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有所获,“动”见成长
开心田螺
2025-08-17 20:49:25
0

编者按

当劳动育人的课堂走出教室,我校的种植基地、食堂厨房便成了新阵地。从挥锄头到摘黄瓜,从炒菜到包粽子,多元场景里,劳动正教会同学们更多成长的答案。

种植基地揭牌记

5月29日下午,学校“劳动育人”种植实践基地启动仪式举行。总务处处长田志刚,学生工作处处长赵麟、副处长胡欣出席启动仪式。来自四个书院18个班级和党团组织的50余名同学参加活动,共同见证了学校劳动教育新基地的诞生,并参与了第一次的种植实践教学课程。总务处副处长王化麟主持启动仪式。

田志刚在致辞中指出,该实践基地是为积极响应同学们多彩文化生活的需求,贯彻落实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案要求,践行“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由总务处联合学工处、教务处共同建设,旨在为学生构建沉浸式劳动实践课堂,希望同学们用心学习、快乐实践,在课程的观察过程中、动手过程中,品味其中的乐趣,理解培育的辛劳,体验收获的喜悦。

随后的揭牌仪式上,田志刚、赵麟共同揭开“劳动育人种植实践基地”标牌,18个班级及党团组织代表依次接过专属地块标识牌,并将其栽种到各自认领的区块中,劳动使命感在泥土芬芳中生根。

实践基地将成为矿大学子锤炼劳动品格、提升实践能力、感悟生命成长的生动课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厚植根基。

实践基地采摘记

6月9日15:20,总务处携手学工处组织各学院学生代表在我校沙河校区劳动育人实践基地,开启了一场趣味满满的黄瓜采摘之旅。同学们头戴草帽、身披印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字样的围裙,用劳动书写属于青春的收获篇章。

一、田间课堂,解锁采摘技能

走进菜地,黄瓜藤上挂满饱满果实,像是大自然准备的“绿色礼物”。同学们在总务处专业老师指导下,学习分辨黄瓜成熟度,掌握“轻拧轻摘”技巧。从小心翼翼尝试,到熟练收获,每一根黄瓜入筐,都让大家收获实践的喜悦,把劳动理论变成真切体验。

二、创意互动,让黄瓜“玩”出花

采摘后,同学们开启“创意模式”!用黄瓜拼出趣味图案,组队挑战“最快分拣”,欢笑声在菜地蔓延。有人抱着黄瓜与伙伴合拍,记录劳动瞬间;有人把黄瓜摆成校园元素,用创意致敬校园。这些互动,让劳动多了欢乐,也让大家明白——劳动不只是辛苦,更是充满趣味的创造。

三、以劳育人,收获成长真谛

从菜园到课堂,这次实践让“劳动”二字不再抽象。同学们分享感悟:“原来‘粒粒皆辛苦’,是汗水浸过的真实”、“和老师同学一起摘黄瓜,比吃外卖香多啦”…… 总务处保障实践有序,学工处串联成长感悟,劳动育人菜地不仅产出了黄瓜,更播撒下“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种子,让矿大学子在耕耘中读懂奋斗,在收获中拥抱成长。

劳动赋能青春,实践点亮成长。未来,总务处与学工处将继续携手,让劳动教育扎根校园,让更多矿大学子在“接地气”的实践里,收获成长,用双手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奋斗故事!

厨艺技能培训记

第一期:花卷+木须肉

为深入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理念,4月20日,由总务处餐饮服务中心主办、校学生会权益生活部承办的“2025劳动教育厨艺技能培训课程”在沙河校区举办,以"劳动育人+服务育人"的沉浸式体验,为学生打造了一堂别具一格的劳动教育实践课。

活动当天,为保障活动安全有序,餐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首先对参与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详细介绍了食品安全知识、及后厨各类设备器具,并安排食堂师傅为学生答疑解惑,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操作规范、安全。

