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张宸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传统高校教育管理以行政指令为主导、管理呈条块分割、决策靠经验驱动的模式已难以契合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索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新型育人格局。理念创新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的先导,高校教育管理必须在价值理念上进行深刻革新,建立起与培养时代新人使命相适应的思想坐标。其一,党建引领机制的创新是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纽带。高校需着力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协同、部门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的创新可作为这一体系落地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可搭建涵盖“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发展对象教育、预备党员教育及党员继续教育”的“五位一体”立体培育体系,通过阶梯式推进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覆盖与深度渗透。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可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模式,即将党员参与学习、服务群众以及发挥先锋作用等表现纳入量化考核,并形成“每月一申报、每季度一公示、每半年一小结、年终总评定”的规范流程,以有效唤醒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促使其更好彰显先锋本色。其二,用文化重塑教育管理。高校教育管理需实现从传统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的转型,从行政主导模式转向以师生为根本,进而构建出兼具包容性、创新性与协作性的组织文化。高校可推行“接诉即办”机制,为师生诉求搭建快速响应与高效解决的通道;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探索营造宽松包容的环境。高校需致力于提升管理服务的效率,但更要让服务具有人文温度。对此,高校应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管理效能切实转化为育人成果,最终形成管理与育人同频共振、良性循环的生态格局。
加快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转型,构建智能教育管理新生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助力下,高校教育管理正迎来深刻变革。其一,高校需搭建一体化信息平台。数据的分散割裂大大影响了管理效率的提升,对此,高校可打造涵盖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平台,让数据能够实现共享开放。平台的建设需始终围绕“以师生为中心”,平台功能应全面回应师生“我要看、我要办、我要查、我要问”的需求,力求达成“一件事一次办”的服务愿景。其二,数据驱动决策是智能化管理的鲜明特点。借助对教育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精准厘清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未来趋势做出预判,从而在专业设置及资源调配等方面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定。此外,高校需加强对教师线上教学、学生线上学习的日常监测,将教学效果、学习状态纳入教师考核与学生评价体系,以便为各项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为内涵式发展筑牢核心保障。质量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完善制度规范,更要求高校从被动应对外部评估,真正转向主动追求质量上的卓越。其一,制度与文化的协同并进是质量建设的基础。质量文化的养成,离不开质量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与运行。高校需搭建起健全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让质量标准贯穿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要在教学质量监控、专业评估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制度安排。其二,质量文化的深层转变在于价值认同和内化。高校需将质量理念融入办学宗旨与发展规划,使其转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向往。在制定评估方案时,评价指标既要彰显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又要顺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新态势,将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作为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不但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还有利于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面向未来,高校应持续探索和创新更多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其能够更加顺畅地融入时代和国家发展的要求,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长期繁荣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无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