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这学期,老二班里来了位新老师。
一天放学后,原本正常音调说话的老二,忽然压低声音,说上楼后要告诉老母亲一件事。
如此神秘的事是什么?
原来,老二的这位新老师,和孩子们分享了一个秘密:老师戴着一副很贵,但拥有神奇魔力的眼镜。透过这副眼镜,老师能看到哪位同学分心。分心同学的头上,在老师的镜片里,会有不同颜色的线条在跳动。
分享完,老二兴奋地问:妈妈,你觉得老师说的是不是真的?
“你觉得呢?”
“不知道啊。“
从老二的表情来看,他相信的成分居多。此时,老母亲指着桌上的《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让老二看看这本书。
看完之后,对于老师的神奇眼镜,他可能会有自己的答案。
老二用最快的速度翻完《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后,给了答案:一半信,一半不信。
信的理由在于,科技如此发达,能透过眼镜看到分心的同学,老二觉得似乎也是可能的事。不信的理由在于,这件事过于神奇。
既然聊了,那就借着《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的思路,来拆解下老师神奇眼镜这件事吧。
《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是英国作家苏珊·马蒂诺分享给孩子的独立思考指南,书中的插画是英国插画家维姬·巴克所画。
看过其他写给孩子们学会思考的书,相比之下,《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有很大的不同。《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给了辨别信息真伪工具的同时,也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感受。
“你在阅读或听到信息和新闻报道时感受如何?”
“对这些不同版本的报道,你感觉如何?”
“当你看到这些数字时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我们对这些词汇感受如何?”
《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在不同的辨别信息真伪的工具中,经常性地提到“感受”这个词。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通过“感受”来辨别信息真伪,是很好上手的方式。
以老二老师和孩子们分享的神奇眼镜为例。
孩子们在听到老师分享的这个秘密时,第一反应是好奇,第二反应是什么?
是好好听课。
那些原本上课坐不住的孩子,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专注。那些改变的孩子,在听到老师神奇眼镜的事情后,除了好奇,还有害怕,害怕老师轻而易举地看出自己分心了。
当关注一个信息之后,孩子不知道真假,不妨问问心中的“感受”。好奇?困惑?害怕?还是其他。
“感受”之后,再使用《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的3W工具,就能让自己困惑的信息变得清晰:
是“谁”说的?他在“什么时候”说的?他“为什么”要说这件事?
像神奇眼镜这件事。如果是同学口中说出,老二是不信的,但换成了老师,老二信的比例就增加了。
虽然是老师说的,老二觉得可信度增加了些,但他内心还是有些不信,不然就不会问老母亲是不是真的。
这时候,就可以看看,老师是在“什么时候”说的?
新老师,开学第一节课上和同学分享。而且,老师还特意强调,这是一个秘密,不可以告诉其他人。
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在开学第一节课上,和孩子们分享这件事呢?
想要孩子们好好上课。
相比其他老师的课堂上,是不是这位老师的课堂纪律更好?
老二给了肯定的答案。
借《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的思路,如此一通分析下来,老二原先兴致勃勃的样子,平静了很多。
他对老师的神奇眼镜祛魅了。
这只是孩子成长路上,很小的一件事。未来,孩子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信息。面对如此多真真假假的信息,就像童书作家安德里亚·戴宾克说的那样:身处信息时代,独立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给了孩子们一把“独立思考”的钥匙。从“感受”出发,用3W理清。
当然,《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里分享的辨别信息真伪工具,不仅仅是“感受”和“3W”,还有很多细节的内容值得孩子们阅读。
学会“分辨假新闻信息”,就结束了?
还没有。
这也是《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给阅读者带来的额外惊喜。
《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的下篇是“如何科学思考与实践”主题。
这部分内容,分享什么?
分享
坦白说,老母亲一开始看《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的内容组合,是有点“奇怪”的感觉。
学会分辨真假新闻就很不容易了,在一本书中,居然还能看到“如何科学思考与实践”的主题。
看完之后,不再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这样的组合很妙。
“如何科学思考与实践”是让孩子们了解科学思维的方式。孩子拥有科学思考的方式,不仅能让分辨真假新闻的功力更深一层,对未来还会有更深远的影响。
童书作家朱自强认为:学会科学思考,能让孩子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未来人生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孩子们未来遇到的,不仅仅是真假信息的分辨,还有其他的困难与挫折。这时候,科学家式的“提问方式”,科学家式对一件事的“研究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
《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和孩子们分享的“科学思考和实践”,同样值得孩子们好好阅读。
李亦辰《北大附中说理写作课》里说:思维是需要训练的。
《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里分享的每一种思维方法,也需要训练。书中设置的“实践活动”,是孩子们思维训练的开始。
比如从一直看新闻的身份,转变成“试着写一篇新闻报道。可以写亲眼所见的事件。”
又比如读到一则科学信息时,试着“对比不同媒体的报道角度。然后调查、核实这个新闻背后的科学原理。”
《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里有很多类似的“实践活动”,孩子们不妨跟着书中的练习,将独立思考内化成自然而然的一种思考方式。
《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看似薄薄的一本,内容却值得孩子们细读。
读的过程会不会枯燥?不会,书中的版式是孩子们喜欢的,而且提到的专业词语,在当页都有“词语理解”做解释。
读过这本书、做过书中的“实践活动”就好了吗?
并没有。
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提升思维能力的开始。
对孩子们来说,这个开始是值得的,因为就像加拿大哲学教授莎伦·M.凯说的那样:思考能力是一个人最富有价值的资产。
翻开《真的假的?思辨力启蒙小书》,慢慢积累属于孩子的那份最富有价值的资产吧。
Hi~我是弥小木
过好当下最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