烹饪环节由食堂师傅亲自示范了“花卷”“木须肉”的烹饪流程,向学生们传授烹饪技巧。学生们在食堂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戴上厨师帽,系上围裙,分组参与到食材分拣、菜品制作的过程中。当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操时,学生们深刻体会到:食堂窗口递出的每一份家常菜,都是劳动者凭借多年经验积累下来的“真知灼见”。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我校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样本,更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学生群体中落地生根。当象牙塔里的学子与烟火气的后厨相遇,这场跨越讲台与灶台的对话,正悄然书写着新时代育人答卷的生动篇章。

第二期:粽子+水煮肉

为了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价值导向和综合育人功能,让同学们在了解学校食堂日常工作流程和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和技能,5月23日,由总务处餐饮服务中心主办、校学生会权益生活部承办的“2025劳动教育厨艺技能培训”第2期课程在沙河校区豐园食堂举行,本期课程授课内容主食为“包粽子”,副食为“水煮肉”的烹饪制作,共有40余名学生参与了本次培训课程。

活动当天,为保障活动安全有序,餐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首先对参与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详细介绍了食品安全知识及后厨各类设备器具,并专门安排食堂师傅负责为学生答疑解惑,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操作规范、安全。

豐园一层作为“包粽子”教学主场,食堂师傅已提前准备好糯米、粽叶、馅料等材料,并从粽叶的挑选与处理、糯米的浸泡技巧、馅料的搭配和包粽子的手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示范;学生们围在操作台前,认真模仿师傅的动作,有的专注于折叠粽叶,有的仔细填充糯米和馅料,虽然过程中不时出现粽叶散开、糯米漏出的小插曲,但大家相互请教、反复尝试,很快掌握了包粽子的要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逐渐成型,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来自能源与矿业学院的李同学在成功包出第一个像样的粽子后,兴奋地说:“以前总觉得包粽子很简单,自己动手才知道没那么容易,刚才折粽叶折了好几次都没弄好,多亏了师傅和旁边同学的指导,现在终于学会了,感觉非常有成就感,等端午节的时候一定要包给家人尝尝。”

与此同时,豐园二层的“水煮肉”烹饪教学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食堂师傅主要从食材的选购、肉片的腌制方法、调料的搭配比例和炒制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和手把手的指导。学生们近距离观察师傅的操作步骤,详细记录着关键要点,在轮到自己动手时,纷纷跃跃欲试。为确保整个操作过程安全、有序,食堂师傅依次按照配菜、切菜、腌制、炒菜等环节,组织学生们分组进行操作,很快在师傅们的不时点拨下,一道道香气扑鼻的水煮肉片陆续出锅,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学生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文法学院的张同学边吃着自己做的水煮肉片边说道:“平时在食堂吃水煮肉片觉得很平常,自己做的时候才发现每一步都有讲究,尤其是炒的过程,火候稍微没掌握好味道就不一样了。”

本期厨艺技能培训课程,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实用的烹饪技巧,体验了劳动的乐趣,更在实践中提升了生活技能,深化了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不少学生表示,这样的活动是校园生活中珍贵的实践课堂,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元的形式,让劳动教育真正扎根校园,成为助力大学生成长的坚实阶梯。

劳动实践感悟记

感悟一:

午后的阳光洒在藤蔓架上,校园里不少同学身上系着围裙、头上戴着草帽,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劳动实践基地摘取果实,我们能源学院沙河党支部负责的是一块黄瓜菜地。

我弯腰拨开层层绿叶,在藤蔓间寻找成熟的果实,才发现简单的采摘里藏着大学问:要避开未成熟的小瓜,要拿捏好旋转的力度,不能扯伤藤蔓;要仔细区分好菜苗与野草的区别,将多余的野草锄去。没多久,我的汗水就顺着草帽的缝隙往下淌,环顾四周,同学们都因为这种新鲜的劳动体验,脸上洋溢着收获的笑容。

筐里的黄瓜渐渐堆起来,额角的汗滴进泥土里。大家喊着“这还有一个”的声音混着蝉鸣鸟叫,把闷热的午后变得生动起来。收工时各学院排着队称重,其他院的筐子堆得像小山,而我们院的黄瓜地由于阳光不足,产量有些可怜。正这么想着,老师却笑着和各学院同学把采摘的果实与我们分享,并说:“劳动不是竞赛,是一起收获。”我们也兴奋的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不同品种的黄瓜番茄。

