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开心田螺
2025-09-12 19:31:00
0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字形体的构造蕴含中华民族的智巧,也常常具有字符音义之外的深意,发挥超越语言的表达功能。这是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重要特点,更是汉字文明与中华文明独特性的突出体现。

汉字隶变之后,原始的象形性、图画性减弱,但起源阶段“依类象形”的独特属性,早已深深烙刻上民族文化心理,影响着国人的汉字认知心理和使用习惯。人们常常基于字形与事物外形的相似性,描摹形状,譬况事物,激活汉字的原始象形功能。例如,《诗经·伯兮》: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其中“杲”表明亮,用。日”在“木”上的字形,描摹雨后初晴时,霁日挂枝头之景,栩栩如生。如果说“杲”字在以形表意的同时还兼表语义,那么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更突出地表现在纯粹以字形关联客观事物的用法。例如,汉乐府诗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里的“田”不记录“农田”,仅因字形近似于有纹路的荷叶,故以“田田”描画莲叶茂盛相连之状。又如,扬州有座竹林庭院名为“个园”,以“个”命名,取其字形像竹叶之貌,趣味了然。

汉字的构件本来是不能独立表达语言意义,也不能独立在语言链中使用的。如果出现构件或部件独立表义和独立使用的情况,就属于对一般语符功能的超越。例如,学者冯友兰曾赠友人金岳霖寿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荼。”“米”字由“八十八”三字组成,“荼”字由上部两个“十”和下部“八十八”组成,相加为一百零八。“米”非指语词“大米”,“荼”亦与“茶叶”无涉,指称老人高寿的实意隐于字内构件,颇为典雅蕴藉。

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还体现在通过字形常规样态的改变以传递特殊含义。汉字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构件、笔画在二维平面上的放缩增减、重新组合,可以幻化出许多不同形态,这在网络语境中的应用格外广泛。汉字构件拆分后占多个字位,视觉上横向拉宽了整字宽度,这样不仅可象征体型变宽,如“每逢佳节‘月半’三斤”;也可隐喻时间维度上的缓慢,如“体验成都‘忄 曼’生活”。

在艺术设计中,汉字形体的变异具有独特审美价值,也能表达特殊含义。例如,中国美术学院的校标既像少了左右两竖的“国”字,又似抽象的“美”字,寓意国美无边。“国”字以形体变异的非语言手段,传递了丰富的人文信息,寄寓匠心,意蕴深厚。又如,在反腐倡廉的主题海报中,汉字形态通过多样变化,传递深刻内涵:或将“腐”倒置,表“反腐”之义:或“贪”增横笔使“贝”变“囚”,表示贪一笔即沦为阶下囚:或“廉”“腐”各取半边合为一字,蕴含辩证哲理,廉腐仅一线之隔,要守好底线、警钟长鸣。

(摘编自李晶《寓意于形形神兼备——谈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

材料二:

汉字思维具有意象性、诗意性、体悟性等审美特点。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用“三美”概括汉字之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各体汉字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国园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诗性品题赋予园林以思想,成为中国园林构园设景的灵魂。“灵魂”的核心内容,大多源自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中华文化元典”,即春秋末至战国时期的六经与诸子著作等。历史文化学者江林昌认为,这些民族文化元典,“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色……最终积淀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中国园林代代相传的血液基因,也成为中国园林的精神主轴。

比如,颐和园的园名中,“颐”是《易经》中的卦名,《尔雅·释诂下》“颐,养也”,指天地依时养育万物,圣人也应当根据自然和社会的规则养其德以养万物、贤者和百姓,颐和园中处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再如,苏州沧浪亭题咏,采自《楚辞·渔夫》中的“沧浪歌”,北宋诗人苏舜钦于水边建亭修园,将自己无罪被黜的政治愤懑写入其中。同时代的诗人杨杰深谙其意,写有《沧浪亭》诗云:“沧浪之歌因屈平,子美为立沧浪亭。亭中学士逐日醉,泽畔大夫千古醒。醉醒今古彼自异,苏诗不愧离骚经。”这样,中国园林空间同时也成为承载中华文化元典的“精神空间”。

