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考高三语文试题
开心田螺
2025-08-31 01:37:27
0

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考

高三语文试题(2025.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刘家琨的注意点不大是略嫌平庸的建筑自身,而是它容纳的生活方式。一位当代艺术家评论说“(建筑)不是一个壳子”;普奖则说“他首创了既独立、又共享的全新共同生活方式,其中密度不再是系统开放性的对立面"”。在人口稠密、开阔空间稀缺的城市里,刘家琨有意识地“挖”出了内隐的公共,稠密的居住不寻常地带来了开放的空间——寻常,这些表述都是自我矛盾的——墙院深深,建筑师反要求索一种“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

从城市共生的角度,建筑师重新审视了密度的建筑学定义。各种相互矛盾的需求:里外,公共私人,开放和隐匿,都需要新的手段去平衡。由此诞生了刘家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西村大院”(2015年,成都),一个覆盖了整个街区的五层环形建筑,它曾获得了2020年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公共空间奖。

与周边的中高层建筑相比,它的体量适度,但是显然也不是“老成都”。它的集中布置符合当代城市密度要求,同时也内含了新城才会有的大面积的公共绿化。通过改良建筑类型,建筑师试图纾解类似新建筑的弊病,整体上它是一个巨型的内向“院落”,隔绝了外面更大尺度的“现代"。沿着向内的一圈,刘家琨设想了前所未见的空中“宽窄巷子”,集成了各色文化、体育、娱乐、公务和商业活动,进而设置回环的坡度小径,和立体的“巷子”平行或分叉,让骑行者和行人有更多的动静选择。这一类新型开发近年来并不少见,建筑环境和自然产生里外编织的拓扑关系,制造人工地形,嵌合基础设施一一但走近了坐在荼座和牌桌旁的人们,闻到熟悉的火锅味儿,空间的气息又回到了本地,是成都的。

(摘自唐克扬《2025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深度求索”的建筑师刘家琨》)

材料二:

笔者在这里想强调的是西村广泛运用的另一套现代建筑语言:功能主义对“客观性”美学的追求。

重视功能本身并不独特——当代开发楼盘大都重视这一点。刘的真正独特之处在于,他在合理配置功能的基础上,倾力打造两种“客观性”美学:第一是将大院打造成一个中性、开放的空间框架,让空间框架本身自然生发出有力的形式表现;第二是当空间框架中有众多个体单元入住后,鼓励它们各自在框架内部自我表达,形成一种生动的城市生活质感。前者是建筑师自上而下控制的,精英、抽象、形而上的功能主义美学,后者是各业主自下而上堆积出来的,市井、具象、形而下的功能主义美学。

在平面上,刘尽量让西村大部分楼层重复标准平面配置,以获得空间划分的最大灵活性。此外,他几乎偏执地追求周边街廊的边界体量干净,均质光滑,没有任何突出物。为此,他在标准层平面上采用了19.8m的大进深,再向内外两边各悬挑3m作阳台和走廊,形成标准平面模数。

与平面上力求均质配置不同,刘在剖面上是反均质的。原因很简单。在现实中,不同楼层的商业价值不同。如果统一制定4m层高,24m 的总高限可容许西村在地面上建六层。但刘却单方选择了做五层,以5.05m、5.7m、3.7m、3.7m、5.6m来布置一到五层的层高。这保证了商业价值较高的一、二、五层有较好的空间品质,也为二、五层中空商铺自行增设夹层预埋了条件。此外,刘还在结构上采用了柱支撑空腹密肋楼盖体系,争取净空,确保空间划分的灵活性。这些精细的经济技术理性考量,似乎与美学没有直接关系,但其美生发在了独特的形式表现:各层楼板下表面平整光滑,在建筑立面上强化了水平线条,也共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垂直韵律感,接近古典三段式构困(基座、屋身、屋顶)。

针对大院的巨型外立面,刘采取了一个决绝的策略,他让外立面几乎“消失”。在设计过程中,刘的团队也曾设计过几个不同的立面方案,比如以“百纳被”拼贴画的构图来“表现”内部项目配置的多样性。但这种手法被判定为形式上花哨,概念上软弱,建筑师实际上在做作地自上而下地“表现”城市活力,而不是让城市活力自下而上地生发出来,自我表现。刘放弃了这些“主观性”表现,最终的方案简单直接:外挑廊栏板与水平楼板合成通长的水平带,横裹建筑大部分外表面;个体出租单元的铝框玻璃门面退后到3m深处,用户可在其上添加装饰,进行一些自由表达。

完工的西村大院外立面获得了精英和世俗两种“客观性”美学并存的效果。如果把目光聚焦于大院最外缘的横向走廊栏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那些20世纪20至30年代现代建筑师所倡导的功能主义立面,如密斯在1923年的混凝土办公楼提案;如果视线退到水平栏板后3m处的店铺门面,人们又会联想到由芜杂的世俗生活拼贴出的极端实用主义的现代建筑立面,如上海隆昌公寓立面。或可以说,刘的西村大院就是将柯布的多米诺住宅体系图解复制、放大,转化为一个体系化的城市巨构。在对该体系填充时,刘采用了双重策略:在外廊外缘,他维持一个清教徒般的“客观性”美学,让大院成为一个将功能主义神圣化的宫殿;在外廊深处,他鼓励入住居民自发堆积出一种世俗的“客观性”美学,使大院成为一个实用主义滥觞的立体街市。

