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电子课本可以方便大家随时随地预习或复习课本知识,为此,我们找到了青岛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新教材电子书教材的全部内容,以高清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文库”回复:“电子课本”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新教材电子课本在线阅读(此为截图版,获取是高清版)











设计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量关系的核心环节,需遵循 “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从理解到迁移” 的原则,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熟悉场景更敏感),分层次、有梯度地搭建问题支架。以下是具体的设计策略与示例:
一、基础层:设计 “场景锚定” 问题,帮助学生 “识别” 数量关系
核心目标:
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感知 “数量” 的存在,明确 “谁与谁发生关系”“是什么关系”(如和差、倍分、比例、路程 = 速度 × 时间等),避免数量关系与实际场景脱节。
设计要点:
- 场景贴近生活:选用学生每天接触的校园、家庭、购物等场景,降低理解门槛。
- 问题指向 “找关系” 而非 “算结果”:先让学生说出 “数量之间的联系”,再计算,强化 “关系优先” 的意识。
- 标注关键信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圈画 “已知量”“未知量” 和 “关键词”(如 “多”“少”“倍”“占”“平均”)。
示例问题:
- 校园场景:
- “七年级(1)班有 45 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 3 人。请你先圈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再说说‘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之间是什么关系?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 (引导学生提炼:男生人数 = 女生人数 + 3;男生人数 + 女生人数 = 45)
- 购物场景:
- “妈妈买了 3 斤苹果和 2 斤香蕉,苹果每斤 8 元,香蕉每斤 5 元,一共花了 44 元。请指出题目中‘单价、数量、总价’分别对应哪些数据,再写出‘总价’与‘单价、数量’的关系。”
- (强化 “总价 = 单价 × 数量” 的基本关系,以及 “总花费 = 苹果总价 + 香蕉总价” 的叠加关系)
二、理解层:设计 “对比辨析” 问题,帮助学生 “深化” 数量关系
核心目标:
通过相似场景的对比、易混淆关系的辨析,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 “本质特征”,避免机械套用公式。
设计要点:
- “同场景不同关系” 对比:同一场景中嵌入不同数量关系,让学生区分差异。
- “关键词陷阱” 辨析:针对学生易混淆的关键词(如 “增加到” vs “增加了”“多几倍” vs “是几倍”)设计问题,打破思维定式。
- “正向 - 逆向” 互转:同一关系中互换已知量和未知量,理解关系的双向性。
示例问题:
- 同场景对比:
- (场景:书店购书)
- ① 正向和差:“买一本《数学趣题》和一本《科学故事》共花 36 元,《数学趣题》比《科学故事》贵 4 元,两本书各多少元?”(和差关系)
- ② 正向倍分:“买一本《数学趣题》的钱是《科学故事》的 2 倍,两本书共花 36 元,各多少元?”(倍分 + 和的关系)
- ③ 问题追问:“这两题都是‘买两本书’,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关键词分别是什么?”
- 关键词辨析:
- ① “小明有 10 支笔,小红的笔比小明多 3 倍,小红有多少支?”(10×(1+3)=40)
- ② “小明有 10 支笔,小红的笔是小明的 3 倍,小红有多少支?”(10×3=30)
- ③ 问题追问:“‘多 3 倍’和‘是 3 倍’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