在园林中,汉字与其他物质元素共同营造出“意境美”。汉字不仅是一种符号,有着很强的画面感,更饱含文化底蕴,与中国诗文联系在一起,使得汉字意境表达更为丰富。美学家宗自华曾言:“一切艺术的境界,可以说不外是写实、传神、造境:从自然的抚摹、生命的传达,到意境的创造。”中国园林作为“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追求的是“有诗有画”的意境,因此,汉字就成了最好的媒介,用来沟通人与物、人与境。毕竟,没有思想的山水、建筑、花木,只是拼凑起来的形式美构图,不能称之为“艺术”。

源于象形文字的中华汉字,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智慧。中国园林中,还有一种名为“敬字亭”的建筑,又称“惜字亭”,专门用来焚烧带字的纸,提醒我们敬畏汉字、爱惜汉字,写过字的纸不可乱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在中国园林中,汉字无疑是“最中国”的!

(摘编自赵江华《中国园林中的汉字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具有超越语言的表达功能,这与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关,其形体常常能体现出超越字符音义之外的深意。

B.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更突出地表现在基于字形与客观事物外形的相似性,来描摹形状,譬况事物。

C.放缩增减、重新组合构件和笔画,改变字形常规样态来表达特殊含义,是汉字对语言功能超越的一种体现。

D.汉字是实现诗性品题的媒介,诗性品题是中国园林构设的灵魂,它与园林的山水、花木、建筑等结合,营造出园林的意境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诗经·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意在阐明以形表意兼表语义这类汉字,不能体现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

B.材料一举冯友兰赠友人金岳霖寿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的例子,阐明汉字构件在独立表义时,汉字表义会超越一般语符功能。

C.材料二用“比如”引入颐和园的例子,“再如”引入沧浪亭的例子,“这样”归纳总结例证,例证详实可靠,论证条理清晰。

D.材料二提出汉字与其他物质元素共同营造出意境美,《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大观园入口翠嶂处题额“曲径通幽处”可佐证此观点。

3.下列案例不能体现“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的一项是(3分)

A.称曲折山路为“之字路”,称胡须形状为“八字须”,称方正宽阔的脸型为“国字脸”。

B.网络中“嫑(biáo)忈(rén),嘦(jiào)怹(tān)”,意为“不要二心,只要他心”。

C.农历春节常见的拜年语有:扬眉“兔”气、“鸡”祥如意、“猪”事大吉、“牛”转乾坤。

D.在拆字潮中,“彳亍口巴”强化了情感,“胖”和“肥”常被戏称为“月半”和“月巴”。

4.为什么说在中国园林中,汉字无疑是“最中国”的?结合材料二简要作答。 (4分)

5.苏州沧浪亭旁有一渊潭,潭边的石刻为变形的“流玉”二字。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 二,分析石刻字“流玉”的艺术效果。 (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蘑菇圈(节选)

阿来

春天到来的时候,机村经历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旱。天上久不下雨,村里引水灌溉的溪流也干涸了。溪流干涸,是机村人闻所未闻的事情,可这不可思议的情形就是出现了。

那天,斯炯去泉边背水。在干旱弄得庄稼枯萎、土地冒烟的时候,这片藏在林子里,从几棵老柏树下汩汩而出的清泉使得这一小方天地湿润而清凉。斯炯把水桶放在台子上,躬身一瓢瓢把清冽的泉水舀进桶里。①她动作很轻,不想弄乱了那一氹水中倒映着的树影与蓝天。她突然感到害怕,饥荒又要降临这个山村了吗?而且,这一回,不止是地里庄稼歉收,大地失去了水的滋养,野菜,特别是喜欢潮润的蘑菇也难以生长。这时的斯炯作出一个决定,她要去用水浇灌她的蘑菇圈,让蘑菇生长。

但是,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

从泉眼到林子中她的蘑菇圈,没有成形的路,等她满头大汗到达目的地,泉水早就从没有盖的背水桶中泼洒殆尽了。

斯炯央告木匠为她的背水桶加一个盖子。木匠惊诧地瞪大了眼睛: “呀呀呀,斯炯啊!从古到今,谁见过背水桶加过盖子啊!我可不敢乱了祖传的规矩。”不久,斯炯要替背水桶加盖的消息,成为一个笑话在村里迅速流传。

有些人甚至在斯炯背水回家的路上,拦住她问: “斯炯不会背水了吗?斯炯会因为背水桶没有盖子,把水都泼洒到路上吗?”