最后我们平分了采摘的果实,我啃着带点土腥味的黄瓜,突然懂了“颗粒归仓”的分量——这根瓜从开花到结果,比我们解一道高数题要慢得多,却更实在。

大合影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笑容,围裙上的黄瓜叶子成了最特别的勋章。阳光把影子拉得很短,但那天的感悟很长:劳动从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它教会我们协作,让我们懂得分享,更让我们在泥土与果实的联结里,触摸到了“耕耘”与“收获”最本真的意义。

——能源与矿业学院本科党支部

感悟二:

当双脚真切踏上劳育基地温润的土壤,当汗水无声浸湿了衣裳,那些耳熟能详的“劳动光荣”、“实践出真知”的箴言开始变得具象化了,骤然化成了可触的温度与沉甸甸的生命分量。

作为班长,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一场劳动中收获了书本外的成长与课堂外的历练。我们在藤蔓间穿行,每一次精准剪除多余侧枝,都是一堂关于“取舍”与“专注”的课堂。每一次修剪,都关乎养分流向与果实未来,也昭示着成长的抉择与聚焦。俯身拔草时,扑面的泥土气息与浸透衣衫的汗水交织,但当众人协力,将菜沟由杂乱不堪变为有序整洁时,一种努力过后的满足感油然而生,涤荡了疲惫。亲手摘下自己照料的青翠黄瓜,那份沉甸甸的收获感,远非市场采购所能比拟。这小小果实,承载的不仅是一份甘甜美味,更凝聚着全班同窗的汗水、无言配合的默契,以及分享劳动成果时发自肺腑的纯粹喜悦。

这堂“行走”于田间的实践课,是一次深刻的身心淬炼。它让我彻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绝非虚言。每一颗饱满果实背后,都凝结着无数次的俯身、修剪与守护,是阳光雨露与人类汗水谱写的交响。更深刻地,我懂得了劳动的本质,远不止于体力的消耗,更是心智的锻造——在协作中领悟沟通与体谅的真谛,在专注中涵养耐心与责任担当,在付出后学会珍惜,并由此生发对劳动者、对自然最朴素的感恩。

这次实践,以泥土的温度为媒介,在我们成长的年轮上镌刻下清晰的刻度。让我们明白真知不仅源于书本,更扎根于足下土地,真正的成长,是汗水浇灌的土壤与知行合一的淬炼。我相信,这将指引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务实勤恳,感恩笃行。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24级

碳储2024班

感悟三:

学校劳动教育实践中,田园采摘与环境整理的片段,像一把钝刀剖开生活肌理,让我触摸到劳动的共通本真。

无论是黄瓜田泥土腥气里藏着的生长密码——藤蔓攀援的力道、细刺的防御姿态,都在诉说自然与人力的角力;摘瓜时指尖触到的不仅是果实的凉,更是从扎根时的隐忍、抽蔓时的执拗,到结果时的饱满,那串沉甸甸的时间重量。还是西红柿枝头那抹扎实的红——采摘时掌心的轻托藏着对自然馈赠的审慎,同学递篮接果时指尖相触的默契,让个体弯腰的弧度里生长出群落的温度。亦或是教室清扫时擦净的不只是尘埃,更是擦掉“坐享其成”的惯性,当抹布反复碾过桌面,才懂窗明几净从不是凭空降临,而是无数次重复里的坚持。这些场景都在诉说:劳动从不是孤立的动作,而是一场贯穿始终的觉醒。

它撕碎了“劳动=机械重复”的刻板印象:让我在蔬果从泥土到掌心的轨迹里,读懂“珍惜”不是说教,是沾着泥的真实;在窗明几净的诞生里,明白“责任”藏在重复的肌理中;在协作的汗水中,触到自然的沉默与人际的温热。

这场教育是无声的启蒙,让我看清劳动的共通底色:所有美好,皆由双手与真心铺就。往后,愿带着这份清醒,让劳动的微光漫过每个平凡晨昏。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2024级

