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铭骏,中共党员,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任本安全23级党支部副书记、学校海南招生组成员。曾任本科班级班长、招生大使团主席、本科招生办助理、本科班级朋辈辅导员,曾获海洋工程设计大赛国家级三等奖、挑战杯北京市银奖、首届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铜奖等奖项,个人获评2023-2025年度“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Q1
在科研过程中,是如何确定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的?
在学校行业特色和学科背景下,要求我们必须尽可能的了解和掌握现场实际,张来斌老师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专访时,讲到的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研究过程,实际上是从应用走到实验室,然后再走到应用。
作为博士研究生,我也在不断的提醒自己,所做的工作一定要以工程实际为导向,以对现场工作有用为最终目标,把现场的问题带回实验室的同时,也要督促自己做到把实验室的解决方案再带到现场,而且现场还要愿意尝试使用你的解决方案,否则很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误区。
Q2
在攻读博士期间,你觉得对于提升能力最有帮助的事情是什么?
第一点是去现场,我们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围绕油气生产系统展开的,这是一个极为复杂庞大的系统。在刚开始读博的时候,我对于油气生产系统的理解绝大部分停留在了上一阶段学习的课程、书籍里的配图以及任务书里的文字,听到企业专家提到的各类说法真的是云里雾里,随着出差去现场的次数越来越多,我逐渐发现,对于油气生产系统的理解更为具象,之前看不懂的图、读不顺的文字,现在也略知一二。
第二点是要读文献,从现场拿到了问题,了解了难点,接下来就该尝试去解决。读文献的过程就是要了解针对这一类问题,前辈们都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这些方法是否适用我手里的难点,如果不适用,如何改进方法。
第三点,我觉得是把握方向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瞄准国家需求,这个行业面向哪些研究对象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我们就要去了解哪些领域,学习哪些知识。
Q3
博士旅程中难免有低谷期,你是如何看待和度过读博期间的困难?又是如何重新找回动力和方向的?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如果非常顺利反倒要停下来去思考。我们常说在读书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而且困难和瓶颈往往来自多个地方,大到项目研究方向的确定,小到论文投稿、软件使用。
面对这些难题,我觉得首先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惧怕这些问题,推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党史或者看一看解读党史的视频,当自己需要处理难题时,了解党史确实可以引发自己的很多思考,也给了我相当坚实的内在力量。
其次是要积极的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老师们的经验是帮助我们解决眼下难题最有力的“锦囊”,老师的一句话,可以让自己减少非常多不必要的内耗和纠结;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是给我们提供解决思路的最直接的方法,在同一学历阶段,你遇到的问题也许是身边同学刚刚经历过的,其他同学正在处理的问题也许也是你未来要经历的,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是支撑我们走过一关又一关的。
Q4
在博士生涯中,很多时候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科研、竞赛、项目、活动、生活、上课等),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平衡各个方面,你有什么建议吗?
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也很普遍的问题,任何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在刚入学的时候,看到老师们每天要处理的事务量,我也在思考,老师们是如何做到的时间上的平衡。
现在面临这样的情况,我首先会按照重要和紧迫程度,给我的“To do list”排个序,这一阶段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这样来确定大方向;这一个月或者一周,哪些事情是最着急的,这样来确定完成的顺序。
Q5
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生,你会给刚入学的研究生们什么建议?
努力把学业搞好,尽心把工作做好,用心把生活过好,关关难过关关过,这不光是对刚入学的师弟师妹们的建议,也写给学院在读的研究生共勉。
关关难过关关过
前路漫漫亦灿灿
步步难行步步行
往事堪堪亦澜澜
— —马铭骏
来 源 | CUP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
(责编 杨烜 / 监制 杨洪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