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到一年开学季,不出意外的话,这月底,又将有一批新宝宝入园,并开始上演大型哭戏现场!
记得我家娃第一次入园时,刚进去时还挺新鲜的,这看看那摸摸,可一进教室就被镇住了!他看着那哭成一锅粥的场景,也忍不住挤出“金豆豆”。
这些娃像约定好似的,个个哭得稀里哗啦,有的拽着家长的衣角不放,有的被老师抱住望着父母离去方向哭得伤心欲绝……
但我却注意到一个小男孩,他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脸上没有别的小朋友那种分离的悲伤,反倒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平静。
当时我就感叹,这孩子的父母给他做了什么工作,咋这么“淡定”?
如今想来,其实这孩子不光“淡定”,或许还掺杂着一些不易察觉的“空洞”和“冷漠”。
这些刚入园表现得异常“懂事”,不哭不闹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情况,可能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心理学认为,婴幼儿阶段的孩子在与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密切的感情交流中,会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对母亲产生依恋。
在孩子的眼里,妈妈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这种依恋关系,约在孩子几个月时开始形成,表现为:
👉妈妈走到哪跟到哪,上厕所也不能分开;
👉妈妈要出门,他会哇哇大哭,妈妈回来,就表现得格外兴奋;
👉害怕时,会第一时间就会抱紧妈妈,妈妈怀里,就是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婴幼儿的依恋可分为 3 种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和回避型。
依恋模式不同,孩子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比如上幼儿的第一天,妈妈离开时,孩子们的内心直白:
安全型:好伤心、好难过、好想妈妈……嗯?这位姨姨是谁?老师是什么?她好亲切。咦,这里有好多玩具,我可以玩吗?还有好多小伙伴,他们都是谁?
矛盾型:呜呜……妈妈居然抛下我走了!她怎么可以这样?我好生气、好愤怒,真是太过分了!
回避型:哦,她走了。这些小朋友都在哭,我是不是也该伤心?我该哭吗?算了,就这样吧。
上幼儿园第一天,放学再见到妈妈时,孩子们的内心直白:
安全型:妈妈终于来接我了!今天留我一个人在幼儿园,又害怕又委屈,妈妈快抱抱我、亲亲我,我太喜欢妈妈了!
矛盾型:妈妈怎么才来?竟把我丢在这里一整天!我再也不想理她!可为什么妈妈都不哄我?都不抱我?太过分了!
回避型:哦,她来了,我该抱住她吗?该牵她手吗?该跟她撒娇吗?唉,还是算了吧。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
性格通常比较平和,内心安全感足,知道妈妈虽暂时离开,但一定会回来。所当与妈妈分开后,能很快调整好自己,从而去适应新环境。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
情绪可能暴躁一些,并且反复无常。在家里有时候特别黏人,各种各样的要求,但可能一言不合,就会大哭大闹。
这是因为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相得到更多妈妈的关注和爱,因此会通过哭闹的方式去引起关注。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
表面看似比较懂事,还很独立,实则比较腼腆,不合群,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比如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他总默默待在角落里,不愿与别人交流,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情绪。
由此可见,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才是最需要关注的。只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被拒绝的次数太多了!
每当他向妈妈表达需求,如想要抱抱、需要陪玩耍时,得到的却总是妈妈的拒绝。长时间得不到回应,孩子便会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把伤心和期待,都深藏在心底。
所以上幼儿园第一天不哭的孩子,多是来自这类家庭!
其实无论是哪种依恋类型的孩子,与妈妈分开都会难过。
只是安全型的孩子,会把伤心表现出来;矛盾型的孩子,虽不直接表达,但通常家长也不难猜到;只有回避型的孩子,会把伤心藏在心底,用冷漠和疏离来掩盖真实的情绪。
要知道,无论是哪种依恋型,都与妈妈(或主要抚养人)平时的互动方式,有着很大关系。
安全型的孩子:妈妈多是耐心又温柔。孩子一哭,妈妈能马上察觉,并及时回应。比如抱起孩子,轻轻安抚,温柔安慰等,平时跟孩子说话也多是轻声细语地。
沐浴在爱的环境中长大,孩子自然坚信自己是被爱的,会把妈妈当成安全基地,并勇敢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矛盾型的孩子:妈妈虽陪在身边,却很少给予回应和支持。比如孩子搭好积木,兴奋地与妈妈分享,妈妈却眼睛不离手机,只随便应付一句:“嗯,很好。”
妈妈的忽视,让孩子感到愤怒,当妈妈关注他时,仍因之前的忽视而生气,故而拒绝妈妈的安抚。最后,妈妈和孩子都很无奈,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
回避型孩子:只因与妈妈相处时,得到最多的回应,就是拒绝。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满怀期待拿给妈妈看,可妈妈却说:“我忙着呢,你自己看吧。”
在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日复一日的失望下,孩子逐渐失去了表达自己的勇气,变得封闭和内向!
天下没有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
只是我们经常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左右情绪,有时确实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从而影响了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并最终影响孩子的性格。
在这里,我想对妈妈们说:趁孩子未长大,性格未定型,我们真的该多花时间去陪伴,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与关怀,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依恋模式。
所以,你家孩子属于哪种依恋类型呢?评论区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