从街对面远观,西村大院几乎没有了时间感,说不清它是哪个年代的建筑。也很难定位它的空间气质,它既有一种宫殿的尊贵之气,又有一种宫殿完工前沦为“烂尾楼”或之后败落为废墟,被草民们肆意进驻的粗粝、苍凉和率真之气。这是精英和世俗的功能主义交织出的诗意。

(摘自朱涛《新集体——论刘家琨的成都西村大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家琨的建筑理念突破了传统建筑对“壳子”的追求,更关注空间容纳的生活方式。

B.“西村大院”通过环形建筑布局实现了密度与开放性的统一, 创造了新型社区意识。

C.刘家琨采用柱支撑空腹密肋楼盖体系,除经济技术理性考量外,与美学也有一定关系。

D.外立面“消失”的设计策略是为了让建筑能更好地融入周边中高层建筑的城市环境。

2.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3分)

A.材料一以“‘挖’出内隐的公共”为要点,赞赏西村大院在密度中创造开放空间的实践。

B.材料二通过对比平面均质与剖面反均质的设计,说明刘家琨对经济理性的重视。

C.两则材料都是以“精英一世俗”的对立统一为线索, 来分析西村大院的美学价值。

D.材料二引用了密斯、柯布等案例,来佐证西村大院对现代功能主义建筑的继承与转化。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客观性”美学特征的一项是(3 分)

A.建筑外立面采用当地传统民居的装饰元素。

B.在餐厅与后厨之间使用透明玻璃进行隔断。

C.在主要入口处设置标志性的艺术雕塑。

D.屋顶设计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曲线形态。

4.材料-和材料二在介绍“西村大院”时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4分)

5.当代城市建设中应如何平衡“精英审美”与“大众需求”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鸽子的环(节选)

丁颜

妻子串风铃时,丢了一个小零件,找走了我放在抽屉深处的一只鸽子的环。风铃串好了,银白色的风铃里面,配进去-枚黄铜色的环,挂在阳台上,就如落日余晖中的眼眸,凝视着人的脸。我正犹豫着要不要把那风铃拿下来,就见母亲剪下风铃的一支,把鸽子的环解了下来,说:“什么都往眼前挂,心里的旧伤给人引发出来了。”又问我要不要,不要她就扔了。我伸手一把夺了过来,摩挲着它细腻的纹路,感觉跟祖父的手在虚空的碰触中相握,感受到的是苍凉的静默与怅惘。

时间不知过了多久,我转过头去,见母亲正独自坐在沙发的另一端叹气,满脸都是无声的眼泪。

父亲是二00一年去世的。一年后,我们全家就都迁到了小西湖。我们坐着班车到兰州时,太阳还没出来。铁路周围的一大片老旧的居民区,被统称为小西湖。这里住的多是从甘肃南边搬迁过来的异乡人,常在破败的砖楼之间,用石棉瓦搭出零碎而紧密的简易棚,卖拉面卖小吃。眼神里多半都有一种敏感,一种在挣脱困境的路.上,重又陷入困境后,护着尊严的敏感。

我们租住的房子在一-个院落里面,是修铁路拆迁时没有拆完的大院,穿过一条长长的巷子才能抵达。院落的一边墙被拆掉后,没有再修,立了一道生锈的简易防护栏。母亲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在一家牛肉面馆里做服务员,有时候下班很迟,差不多到半夜一点。

那家牛肉面馆的店门是老木板拼的,招牌.上字迹被风雨侵蚀得斑驳沧桑。母亲头上包着头巾,一张大围裙裹在身前,来来去去地,收拾碗筷、抹擦桌子、打扫地面,动作极利落。那段时间的过分艰难,让我好像已经明白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是一种应有尽有、应当享受的美好,而是一个由各类负担、考验和必须接受的无奈构成的封闭场,必须忍耐。

我们是那年春天搬来的,时间过得非常快,一转眼就是夏天。母亲忙忙碌碌的,学会了做牛肉面,便在街边支起摊子,做自己的生意。说这样至少是自由的,可以兼顾到家庭。祖父是一个不善于用言语表达情感的人,但他支持母亲的决定,找来些木板,叮叮当当好几天,做了支摊子的架子,又每天做完晨礼后,推车送母亲出摊。一辆手推车、两张供人吃饭的木桌子、几条木凳子、一个可以轻易搬动的面板,- 一个小火炉,在. 上面煮牛肉汤,煮杏皮茶。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又年轻、又规矩到沉闷的母亲,刚经历完生活的大变故,能把日子过到那个份儿上,已经是拼了命了。