几天后的早上,太阳刚刚升起,天上没有一丝云彩,空气中充满了呛人的尘土味道,有人拦住斯炯又提起要给背水桶加盖子的话,以博大家一笑。这回,斯炯停下了脚步,她说:“我是要给背水桶加上盖子呢,我怕有一天,水还没有背回家,就都被太阳晒干了。”

那些年,人心变坏了,人们总是去取笑比自己更无助的人。所以,斯炯这样的人总是成为村人们笑话的对象。但是这一天,当斯炯说出了这句话,那些人再也发不出笑声。

说完这句话,斯炯背着水走过那些可怜人,留下这些逞口舌之快的人在那里回味她这句话,想想自己的生活,为她这句话感到害怕。

时间回去十几年,不到二十年,是机村的土司时代。机村的老年人和中年人,都从那个时代生活过来,他们知道,在那个时代,如果有人像斯炯一样先是有了给水桶加盖般的荒唐新奇的想法,继而又说出有诅咒意味的话,那她就成了一个邪恶的女巫。旧时代的人和新时代的人有一样其实相当一致,就是相信现实中的灾难是因为一些灾难性的话语所造成。土司时代,斯炯会被土司派遣来的喇嘛宣布邪祟附身,而从人间消失。

而此时的斯炯正背着水桶往山上爬。②山坡陡峭难行,但她很喜欢听到背上桶里水翻腾激荡时发出的好听的声音。她一边往山上爬,一边在心里排列这个世界上好听的声音,排在第一的就是水波的激荡声。一只鸟停在树枝上叫个不停,她抬起头来,说:“你的声音也是好听的声音。”这几天,那只画眉鸟跟她已经很熟悉了。每天都飞到这丛柳树上来等她。她知道,转过这个柳丛,就是那群栎树包围着的蘑菇圈了。这鸟它是来等水喝的。

斯炯到了蘑菇圈中,放下了水桶,一瓢又一瓢把水洒向空中,听到水哗一声升上天,叉扑簌簌降落下来,落在树叶上,落在草上,石头上,泥土上,那声音真是好听的声音。

洒完水,斯炯便靠着树坐下来,怀里抱着水桶,听水渗进泥土的声音,听树叶和草贪婪吮吸的声音。③她特意在桶里剩一点水,倒在八角莲那掌形的叶片中间,那只鸟就从枝头上跳下来,伸出它的尖喙去饮水。看到鸟张开尖喙,露出里面那长长的善于歌唱的舌头,她禁不住露出笑容。

那些烈日当头的干旱天气里,不管是工作组还是村干部,再要催动眼看收成无望的村民参加集体劳作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男人们偷偷潜进山林打猎,女人们采挖野菜。而斯炯每天两次背水,悄悄去浇灌她的蘑菇圈。

八月的一天,斯炯刚背水到林边,她就知道,蘑菇出土了,因为那熟悉的好闻的蘑菇气息已经钻进了她的鼻腔。那天,她浇完了水,便半跪在山坡上,把一朵一朵刚刚探头的蘑菇细心采下来,直到牵起的围裙装得满满当当。她心满意足地站在林边,看见吸饱了水分的土地正在向她奉献,更多的蘑菇正在破土而出。

晚上,斯炯把一朵朵蘑菇切成片,用酥油一片片煎了。香气四溢的时候,她想,这么好闻的味道,全村人一定都闻到了。所以,天一黑,斯炯把剩下的蘑菇兜在围裙里,带着儿子胆巴出门了。每到一家人院门前,斯炯就取几朵蘑菇放到胆巴手上,让他穿过院子放在人家门口。胆巴把蘑菇放在人家门口石阶上,再敲敲别人家的门。胆巴人小,敲门声却很响。等到人家闻声开门时,母子俩已经走到下一家人的门口了。

