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暑期夏令营#
文言文限时训练试卷(范仲淹专题)
考试时间:15分钟
满分:20分
符合苏州市中考命题要求与新课程标准
一、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翻译)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
(1) 适:女子出嫁。(2) 世家:家世。(3) 南都:今河南商丘。(4) 辄:总是。(5) 饘粥:稠粥。(6) 昃:日偏西。(7) 六经:儒家六部经典。(8) 慨然:豪迈的样子。
翻译: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贫困无依,改嫁长山朱氏。他长大后,得知自己的家世,含泪辞别母亲,前往南都,进入学舍读书。他昼夜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衣睡觉。有时夜里昏沉疲倦,就用冷水洗脸。常常连稠粥都吃不上,直到日头偏西才吃饭。于是精通了“六经”的要义,豪迈地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常自诵道:“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
二、试题部分
1. 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 去之南都
B. 先天下之忧而忧
C. 送孟浩然之广陵
D. 之虚所卖之
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1) 范仲淹二岁而孤:________________
(2) 去之南都: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句子(6分)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概括短文主旨(3分)
本文主要记叙了________,展现了范仲淹的精神品质。
5. (拓展题)结合《岳阳楼记》,分析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在本文中的体现(4分)
三、答案解析
1. B(3分)
解析:
A、C、D项中“之”均为动词,意为“到、往”(去之南都/之广陵/之虚所)。
B项“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天下之忧),与其他三项不同。
2. 字词解释(4分)
(1) 孤:幼年丧父(或“孤儿”)
(2) 去:离开
3. 句子翻译(6分)
于是精通了“六经”的要义,豪迈地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
评分点:
“大通”译为“精通”(1分),
“旨”译为“要义/主旨”(1分),
“慨然”译为“豪迈地/激昂地”(1分),
句意通顺(3分)。
4. 主旨概括(3分)
范仲淹的出身困境与勤学经历(1分);心系天下、立志为民(2分)。
5. 拓展题(4分)
本文通过范仲淹在贫困中苦读立志的经历(1分),为《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奠定基础(1分)。他在生活艰难时仍以天下为己任(1分),体现了儒家“修身治国”的理想追求(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