那一年,不知是父亲没了还是干旱更加重了,我们家的生活格外艰难。母亲一声一声叹息着,非常瘦削而憔悴。少言的祖父反而显得从容,牵了毛驴,挂上水桶,带着我去各个山泉水洼找水。天上的太阳火辣辣的,枯黄的、一望无际的峰峦沟壑,像一座熔炉,旱风呼呼一吹,①炉中的火就旺起来,噼里啪啦地响。祖父停下来,望一眼太阳,把细细的黄土抓起来,当成湿淋淋的水,一把一把地擦洗自己,擦洗完了,平和地铺展开外套,站在.上面做起了祈祷。我想喝水,但哪里会有,祖父让我坚持。我痛苦而无奈地说:“我们应该选夜晚来找水,这样至少不会被太阳暴晒。”

祖父笑了笑,继续牵着毛驴往前走。我追上去问:“如果真给您选,您选白天还是夜晚 ”

祖父想也没想就说:“我不选白天也不选夜晚,②两个都是幕,都会把我的心灵遮蔽起来。”

我那时太小,理解不了祖父的话,抱怨说我们就像这大地上一粒无足轻重的尘埃。祖父说,③纵然是尘埃一粒,也终将会落下来,备有各的角落。我仰头望天,捕食回巢的老鹰,浮在红而绚烂的晚霞中,翅膀周围像是在微微渗血。而在被干旱笼罩的山壑间,真正让人胆战心惊的是活在其间的人,他们从荒芜中蔓延出一种坚韧与决绝,以此无声无息地滋养着心灵,让微弱的生命之火永不熄灭。这是祖父话里的意思,有一天我突然理解时,祖父已经不在许多年了。

那一天为了找两桶水回去,我跟祖父越走越远。在途中遇到一只破棉絮似的鸽子,它的翅膀已被折断,血迹斑斑。我们靠近时,它惊慌地扑腾着残翅,几次试困飞起,几次重重摔下,又艰难地、跌跌撞撞地,从一个角落扑到另一个角落,嘴中流出了血。

那天没找到水,祖父就把那只鸽子放进桶里带了回去。在一个木箱子里养了好多天,还是死了,脑袋歪向一边,眼睛半睁半闭,死不瞑目的样子。

祖母去世后,我一直跟祖父睡在同一铺炕上。一个月色银亮的夜晚,我夜半醒来,看见窗帘.上有一小块儿黑隐隐的,像生出来的淤青。祖父微微扯着鼻鼾,我睡不着,又好奇,便起身掀起了窗帘。原来是一个环,端端正正地放在窗台上,泛着黄铜的微光。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才回过神来,是那只鸽子脚上的环。鸽子死后祖父把它拿了下来。酷旱和贫困之下的日子,越来越像黑暗的隧道,看不到尽头。母亲说,要不从这里搬走吧,这样真的活不下去。祖父平静的面容上带着一股威严问,搬到哪里去 母亲说小西湖,在那里好做一些糊口的小生意。

搬到小西湖后,我跟妹妹每天都有学上,母亲早出晚归忙于生计,最孤独的怕就是祖父了吧。祖父的脸比在山里时更沧桑了,④但是这沧桑仿佛又与他无关,只是城市的灯火太明亮,把他照得太清楚。还有家里也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就比如没搬迁出来之前,母亲对祖父的敬,总带着点尊崇性,但到了小西湖,母亲维持着家里的生活,对祖父的敬,变成了一种保护的敬。祖父知其意,事事也都听安排。在此期间,我发现那枚鸽子的环一直被祖父装在口袋里,也几次见祖父手里摩挲着它,在静静发呆。

有时我会想,祖父当时究竟在想什么呢 是不是跟现在已三十多岁的我一样,在想祖先们漫长迁徙之旅的颠沛流离,而今又一次搬迁,文字消逝,口口相传的文化和语言又一次面临断层。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风铃中混入鸽子的环后,母亲立即剪下风铃并想要丢弃鸽环,暗示她对过往伤痛的本能回避。

B.祖父带“我”寻水时抓起黄土擦洗并祈祷的细节,体现了面对困境时精神信仰对人的支撑作用。.

C.小西湖居民眼神中的“护着尊严的敏感”,本质上源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对故乡的割舍。

D.搬迁到小西湖后,母亲对祖父的敬从“尊崇性”变为“保护的敬”,反映家庭权力关系的转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子①中“噼里啪啦”以拟声词引发通感,将干旱地貌的灼热感具象化,渲染了生存环境的极端残酷。

B.句子②“幕”的比喻将时间概念空间化,形象表达昼夜对心灵的遮蔽性,体现祖父对守护心灵澄明的重视。

C.句子③呼应前文“无足轻重的尘埃”的抱怨,以“落下来”的必然性,强调了祖父在困境中的无奈与妥协。

D.句子④中“沧桑与他无关”的悖论式表述,揭示出城市环境的变迁并没有改变祖父内在的坚韧与信仰。

8.“鸽子的环”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简析这一意象的具体作用。(4分)

9.文中的母亲展现了复杂而深沉的心理状态。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三年之丧,何也 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益损也。故日:无适不易之术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以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啾之顷焉,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将由夫愚陋淫邪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纵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彼安能相与群居而无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圣人为之立中制节,使足以成文理,则舍之矣。

(节选自《荀子·礼论篇》)

材料二:

天地之间,含气而生者,莫知乎人。人情之至痛,莫过乎丧亲。夫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故圣王制三年之服,所以称情而立文,为至痛极也。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由之。帝王相传,未有知其所从来者。