那个夜晚,斯炯带着儿子走遍了全村。

斯炯第三回把采来的新鲜蘑菇悄悄送到各家门口,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家的门口石阶上也有一样东西。那是一块新鲜的鹿肉。

接下来,门口又悄然出现了野猪肉和麂子肉。

大家都心知肚明,是谁往他们家门口送去四回蘑菇。斯炯也知道,是村里哪家会打猎的人上山打猎,偷偷送来了鹿肉、野猪肉和麂子肉。在那个炖了野猪肉吃的那个晚上,斯炯对胆巴说:“邻居的好,你可是要记住啊!”

那时,村民们几乎都知道了这些蘑菇是斯炯背水上山养出来的。吃了她用水浇灌出来的蘑菇,人们才知道她要给水桶加盖的用意了。

木匠自己带了尺子上门来:“斯炯啊,把你的水桶给我量量尺寸吧。”

④斯炯心里的怨气上来了:“水桶加了盖子,就像马生了角了。”

木匠说:“是我说的糊涂话呀,老脑筋哪想得到会做给为蘑菇喂水的人哪!”

斯炯叹口气: “大叔呀,不必了,蘑菇季都过去了。”

木匠说:“明年还要用呀!”

斯炯说:“好心的大叔,可不敢这么去想!明年再这样,几朵蘑菇也救不了人了!”

一句话,那时,机村人在背地里都叫斯炯是养蘑菇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匠不但拒绝给斯炯的背水桶加一个盖子,还散布斯炯要给背水桶加盖的事情,可见木匠的心变坏了。

B.村里的人先嘲笑斯炯,但听了斯炯说的话后,就不再发出笑声,因为这句话引发了他们某种不祥的预感。

C.斯炯带着胆巴在晚上给村里人送蘑菇的情节,展现了她的善良和温情,为后续村民态度的转变做了铺垫。

D.文中两次写到香气,出土时蘑菇的香气,衬托斯炯内心的喜悦;油煎后蘑菇的香气,衬托斯炯的美好品格。

7.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以诗意的笔触描写人的动作与心理,斯炯对水中倒影的呵护,表现出她对自然的爱与尊重。

B.②句“陡峭难行”与“很喜欢”形成对比,虽然爬山艰辛,但好听的水声给了斯炯精神的慰藉。

C.③句特意剩一点水的细节动人,暗示水本身就不宽裕,凸显了斯炯的慷慨与对弱小生命的怜惜。

D.④句中的比喻具有荒诞性与冲击力,这句话表面是抱怨水桶,实则表现出斯炯对木匠的反感和不信任。

8.斯炯从被村民嘲笑到被称为“养蘑菇的人”,村民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6分)

9.有人说,文章表现了“弱小者的强大力量”,请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自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日:“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膑列传》)

材料二:

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咯,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钞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

(节选自《后汉书·虞诩列传》)

【注释】①大梁:魏国都城。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向来,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意思相同。

B.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相同。

C.虞,预料,与成语“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相同。

D.见,显示,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膑给田忌献上让齐军逐日减灶的计谋,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入魏三日就伤亡过半。

B.庞涓带领轻装精锐部队追击齐军,夜晚在马陵道中了埋伏,无计可施遂拔剑自刎。

C.虞诩有将帅之才,临危受命抵御侵略者,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大败羌贼。

D.孙膑和虞诩都有将帅的谋略,都善于根据形势作出合理应对,从而取得胜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分)

(2)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 (4分)

14.孙膑与虞诩用兵,灶数之增减相反,为什么最后都取得了胜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岁晏村居

石介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①,春近臛②头香。

菜色青仍短,荼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注释】①酒脚落:指酒喝得多,壶快尽了。②臛(huò):指肉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强调生活富足, “气味长”既指食物香气绵长,亦暗含生活滋味悠长。

