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临近 9 月,高考招生即将收尾,今年招生却呈现一个显著特点:多所民办高校出现招不满的情况,招生缺口大面积存在。以往高考后,只要有学校可上,不少家长哪怕砸锅卖铁,也愿意送孩子去读书。可今年不同,很多民办高校即便进行到第三轮、第四轮征集志愿,依旧招不到足够学生,这一反常现象背后,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方面是民办高校的学费持续走高,与公办高校差距悬殊。好的公办大学一年学费约 5000 元,而不少民办高校一年学费却高达 5 万元,4 年读下来光学费就要 20 万,这样的经济压力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 —— 同样是上大学,公办高校性价比更高,家长自然不愿为昂贵的民办学费买单。
更关键的是,考生和家长变得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追求 “有学上”。大家心里很清楚,上大学不只是为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未来谋个好前程,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可如今大学生数量激增,“天坑专业” 层出不穷,很多已毕业的大学生都难寻理想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花几十万去读 4 年民办高校,拿到的文凭甚至不被不少单位 HR 认可,毕业后就业依旧困难,这样的投入显然不划算。
高等教育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考生和家长也在重新审视上学的意义。虽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古代读书有科举制度兜底,读得好、考得好就能当官;可现在若读了十几年书、花了大量钱,别说实现理想职业,连份稳定工作都找不到,谁还愿意轻易投入?更何况近年来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未来民办高校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危机:招不到学生就没有学费收入,长此以往,会不会走向倒闭?其实在不少国家,大学早已因招不满而降低门槛,理论上只要想上就能上,可也正因如此,大家更不敢轻易选择 —— 毕竟若上学换不来好前程,这样的 “上学机会” 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