及孝文皇帝,天姿谦让,务崇简易,其将弃万国,乃顾臣子,令勿行久丧,巳葬则除之,将以省烦劳而宽群下也。观其诏文,唯欲施乎己而已,非为汉室创制丧礼,而传之于来世也。后人遂奉而行焉,莫之分理。至乎显宗,圣德钦明,深照孝文一时之制,又惟先王之礼不可以久违,是以世祖徂崩,则斩衰三年。孝明既没,朝之大臣,徒以已之私意,忖度嗣君之必贪速除也。检之以大宗遗诏,不惟孝子之心哀慕未歇,故令圣王之迹陵迟而莫遵,短丧之制,遂行而不除,斯诚可悼之甚者也。

滕文公,小国之君耳,加之生周之末世,礼教不行,犹能改前之失,咨问于孟轲,而服丧三年。岂况大汉配天之主,而废三年之丧,岂不惜哉!且作法于仁,其弊犹薄;道隆于已,历世则废。况以不仁之作,宣之于海内,而望家有慈孝,民德归厚,不亦难乎!诗曰:“尔之教矣,民胥放矣。”圣主若以游宴之间,超然远思,览周公之旧章,咨显宗之故事,感蓼莪之笃行,恶素冠之所刺,发复古之德音,改大宗之权令,事行之后,永为典式,传示万代,不刊之道也。

(节选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六)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将由夫愚陋A淫邪之人B与C则彼朝死D而夕忘之E然而纵之F则是曾鸟G兽之H不若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易,改变,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故以羊易之也”的“易”意义不同。

B.遂,顺从、满足,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用法相同。

C.顾,顾念,与《项脊轩志》中“顾视,无可置者”的“顾”意思不同。

D.不行,不能施行,与《六国论》中“刺客不行”的“不行”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描绘鸟兽离群时的踟蹰之态、啁啾之声,生动展现了有知生物“ 爱其类”的本能;进而将人与鸟兽对比,彰显人类亲情“至死无穷”的伦理高度。

B.荀子以“三年之丧”为例,通过“立中制节”说明礼制需平衡人情与规范,既避免哀痛过度,又防止礼法废弛,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礼仪设定中的运用。

C.材料二通过孝文帝改制与后人盲目遵循的对比,批评短丧之制背离先王礼法,并以滕文公改前之失、服丧三年突显汉代君主失礼,隐含对当时社会的讽喻。

D.材料一采用逻辑推演,从人性基础到生物共性,从普遍人情到道德人格逐层分析;材料二夹叙夹议,结合文帝遗诏与后世实践,通过对比和举例增强说服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然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以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 (4分)

(2)故圣王制三年之服,所以称情而立文,为至痛极也。(4 分)

14.“三年之丧”是古代的丧葬礼制,请概括两则材料观点的异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长安道中早行

张泌

客离孤馆一灯残,牢落星河欲曙天。

鸡唱未沈函谷月,雁声新度灞陵烟。

浮生已悟庄周蝶,壮志仍输祖逖鞭。

何事悠悠策羸马,此中辛苦过流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客离孤馆- -灯残”以残灯、孤馆勾勒羁旅之寂,而“牢落星河”以天象之寥廓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无依,奠定全诗苍凉基调。

B.颔联借“函谷”“灞陵”古地名赋予诗歌历史厚重感,而月未沉、烟已起的意象组合,又强化了时间流动与空间转换的表现力。

C.颈联连用两典,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取向,既拓宽了诗歌的哲理深度,又通过“已悟”“仍输”的转折,凸显了诗人矛盾的心境。

D.“何事悠悠策赢马”以口语化反问收束,语言直白浅近,使诗歌含蓄深沉的意蕴得到消解,诗人内心情绪也由沉郁转为坦然。

16.尾联“此中辛苦过流年”中的“辛苦”有哪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夏虫不可语冰”揭示了认知局限会导致沟通障碍的现象,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亦通过“ ▲ , ▲ ”的表述,对类似困境作出了诠释。

(2)物是人非的沧桑变迁是世人普遍的慨叹,而李煜在《虞美人》中通过“ ▲ , ▲ ”的意象对比,将这种慨叹凝结成永恒的艺术表达。

(3)古代诗人常以反思历史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如“ ▲ , ▲ ”就是借兴衰存亡的事实,启发人们反思历史教训。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

意外的惊喜,没有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意外的灾难,也没有永久打击人们体验快乐的能力。这个研究结果,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想。为什么

原因在于“适应”,当你反复感受同-种快乐刺激时,主观体验到的快乐就会逐渐减少;反之,当你不断感受-种痛苦的刺激时,主观体验到的痛苦,同样也会逐渐减少。心理学家将适应快乐的现象称为“享乐跑步机”。就是说,我们生活中会不断遇到各种幸福或不幸的事,我们要不断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最终都会返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中立状态。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中了彩票之后幸福感没能持续很久,因为他很快就 A 了,并且期望与欲望可能同时增加,那么,最初的快乐,很快就降低了。

