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电子课本可以方便大家随时随地预习或复习课本知识,为此,我们找到了苏科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新教材电子书教材的全部内容,以高清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文库”回复:“电子课本”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新教材电子课本在线阅读(此为截图版,获取是高清版)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熟悉场景提炼数量关系,核心是搭建 “生活感知 — 数学转化 — 关系抽象” 的阶梯,让学生主动将具体情境与数学符号、公式建立关联。以下是分阶段、可操作的实施策略,结合七年级数学典型场景举例说明:
一、第一步:激活 “熟悉感”,明确场景核心矛盾
学生只有先理解场景的 “实际意义”,才可能剥离无关信息、聚焦数量关联。教师需通过 “情境具象化” 和 “问题聚焦化”,帮学生建立 “场景任务” 与 “数学需求” 的连接。
1. 情境呈现:用 “学生视角” 还原场景细节
避免抽象描述,优先选择学生日常接触的场景(如购物、校园活动、行程、体育比赛等),通过实物、图片、模拟操作或生活提问激活经验。
- 举例 1(购物场景):
- 不直接问 “一支笔 5 元,买 3 支多少钱”,而是模拟情境:“开学时你去文具店,想买 3 支同款钢笔,店员说每支标价 5 元,你需要算什么?怎么算?”
- 举例 2(行程场景):
- 结合学生上学方式提问:“你每天坐公交车上学,公交车从家到学校开了 20 分钟,平均每分钟走 300 米,你能想到什么关于‘家到学校’的数学问题?”
2. 问题引导:用 “聚焦提问” 锁定核心要素
通过追问帮学生识别场景中的 “关键数量”(如 “谁 / 什么”“多少 / 多久 / 多远”“变化还是不变”),排除无关干扰(如文具的颜色、公交车的品牌等)。
- 核心提问模板:
- 这个场景里,涉及哪些 “可以用数字表示的量”?(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 这些量中,哪些是 “固定不变的”,哪些是 “会变化的”?
- 我们需要解决的 “问题”,本质是求哪个量?它和其他量有什么联系?
二、第二步:搭建 “转化桥梁”,从 “具体描述” 到 “数学表达”
这是提炼数量关系的核心环节 —— 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表),关键是让学生经历 “先具象对应,再逐步抽象” 的过程,避免直接灌输公式。
1. 阶段 1:用 “文字关系式” 锚定初步关联
先让学生用 “生活化的数学语言” 描述数量之间的 “加减乘除关系”,不急于用字母或符号,重点是说清 “谁和谁怎么算,得到什么”。
- 举例(校园活动场景):
- 情境:“七年级 1 班有 45 人,2 班比 1 班多 3 人,3 班比 1 班少 2 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 引导学生写文字关系式:
- 2 班人数 = 1 班人数 + 3 人
- 3 班人数 = 1 班人数 - 2 人
- 总人数 = 1 班人数 + 2 班人数 + 3 班人数
2. 阶段 2:用 “符号 / 图表” 简化关系,突出本质
当学生能清晰表达文字关系后,引导用 “符号替代具体数值”“图表梳理逻辑”,实现从 “个别案例” 到 “一般规律” 的过渡。
(1)符号替代:从 “具体数字” 到 “字母表示未知数 / 变量”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 “用字母表示数”,需通过 “同一场景下不同数值的重复计算”,让学生感受到 “用字母表示更简洁”。
- 举例(购物场景进阶):
- 先给具体案例:“买 2 本笔记本花 16 元,每本多少钱?”(文字关系:单价 = 总价 ÷ 数量)
- 再变抽象:“买 x 本笔记本花 y 元,每本多少钱?”(符号关系:单价 = y÷x 或 a=y/x)
- 追问:“这里的 x 和 y 可以是任意数吗?”(渗透 “变量的取值范围”,如 x 不能为 0,不能为负数)
(2)图表梳理:用 “线段图 / 表格” 可视化数量关系
对于 “多步运算”“对比关系”(如和差倍分、行程问题中的相遇追及),图表能帮学生理清 “量与量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
- 举例 1(和差倍分场景):
- 情境:“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 120 本,科技书比故事书的 2 倍少 30 本,科技书有多少本?”
- 用线段图表示:
- plaintext
- 故事书:|———120本———|
- 科技书:|———120本———|———120本———|———少30本———|
- 文字关系:科技书数量 = 故事书数量×2 - 30
- 符号关系:y = 2×120 - 30 (若故事书为x本,则y=2x-30)
- 举例 2(行程问题场景):
- 情境:“小明骑车从家去学校,每分钟行 200 米,骑了 10 分钟后发现忘带作业,原路返回取作业(速度不变),再去学校。从出发到到校一共用了 30 分钟,家到学校有多远?”
- 用表格梳理 “时间、速度、路程” 的对应关系:
- 阶段速度(米 / 分)时间(分)路程(米)去学校(第一次)20010200×10=2000原路返回20010200×10=2000再去学校20030-10-10=10200×10=2000追问:“‘家到学校的距离’对应哪个阶段的路程?”(引导学生发现 “再去学校” 的路程就是家到学校的距离,避免重复计算往返路程)
三、第三步:强化 “抽象迁移”,从 “单一场景” 到 “同类规律”
提炼数量关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 “举一反三”—— 在新的相似场景中快速识别核心关系。教师需通过 “场景变式”“关系对比”,帮学生剥离场景外壳、抓住数学本质。
1. 场景变式:改变 “非本质条件”,保留 “核心数量关系”
通过 “换场景不换关系”“换关系不换场景”,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是脱离具体场景的 “数学模型”。
- 举例(“总价 = 单价 × 数量” 的变式训练):
- 换场景:
- ① 买水果:1 斤苹果 8 元,买 5 斤花多少钱?(总价 = 单价 × 数量)
- ② 订牛奶:每月 30 元,订 6 个月要多少钱?(总费用 = 月费 × 月数,本质同 “总价 = 单价 × 数量”)
- ③ 租自行车:每小时 15 元,租 4 小时要多少钱?(总租金 = 时租 × 时间,本质相同)
- 换关系:
- 同一购物场景中,加入 “折扣”“满减”:“一支笔原价 10 元,打 8 折后买 3 支,花多少钱?”(先求折后单价:10×0.8,再用 “总价 = 单价 × 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