B.颔联对仗工整, “酒脚落”与“臛头香”相映成趣,充满农村生活的情趣。

C.颈联写菜苗青短、茶芽嫩黄,语言平淡如话,表现菜肴的普通、生活的清苦。

D.全诗由室内到室外,再回归内心,逐层推进,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全诗的主旨。

16.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志趣?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某市人才招聘会上,市长引用了《短歌行》中的“ , ”两句诗表明对贤才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的开放态度。

(2)小峰暑假去登山,爬到半山腰时太阳已缓缓露出轮廓,看到眼前美景,听到鸡鸣之声,他情不自禁地吟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琵琶行》中的句子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春天还没结束从南到北的旅行,( )。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即为立夏。

立夏是第一个夏季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春夏交替,所以又称“春尽日”。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每候五日,三候过去便是下一个节气了。到底什么是蝼蝈?历来 甲 。其实,不管特指哪种动物,立夏之后,各路“歌唱家”开始纷纷登场了;再过五天,蚯蚓开始懒洋洋地翻松泥土了;又过五天,王瓜等藤蔓类植物争相攀爬生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那么夏便是长的季节。进入立夏,日照增加,气温渐升,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望季.农谚有“春争日,夏争时”的说法。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罐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因此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一到,时令水果登场,人们可以尝尽鲜美。江南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即品尝甜蜜的樱桃、爽口的青梅以及清甜的枇芭。酸酸甜甜,正是初夏的味道。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在诗人的眼里,春日是良辰,夏日亦是佳期,怡人的意象 乙 。从春到夏,草木由萌芽至蓬勃,大自然从懵懂期到青春期,至此,绿肥红瘦,风暖昼长,一场热闹的盛夏之宴拉开帷幕。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夏天已经悄然来到了人世间

B.夏日的暑风已经遮蔽了春的归途

C.夏天已经迫不及待跟了上来

D.夏日的虫鸣已经响彻了江南江北

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1.文中三、四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3分)

22.请从句式和修辞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当不少人抱怨“太忙没时间读书”时,一则“工地大哥参加北京图书大厦读书会”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这位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哥名叫刘诗利,今年58岁,在繁忙的零工之余,他将阅读当作心灵的栖息地。

刘诗利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共鸣。有人说,这是对“没时间读书”的最好回答:也有人感叹,这是精神追求对物质困顿的超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年级摸底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

2.A

3.C

4.(4分)

①汉字的审美特性,在中国园林中得以展现。②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元典精神成为中国园林设景的灵魂。③汉字有着较强的画面感和丰富的文化意蕴,能实现中国园林“有诗有画”的意境追求。

(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大意相同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6分)

①“流”的字形如涓涓细流蜿蜒流动,“玉”字的“点”形如两道清泉从高处流下,通过建立字形与事物外形的相似性,以及改变字形的常规样态,传达特殊含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②“流玉”二字形容池水如一块流动的碧玉,赋予园林以思想和生命,与周边的其他元素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美。

(每点3分,大意相同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A

7.D

8.(6分)

①斯炯赠蘑菇的行为感化了村民,他们感受到斯炯的善良与慷慨。②村民们理解了斯炯给水桶加盖的用意,她坚持背水爬山养蘑菇的行为对村民有所感化。③机村人思想起了微妙变化,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

(每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表面的“弱小”。斯炯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1分),在现实中常被视为“无助的”“被取笑”的对象(1分),在得不到村人帮助的情况下,仅凭个人弱小的力量孤独艰难地维持着生计(1分)。②内在的“强大”。日复一日地背水灌溉蘑菇圈,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力量(1分);赠送蘑菇的行为闪耀着仁爱利他的道德力量(1分);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值得敬畏的平等存在,爱护欣赏自然的一切,体现出与自然共生的认知智慧(1分)。

(大意相同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EG(每处1分)

11.B

12.A

13.(8分)

(1)齐国有怯懦的名声(齐国被称为怯懦的国家),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引导,使作战形式对自己有利。(“号”“因”各1分,大意2分)