如果没有适应,可以长久地体验快乐,就是一件好事吗 适应的作用,在于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刺激,而快乐与痛苦,都会让人分心,丧失对环境的敏感,这不利于生存。长期的痛苦不利于生存这很好理解,那长期的快乐呢 你品位一下 B 、 得意妄形这类成语,是不是也容易理解了 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的常态中去。

但是,也不必担心,适应并不会永久改变我们体验特定快乐的能力。想想,你每一次观看日出、看到孩子的笑脸、读到温柔的诗歌,是不是都会感觉愉快 心理学家告诉你,把不同种类的快乐分散到不同的时间,可以扩大快乐的感受,但把它们聚在一起,却不一定能让你感受到多倍的快乐。许多快乐的体验,本质上就是快乐的,不管体验多少次,体验的那一刻就是快乐的。适应的过程会影响我们对快乐的体验,但不必太在意它。

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享乐跑步机”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时间机器 B.温室效应 C.自鸣钟 D.弹簧床

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20.请在文中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没有适应,可以长久地体验快乐,就是一件好事吗 ”改为陈述句,并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5分)

22.你的朋友小林沉迷网络游戏,虽然--开始从中获得了未曾有的快乐,但长时间沉迷后,又很快感到空虚,甚至因过度沉迷而影响学习。他向你倾诉:“为什么一开始那么快乐,现在却觉得没意思了 ”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为他分析原因,并给出两条具体建议。(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里尽是“喜欢做,但是不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喜欢做,但是应该做的事情”。有人说,这种矛盾恰恰构成了生命的张力。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A项,“传统建筑对“壳子”的追求”错误,原文材料一中“一位当代艺术家评论说‘(建筑)不是一个壳子’”无法证明传统建筑对“壳子”即建筑本身是追求的。B项,“创造了新型社区意识”错误,材料一“建筑师反要求索‘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求索”不代表“创造”。D项,外立面“消失”是为突出内部活力自发呈现,而非融入周边环境。

2. 【答案】C

【解析】C项错误。材料一核心是“公共性”与“本地气息”,未涉及“精英-世俗”美学分析,该观点仅在材料二中被提出。A、B、D项均正确对应文本细节。

3. 【答案】B

【解析】“客观性美学”的核心是功能优先、形式自然呈现。A、C、D三项都强调主观装饰或象征,只有B项体现功能导向,玻璃隔断,既有利于采光,又隔断了油烟噪音,也利于食客对厨房卫生和流程的监督。

4.【答案】材料一侧重宏观理念:①强调刘家琨对新型生活方式的探索(1分),②体现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关系(1分);材料二侧重具体手法:①分析建筑语言中功能主义对“客观性”美学的追求(1分),②详细解读平面、剖面、外立面的设计策略(1分)。

【解析】材料一侧重宏观理念:开篇即强调他关注“建筑容纳的生活方式”而非建筑本体,引用普奖评价指出其首创“独立又共享的共同生活方式”(“密度不再是开放性的对立面”);通过“挖出内隐的公共”“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等表述,揭示西村大院的核心价值是重构城市人群的共生关系。聚焦刘家琨对建筑社会价值的突破性思考:进行新型生活方式的探索。以城市发展为背景,分析西村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回应社会矛盾:指出建筑需平衡“公共私人、开放隐匿”等对立需求(“相互矛盾的需求需要新手段平衡”);以“隔绝外部现代尺度”“空中宽窄巷子”等设计,说明空间如何激活本地生活(“闻到火锅味儿,回到成都”),体现了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材料二侧重具体手法:开门见山“西村广泛运用的另一套现代建筑语言”,就是侧重于具体手法。提出核心论:西村是功能主义对“客观性”美学的追求。展现功能主义的“客观性”美学。三到六段详细解读平面、剖面、立面设计策略。

5.【答案】①提供弹性框架:如西村大院建立中性空间容器,既保证整体秩序又容纳个体表达(2分);②分层处理:外立面保持简约的精英美学,内部鼓励市井生活的自发呈现(2分);③功能优先:所有美学处理都应服务于实际使用需求,避免纯形式化设计(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①提供弹性框架(2分)。材料二指出刘家琨将西村大院设计为“中性、开放的空间框架”(如标准平面模数、均质光滑边界),这种框架本身是精英审美追求的抽象秩序(“形而上的功能主义美学”)。平衡策略:框架预留灵活性(如大进深空间、可自由划分的楼层),允许商户和居民“自下而上堆积”个性化表达(如店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2页 共 8 页

铺装饰、活动植入),形成市井生活质感(材料二“生动的城市生活质感”)。

②分层处理(2分)。外立面精英化:材料二强调刘“偏执地追求边界体量干净”,最终以水平带构成极简立面(如“清教徒般的客观性美学”),呼应密斯式现代主义(精英审美)。内部大众化:立面后退3米形成“外廊”,商户可在玻璃门面自由添加装饰(如招牌、灯光),形成“芜杂的世俗拼贴”(大众需求),类似上海隆昌公寓的烟火气。

③功能优先(2分)材料一指出西村“改良建筑类型以纾解新建筑弊病”,材料二详述其经济技术理性;剖面设计:为提升商业价值,层高差异化(一层5.7m利于餐饮,五层5.6m预留夹层),满足商户实用需求。结构选择:采用“空腹密肋楼盖”争取净高,确保空间可灵活改造(如增设夹层)。批判形式主义:刘放弃“百纳被”立面方案(“形式上花哨”),因其实质是“主观性”的伪活力表现,而非真正服务功能。

