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周说
杭州一位妈妈是某重点小学的老师,她对儿子的标准永远是100分,要是孩子考了98分,她就会觉得难以接受。
「自己教的孩子,一半都能考100分,怎么自己儿子就考不到?」
因为有这样的想法,这个妈妈常常觉得自己很失败。经诊断,她还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很多对孩子宽松的父母,可能完全没办法理解这位妈妈的严苛,但也有一些父母会很有共鸣。
01.
曾经有位妈妈在跟我聊天时,细数了自己孩子的很多缺点,而且越说越多,语速越来越快,她的焦虑值就这样肉眼可见地蹭蹭上涨。
我问她,「那孩子有什么优点呢?」
她明显愣了一下,「优点?我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应该也没什么优点吧。」
进一步深聊才了解到,这位妈妈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几乎没有得到过来自父母的肯定。
哪怕她做得再好,都是理所应当的,没人会在意,更不要说多夸她一句了,可是,只要行差踏错了一小步,她就会受到狠狠地责骂。
所以,她完全无法忍受自己犯错,哪怕只有一丁点做得不够好,她都会觉得自己蠢透了。
在成为妈妈之后,她把这种自我苛责继续投射到孩子身上,既苛责孩子,也苛责自己。
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她心里就会有个声音说:「他怎么这么笨,别的孩子都可以,怎么偏他做不到?」
接下来,这个声音还会说:「我怎么这么笨,当个妈妈,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
和杭州那位妈妈一样,她接纳不了孩子有一丁点的不够好,可实际上,她真正接纳不了的是自己。
02.
孩子是我们基因的延续,所以,我们很容易会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射。
你最看不顺眼孩子的地方,大概率也是你最讨厌甚至是无法忍受自己的那个部分 。这些地方很容易成为自己的情绪触发点,一有风吹 草动就能着。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了很多育儿书,道理也都明白,可是在遇到事情时,就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实,这是因为 那些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早期记忆和创伤,在我们意识不到的地方,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特别焦虑的一件事情就是孩子的社交。
她儿子3岁多,没什么特别要好的朋友,而且在面对其他孩子时也从不主动。
虽然每次看到其他孩子在一起玩得很开心时,她儿子也会一脸渴望地站在旁边看,但是,当她鼓励他加入时,他就会拼了命地往后缩。
还有一次,她儿子正在跟一个同龄孩子玩的时候,又来了一个活泼的孩子,很快,之前跟她儿子一起玩的那个小孩,就和这个孩子玩在了一起。
她看见儿子被冷落在一边,有点不知所措,心里很不痛快,就催着孩子继续过去跟他们玩,可她儿子委屈地一瘪嘴,大哭起来。
她登时火冒三丈,一场亲子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其实,这个妈妈并不总是暴脾气。只是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遇到孩子的社交问题,她都会这么生气。
她只得把原因归结为“担心孩子社交能力差”。
其实,这只是表层的原因。她真正的情绪来源,是自己小时候也曾经被孤立、被排斥的痛苦经历。
后来,当她真正觉察到这一点时,突然就释然了很多,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也慢慢地不那么焦虑了。
03.
我身边很少有父母完全不焦虑,包括我自己。
我女儿从小就瘦,体重经常在及格线上下徘徊,小时候吃饭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极端的时候,感觉她吃饭都像在受刑。
后来我反思,这个问题其实是我的焦虑导致的。
很多妈妈应该都能体会,如果孩子体重不达标,甚至营养不良,这就好像是在说,这个妈妈不称职。再加上我个子不高,还会担心孩子将来也长不高。
这些焦虑叠加在一起,导致了我对孩子吃饭这个问题的过度关注。只要看她吃得少了,就恨不得再多塞她两口,结果,越是强喂,她越是躲得厉害。
直到我看到自己的焦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我才忍着冲动逼自己放手,不再喂她吃饭,也请家人都不再喂她吃饭。
我要彻底把吃饭的主权还给她。
神奇的是,当我把自己从焦虑中解放出来,不再过度关注她的吃饭问题后,她的胃口就渐渐地好了起来,很快饭量就比我还大了。
04.
我有位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那一款,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
她学习成绩拔尖,一路绿灯上的都是名校,毕业后进入人才济济的知名企业,她又用实打实的业绩和能力说话,迅速脱颖而出,现在已经做到了高管的位置。
我一直都很佩服她,可是,在一次聊天中,她跟我倒了一肚子苦水。她对自己非常自信,可唯独当妈这件事让她感到力不从心。
很多人都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可她根本不用辅导孩子写作业,家里就已经鸡飞狗跳了。
她太追求完美,也希望事事都能在自己的掌控之内,否则,她就浑身难受。
她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可唯独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常常超纲,完全不按她的设想走。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她可以说一不二,可现在,孩子马上都要到青春期了,自然不会事事都听她的,甚至很多时候还会跟她对着干。
这种“脱轨”让她感到非常焦虑,可越是焦虑,她和孩子的关系就越是拧巴,常常充满了火药味。
其实,在我看来,让她感到苦恼的很多问题,压根都不是问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那就是一个必经的历程。
可她对自己太苛刻,对孩子更苛刻。她绝不允许自己犯一丁点错,自然眼里也容不下孩子的错。
05.
其实,我真的很理解这位朋友。
所有焦虑中的父母,真正需要的都是支持,而不是苛责。
每个成年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在为人父母之后,就很容易透过自己的孩子,看见那个小孩。
换句话说, 很多时候,父母在孩子身上看见的其实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只有通过自我觉察,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卸下焦虑的担子,让更智慧理性的自己,能够真正看见孩子。
以前,如果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也常常会责怪自己,然后再把这种纠结带来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可现在,我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更懂得原谅自己。
当我变得更能接纳自己之后,我发现,我对孩子的接纳度变得更高了,也更能够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支持她。
有人说,为人父母是一场自我修行。
这个修行,不在于我们要变得多么完美,也不在于我们学到多少办法来“搞定”孩子,而是我们可以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更接纳自己、心态更平和时,我们才会变得充满力量。而这种力量,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好也最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