(2)(虞诩)便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河道浅水处设下埋伏,守住羌军的逃路。(“潜”“走”各1分,大意2分)

14.(3分)

①二人都通过操纵灶数增减之表象,制造假象,达到迷惑、误导敌人的目的。(1分)②孙膑减灶,意在示弱,诱庞涓轻进。(1分)③虞诩增灶,意在示强,让羌贼不敢追。(1分)

(语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16.(6分)

①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满足之趣。年终岁末,家中粮食充足,餐桌上食物丰盛,生活安稳。②安贫乐道、品味清简的恬淡之趣。在清寒中品味清冽的酒,在岁末的寒意中已能嗅到食物蕴含的春意,这种乐趣源于内心的宁静,是精神超脱的表现。③亲近自然、感悟生机的审美之趣。“春近臛头香”,感知时节流转:“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观察细微生命迹象,从最平凡的田园风物、季节更替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希望之美。④远离尘嚣、心灵自由的超然之趣。整个村居生活图景,暗示着一种远离官场倾轧、世俗纷扰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中,诗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放松。⑤精神富足超越物质欲望的哲思之趣,诗人明确表示,获得的精神满足和愉悦远胜于对锦衣玉食、富贵荣华的追求。

(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大意相同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均不给分)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C

19.(2分)

甲:众说纷纭

乙:俯拾皆是(比比皆是)

(每空1分,其他符合语境的词语也可给分)

20.(4分)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春夏交替,所以立夏又称“春尽日”。

(每处2分,第一处“第一个夏季节气”改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第二处“所以又称‘春尽日’”,

改为“所以立夏又称‘春尽日’”)

21.(3分)

①望季—旺季

②罐浆—灌浆

③枇芭一枇杷

(每处1分)

22.(6分)

①“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赋予植物以人的体态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夏天植物叶茂花稀的典型景象:②“一场热闹的盛夏之宴”,用了比喻,将“盛夏”季节比作一场“热闹的宴会”,暗示盛夏的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充满欢乐与喧嚣:③长短句结合,开头连续使用两个结构工整的四字短语,句式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然后用长句进行总结和升华,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

(每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三、写作(60分)

23.(60分)

命题意图与写作指导:本题紧扣时代脉搏,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现实素材,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坚守精神追求、实现自我超越。刘诗利的事例不仅是对“忙碌”与“阅读”表面矛盾的破解,更触及物质劳动与精神滋养、生活重压与心灵自由等深层哲学命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王红顺:新学期教师需关注20个... 【王红顺专栏】新学期教师需关注20个提质增效的教学小细节 原创作者|王红顺(河南郑州晨钟教育科学研究...
各军队院校组织丰富活动迎接第4... 军校教员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学员的成长,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训练场、从书本知识到实战经验,是他们给每一...
“大学里的巨婴!”新生军训手机... 2025年开学季,各大高校陆续迎来新生,紧随其后的军训也如期而至,而这些即将面对军训的大一新生,离开...
这个学校的第一周,为何如此“特... 两江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会议室里, 一场特殊的“教学复盘会”正火热进行。 刚结束建校首周教学任务的教师...
中考720分的他转读职高,如今... “我们所选择的,不仅是一个专业、一份职业,更是一种拥抱生活、创造美好的态度。这份主动选择的姿态,正是...
教师人生是一个学习旅程 亲爱的老师们: 我是顾明远。 第41个教师节到了,我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
华为辟谣:应届生招聘“机考考题... 9月11日,华为招聘发布重要提醒称,某些个人/中介机构出于非法盈利的目的,在网络“简历上售卖所谓的华...
宁远“全班 985” 的背后:... 今日永州讯 (通讯员 余巧艳 何丹 蒋柏顺)在宁远一中,高中化学教师周庚华用 26年扎根县域教育的坚...
法学专业就业全景图:这些高含金... 法学专业就业全景图:这些高含金量职业你了解几个? 在众多文科专业中,法学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与竞争力...
哈工大博士被砸死,是家中独子,... 别的学校不清楚,但是从哈工大出来的学生,并且还是博士生,那绝对是精英,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而就在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