6. 【答案】C

【解析】归因错误,将敏感根源曲解为“不适应”和“割舍”,而文本中根源应是迁徙后的“重新陷入困境”和对尊严维护。它体现的是迁徙带来的双重困境下的挣扎与尊严守护,而非单纯的不适应或对故乡的决然告别。

7. 【答案】C

【解析】C项将祖父这种在困境中保持内在秩序、寻求精神安顿的达观与坚韧,曲解为消极的“无奈与妥协”,是对人物精神和话语内涵的误解。

8.【答案】(4分)①贯穿叙事的线索。(1分)鸽环串联起“祖父救鸽取环→搬迁后珍藏摩挲→母亲解环欲丢弃→‘我’夺回珍藏”等关键情节,是勾连故土与异乡、祖父与“我”两代人情感记忆的媒介。(1分)

②多重情感的寄托。(1分)凝结着祖父对故土的眷恋、对迁徙困境的隐忍,以及以信仰对抗虚无的内心坚守;承载“我”对祖父的追思与家族迁徙的感怀;也是母亲丧夫离乡的旧伤的触发点。(1分)

③深化文章主题。(1分)折翅鸽子喻移民生存的韧性,鸽环作为祖父的精神信物,象征离乡者维系心灵秩序、守护精神尊严,深化了文本对“迁徙者如何在断层中留存记忆、延续精神”的思考。(1分)(1点2分,答出任意2点给满分。)

【解析】①线索作用:文本清晰展示了鸽环在关键节点出现:祖父在救回垂死鸽子后取下鸽环,并珍藏;搬迁到小西湖后祖父依然携带并摩挲;多年后,误用它串风铃引发风波,最终“我”夺回并珍藏。这一轨迹使其成为贯穿祖孙两代、连接故土与异乡的叙事线索和情感媒介。

②承载触发情感:祖父摩挲鸽环“静静发呆”,结合其离乡背景和文中描述的孤独,鸽环显然承载着他复杂的离乡心绪和内在坚守。我夺回鸽环时的感受,以及文末的思考,表明鸽环是“我”追忆祖父、感怀家族迁徙史的载体。母亲因鸽环触发了其“旧伤”而流泪,这“旧伤”根据上下文明确指向父亲去世和离乡。鸽环在此是引发母亲情感的媒介。

③深化主题:鸽子的垂死挣扎,是祖父和“我”在干旱、迁徙等生存困境中坚韧求生的具象化隐喻。祖父在极端困境下取下鸽环珍藏,离乡时随身携带,在陌生城市中反复摩挲,这一系列行为赋予鸽环超越其物理属性的意义——它是祖父从故土带走的精神印记,是他在变迁与孤独中内心坚守的寄托。鸽环串联的故事和承载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3页 共 8 页

的情感,最终服务于文本探讨的核心:个体与家庭在迁徙浪潮中面临的生存挑战、情感创伤、精神寄托以及代际间的联系等。

9.【答案】(6分)①生存重压下的疲惫与焦虑。(1分)父亲去世后独自养家,在牛肉面馆工作至深夜,频繁的叹息饱含谋生的劳苦与对家庭生计的忧虑。(1分)

②迁徙中的哀思与怅惘。(1分)鸽环触发母亲“旧伤”,引发无声流泪,既包含对父亲的哀悼,也隐含被迫离乡、难舍故土的怅惘。(1分)

③角色转变带来的无奈与隐忍。(1分)搬迁后母亲成为经济支柱,对祖父的敬从“尊崇”转为“保护”,这种转变隐含着角色错位的苦涩与对家庭关系变化的隐忍与无奈。(1分)

④困境中维护尊严的坚强。(1分)面对生存的艰难和内心的伤痛,仍坚持支起面摊自力更生,展现异乡人在困境中守护家庭体面与尊严的顽强。(1分)(1点2分,答出任意3点给满分。)

【解析】文中母亲的“叹息”与“眼泪”是其复杂心理状态的外在流露。

①生存重压下的疲惫与焦虑。文本明确描写母亲“一声一声叹息着,非常瘦削而憔悴”,在牛肉面馆工作“有时候下班很迟,差不多到半夜一点”,甚至需“拼了命”支起面摊谋生。这些细节直接体现了父亲去世后,她独自承担家庭生计的超负荷劳动,叹息中满是对“活不下去”的生存焦虑,以及在贫困与迁徙中被碾压的无力感。

②迁徙中的哀思与怅惘。鸽环引发母亲“心里的旧伤”,导致她“满脸都是无声的眼泪”。这“旧伤”中既有丧夫之痛,又饱含离乡之愁。

③家庭角色转变的无奈与隐忍。搬迁至小西湖后,母亲因“维持着家里的生活”成为经济支柱,对祖父的敬从“尊崇性”转为“保护的敬”。叹息中有对祖父孤独处境的疼惜,包含对其处境的无奈。当“祖父事事听安排”时,母亲的叹息亦隐含着对角色倒置的隐忍,体现困境中家庭成员的被迫成长。④困境中维护尊严的坚强。尽管被叹息与眼泪笼罩,母亲仍主动选择“支起摊子做自己的生意”,认为“这样至少是自由的,可以兼顾到家庭”。这一行为呼应了小西湖居民“护着尊严的敏感”——在生存压力与情感伤痛中,她以“自力更生”的姿态守护家庭体面,将叹息转化为“拼了命过下去”的韧性,展现迁徙者在双重困境中对尊严的执着坚守。

