注他的行为,那么我们会看到一个不懂得分享的自私孩子。但是,如果我们把他的行为看作一扇窗,窗里是他对家里多了一个妹妹的真实感受,那么我们眼前就会立即出现一个对他生活的世界感到不安、害怕生活里的重要东西被突然抢走的孩子。这时,我们的应对方式就会不同。
我们可能依旧会把玩具从儿子手里拿走,还给小宝宝,但是接下来,我们就会与他共情,例如这样对他说:“唉,家里多了一个小妹妹肯定让你很不开心!”现在,既然我们已经理解了孩子的心思,我们就可以多给他一些一对一的陪伴,或者通过跟他玩假扮游戏来帮他调整心态。(“翻斗车要抢它刚出生的妹妹推土机的玩具!嗯……咱们来想一想现在该怎么办……我们来帮翻斗车做个更好的决定吧。”)毕竟,这件事的焦点根本不在玩具上,而在于儿子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需要父母来帮助他重新获得安全感。而一旦他对局面再次拥有了掌控感,他的行为就会自动改变。
行为只是表象,核心问题一旦解决,表象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芮智+,帮你智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