张睿涵

感悟四:

本学期的劳动实践教育,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在泥土与汗珠里,才能读懂劳动的真谛。去参加劳动实践教育实践之前,我自以为轻松,心想:“劳动教育不就是除除草、浇浇水嘛?”真正站在菜园里时,我才知道自己想错了,仅仅是简单的除草工作却并不简单。蹲在实验田旁边,我甚至分不清哪些属于该清理的杂草,当我学着指导老师的样子拔草,要么扯断了茎,要么带起一大块土,折腾了十分钟,面前的杂草还没清完,掌心倒被草叶划了道红痕。结束完清理杂草的工作,接下来我们投入到了繁忙的采摘工作中。当沉甸甸的果实投入筐中,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是大丰收的满足,是一份踏实的欢喜!总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饭桌上的每口菜,都藏着有人蹲在田埂上的晨光,藏着弯腰除草时的汗珠,藏着对“生长”二字最实在的耐心。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是让我们蹲下身,看清泥土里藏着的规律;是让我们伸出手,触摸到“付出”与“收获”之间真实的联结。当我不再把劳动当成体力活,而是对一株苗、一把土认真起来时,才真正懂了:劳动从不是负担,它是让我们与土地、与万物、与生活本身,贴得最近的方式。现在从操场路过学校的试验田,我总会多望两眼。那些在风中摇晃的禾苗,多像正在成长的我们—既要向下扎根,也要向上生长,在泥土与汗珠的浸润里,读懂生活最本真的重量。

——管理学院2024级

张佳田

感悟五:

食堂师傅讲解时说道:“老一辈包粽子时总会在馅料里加一颗蜜枣,寓意 ‘生活甜蜜’”,这种将美好期盼注入劳动的传统,让我突然读懂了 “文化传承” 的另一种形式。劳动教育最珍贵的,或许就是让我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到文化的根脉,明白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与习俗,正是通过一双双劳动的手,才得以在时光里生生不息。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2024级

王翼林

感悟六:

作为一个不会做饭的人,这次在豐园二层学做水煮肉片让我收获满满。从切肉时的小心翼翼,到腌制肉片时担心味道调不好,再到炒料时害怕火候掌握不好糊锅,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当看到自己炒出的红油鲜亮诱人,肉片嫩滑入味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做出来的。吃着自己亲手做的菜,感觉比外面餐馆的还香。通过这次课程,我不仅学会了一道菜,更增强了生活的自信心,以后我想多尝试做些家常菜,告别 “厨房小白” 的标签。

——文法学院2023级

李云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安徽三所大学揭牌亮相 安徽第二医学院,正式亮相 8月16日,安徽第二医学院在合肥市新桥校区举行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 根...
“苏超”小课堂③丨“老三不让老... 我们依旧用心备了课 接下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本节课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和球迷已有...
《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来源:中证金牛座 财政部8月11日消息,财政部、教育部修订并发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
实战砺剑:民警转正考核见证锋芒... 8月12日,江西省洪城监狱2024年录用民警试用期转正考核正式拉开帷幕。笔尖沙沙作响,队列呼号铿锵有...
托管服务“穿马甲”,暑期一些地... 聚焦 自习室里不“自习” 托管服务“穿马甲” 暑期一些地方学科培训“隐蔽作业” 8月初,家住北方某大...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就业、深造情况... 点这里 ↑ 老满说高考 作者 l 老满 生涯规划师l 升学顾问l 拆书家 大家好,我是升学顾问满路,...
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公布,精确测... 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这是2020年中国和尼泊尔共同测量后确认的数据。珠穆朗玛峰的...
德贤持有高风亮节,公正如烛,毫...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这句古语出自旧唐书·杨师道传中歌颂魏徵的诗句。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品德高...
找准真需求 提升硬实力(在一线... 本报记者 丁雅诵 前段时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张百川通过答辩,顺利毕业。些许不同的是,他...
教育强国视域下高校“国际化+”... 当今中国对拔尖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2025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