10.【答案】CEF

【解析】句意:我们将要依从愚昧浅陋淫邪的人吗?这样的人,亲人早上死去,晚上就忘记了。然而如果放纵这些人,那他们就连鸟兽也比不上。“由夫……”和“纵之”是对“愚陋淫邪之人”的两种方式,前后形成并列。故在“然而”之前的E处要断开。“由”与“纵”两种做法带来不同结果,由“则”连接,前后构成行为与结果的关系,故在两个“则”前都可断开,也就是C和F两处。

11.【答案】D

【解析】A项正确。易,改变;/替换。句意:礼是无往而不变的方法/所以用羊替换牛。B.正确。遂,顺从、满足,作动词;/喂养好,作动词。句意:但如果要满足君子。/喂好你们的鸡和猪。C项正确。顾,顾念;/环顾,四处看。句意:尚且顾念臣子。/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书桌)的地方。D项错误。不行,不能施行;/没有出发。句意:礼教已不能施行。/刺客不动身赴秦。二者意思不同,故D项错误。

12.【答案】C 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4页 共 8 页

【解析】“通过孝文帝改制与后人盲目遵循的对比”错误。原文“令勿行久丧,已葬则除之”“观其诏文,唯欲施乎已而已,非为汉室创制丧礼,而传之于来世也”可知,孝文帝行短丧的做法只是为他自己,他自己埋葬后就废除,恢复原有礼制,并不是为朝廷制礼,所以不能说是“改制”。故C项说法不正确。

13.【答案】(8分)

(1)然而礼制规定在这个时候终止服丧,难道不是因为送别死者要有终结,恢复生活要有节制吗?(4分)

(2)因此古代圣王制定为期三年的服丧制度,是用来衡量人情(根据人情轻重)确立礼制条文,表达极度悲痛的。(4分)

【解析】(1)得分点:“断”,终止;“岂不以”的“以”,因为;“已”,结束,终止;“节”,节制。(2)得分点:“服”,丧服制度;“所以”,用来……的;“称”,衡量;“至痛极”,极度悲痛。

14.【答案】(3分)相同点:都肯定了三年之丧作为一种丧礼制度的重要性。(1分)

不同点:材料一主张“哀而有节”;材料二呼吁恢复古礼以匡正时弊。(2分)

【解析】两则材料都谈到三年之丧是“称情而立文”,为表达人们的哀痛,对三年之丧的礼制表达了赞同的意思,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而异在:材料一侧重理论构建,从人性基础论证其合理性,并强调节制哀情(立中制节、送死有已)以实现社会有序;材料二则立足历史批判,借汉代君主案例(孝文帝短丧遗弊、滕文公复礼)来对比,抨击时弊(短丧制),强烈呼吁恢复古礼以匡正人伦、教化百姓。

15.【答案】D

【解析】D项错误。“使诗歌含蓄深沉的意蕴得到消解”“沉郁转为坦然”理解错误。尾联自问自答的方式实则强化了沉郁的情感,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

16.【答案】(6分)①羁旅漂泊的孤寂劳苦。“孤馆”“残灯”暗示要长途跋涉,“策羸马”直指终日骑乘瘦马的体力消耗,描绘出客居异乡的孤寂、风尘仆仆之苦。

②仕途不顺的迷茫。“祖逖鞭”借祖逖北伐的奋进典故,反衬诗人现实中的失意,仕途受阻的悲愤渗透于“输”字的无力感中。

③时间流逝的焦虑。诗中借“欲曙”暗指时间流逝,与结尾“过流年”相应,直指光阴流逝而功业未成的紧迫感。

④奔波劳碌与人生虚幻的挣扎。诗人“已悟庄周蝶”,已领悟到了人生虚幻,但却依然仕途奔波,为理想而早行,内心纠结悲苦。(1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满分)

17.【答案】(6分)

(1)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其他合乎语境的答案亦可)

【解析】易写错的字有:栏、砌、衰、狸、祠。

18.【答案】B

【解析】文中“享乐跑步机”是通过比喻命名,将“人类对快乐的适应过程”比喻为“在跑步机上不断奔跑却无法停留”的状态,强调其循环性和动态性。B项“温室效应”是科学术语,温室效应的命名是一个比喻。这一术语最早用于描述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类似于温室玻璃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其他选项分析:A项“时间机器”是科幻概念,侧重功能描述。C项“自鸣”强调机械自动化的特性,也是侧重功能方向来命名。D项“弹簧床”是以制作床的部件来命名。

19.【答案】(2分)“位”改为“味”,“妄”改为“忘”。

【解析】品味有“仔细体会”的意思,此处应该是这个字形。得意忘形,指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常用于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有的态度。含贬义。所以应该是忘记的“忘”。

20.(4分)【答案】A.习以为常 B.乐极生悲(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A项前句“我们要不断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最终都会返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中立状态”,可见中彩票后幸福感没能持续,是因为,人很快适应了这个结果,并返回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填的词要大致是这个意思,所以填“习以为常”。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B项后面有“这类成语”,可见这个成语跟“得意忘形”的意思相近,都是指长期的快乐可能导致的问题。所以可以填“乐极生悲”。乐极生悲:指快乐到了极点的时候,发生悲痛的事情。

21.【答案】(5分)陈述句:如果没有适应,长久地体验快乐未必是一件好事。(2分)

表达效果:原句是设问句(或疑问句),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互动性,同时自然引出下文“适应的保护作用”,逻辑衔接更自然。(设问句或疑问句1分,引发思考,增强互动性1分,引出下文1分)

【解析】句式变换:原句为设问句/疑问句,改为陈述句需保留核心语义(“未必是好事”),去掉疑问语气。表达效果对比:原句: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互动性,同时为后文分析“适应的保护作用”埋下伏笔,使论述逻辑更连贯。陈述句:直接陈述观点,语气平淡,削弱了引发思考的功能。

22.【答案】(6分)原因分析:①反复获得同类快乐刺激会导致快乐体验逐渐减弱;(1分)②人对快乐的感知不会持久,最终都会返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中立状态。所以,最终陷入“追求—短暂快乐—空虚”的循环。(1分)

具体建议:建议一:分散快乐来源,如培养运动、阅读等不同兴趣,避免单一刺激导致适应过快;(2分) 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7页 共 8 页

建议二:设定游戏时间,减少游戏次数,通过减少重复刺激频率,延缓适应过程,让快乐体验更持久。(2分)

【解析】“原因分析:第一条参照了“适应”原理,原文“当你反复感受同一种快乐刺激时,主观体验到的快乐就会逐渐减少”提取同一种刺激;第二条根据“享乐跑步机”理论,“我们生活中会不断遇到各种幸福或不幸的事,我们要不断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最终都会返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中立状态”,提取“最终返回到相对稳定的中立状态”。建议:可以参照文中“分散不同种类的快乐”和 参照“适应的保护作用”,减少刺激的程度。

23.(60分)

【题目解读】

本题以生活中的矛盾选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对生命张力的哲学思考。立意上,可把握以下三个层次:

一、现象阐释:辨析情感偏好与价值判断的内在张力

在现象分析层面,需厘清“情感偏好——喜欢,但不应该做”(如本能冲动、即时欲望)与“价值判断——不喜欢,但应该做”(如责任理性、长远目标)之间的冲突实质。例如,沉迷娱乐与专注学习的矛盾,表面是即时满足与延迟回报的博弈,深层则是人性对舒适的本能趋向,和对成长的价值追求间的张力拉扯,这种拉扯构成生命动态的深层张力。

二、价值探讨:剖析矛盾张力对人格成长的驱动作用

这样的矛盾张力不仅是挑战,更是人格成长的催化剂。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其抉择突破功名利禄束缚,主动追寻精神自由与人格完整,在价值冲突中坚守本心,实现自我超越。这种张力,能唤醒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觉察,推动人格重塑与精神觉醒。

三、现实观照:构建转化张力的平衡智慧

解决矛盾需立足实践智慧。可借鉴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思想,探讨如何在价值认同中实现高度自律与精神自由的统一;更需结合当代青少年面临的现实困境(如时间规划、兴趣与学业平衡、低级娱乐诱惑等),提出可操作的协调策略,将张力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

写作需避免空泛谈矛盾,要聚焦“张力如何转化为成长动力”,让思考既有哲学深度,又贴合现实成长语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考核不通过!985博士生,拟退... 回复【论文写作】或【课题申报】 可领取免费学习资料 考上博士,也会被退学? 今年3月, 东南大学网络...
青岛科技大学今年录取新生11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30日讯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2025年新生招生录取工作圆满收官。2025年,...
相逢伟才暖时光,秋季起航谱新篇... 教育并非独行, 而是一场家园共振的同行。 在这个夏天, 幼儿园迎来了一群新的伙伴, 2025秋新学期...
庆祝第41个教师节 教育部通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庆祝第41个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全国总工会下发决定,启动基层工... 全国总工会于1984年下发了关于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决定,拉开了基层工会开展建家...
工会主席、副主席罢免规定:须召... 罢免不称职的工会主席、副主席,必须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并经全体代表无记名投票过半数通过,...
大浪街道工商联(商会)多维发力...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肖欣静 通讯员 易小青 今年7月至8月,工商联(商会)以深圳曼彻斯通城堡学...
未成年人|2025年全市高中阶... 近日,我市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训工作按计划全面展开,参训学生4万余人,莆田军分区派出帮训教官1100余...
这些医科大学多个专业通过认证!... 你知道吗? 教育部会定期对部分专业类进行专业认证,其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相关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质量的...
这里的夏天,从不循规蹈矩 更多 热了,就跳进溪水里打个滚儿; 困了,就在村口大树下打个盹儿; 渴了,就把西瓜吃出一串饱嗝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