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招生季,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友会联合招生与就业处,经过统一培训、线上考核,最终集结16省32名校友受聘为2025年“校友招生宣传大使”,他们用亲身经历解读教育部直属“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办学特色,用真诚服务解答报考困惑,让每一份对中医药事业的向往都能找到方向。从河西走廊的嘉峪关到彩云之南的昆明,从齐鲁大地的会展中心到瓯江之畔的温州,校友大使们以“传承中医药薪火”为初心,搭建起母校与考生的桥梁。
甘肃省2019级中医学本硕连读校友魏嘉,积极配合甘肃招生组工作,前往嘉峪关市第一中学开展招生咨询活动。期间,魏嘉校友不仅为学生和家长细致讲解学校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等核心信息,还主动加入家长群,通过线上渠道持续解答大家的疑问。同时,他结合自身学习经历,鼓励有志学子报考我校,勉励大家勤奋学习,未来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河南省2021级针灸推拿学专业校友徐雅君作为2025年河南招生组新加入的“校友招生宣传大使”,坦言最初“有些生疏、知识储备不足”,但这份“想为母校出力”的热忱,让她快速进入角色。她利用业余时间梳理北中医招生网站信息、校园生活剪影、专业特色介绍,甚至整理出“招生老师联系方式+校友交流群”的便捷清单,通过微信人脉与工作圈层定向推广。“很多考生想学医却不知道如何选校选专业,我就把自己了解的北中医‘双一流’学科优势、中医临床与中药研发的特色方向讲给他们听。”徐雅君校友说,虽然是第一次参与招生,但每一次考生从迷茫到清晰的反馈,都让她更有动力。她计划后续深入学习招生政策,积极参与线下咨询会,让更多河南学子了解这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排头兵”。
6月的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一场全省规模最大的招生咨询会在此举办。山东省2017级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校友李晓红与学校山东招生组并肩作战,连续两日开展咨询工作,面对络绎不绝的考生与家长,她始终保持耐心。山东家长很关心孩子毕业后的职业方向,也想知道本地中医行业发展情况,李晓红校友结合山东中医药产业布局,从基层中医馆人才需求到大型医院就业路径,从中医考研深造方向到中药企业研发岗位,为考生勾勒清晰的职业蓝图。她的解答既有数据支撑,又贴近本地实际,不少家长记录下她的联系方式,后续继续咨询志愿填报细节,李晓红校友成为考生与母校间的可靠纽带。
浙江省1986级中医学专业校友刘丹、1993级中药学专业校友周帆、1996级针灸专业校友张瑞峰、2002级中药学专业校友冯敬骞站在“校友”与“过来人”的双重角度,不仅介绍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本博贯通”“实验班”等培养政策,还分享他们在校时的成长故事:“从课堂学习到附属医院实习,北中医给了我们‘理论+实践’的全方位培养,这对中医药学习者至关重要。”校友们的分享让抽象的“办学优势”变得具体可感,不少考生当场表示“想进一步了解中医学专业”,杭州学子们感受到北中医的温度。
云南校友积极联动,2004级中药学专业校友左欣、2013级针灸推拿学专业校友姚忠美与学校在读研究生梁靖一组成“校友宣传三人组”,配合云南招生组深入云南师大附中、昆明十中等多所重点高中。左欣校友结合中药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解读“中药研发、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等不同赛道的发展前景;姚忠美校友以针灸推拿学的实践经历为例,讲述“校企合作基地”“海外中医中心实习”等特色资源;梁靖一同学则从在读生视角,分享研究生培养体系与跨学科学习机会。三人分工互补,覆盖不同专业与学习阶段的疑问,有效提升了招生宣传的覆盖面与精准度,为云南学子报考北中医打下坚实基础。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2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校友吴志锦积极参与招生宣传工作。作为贵港市人民医院医生,吴志锦校友不仅在贵港市当地宣传、解读我校招生政策,还在广西招生咨询微信群中帮忙答疑解惑。
截至目前,学校2025年校友招生宣传大使已覆盖10余所重点高中,开展线下咨询会15余场,线上答疑服务覆盖数千名考生及家长,从专业选择到政策解读,从校园生活到职业规划,校友们用接地气的分享,让北中医的岐黄文化与办学实力深入考生心中。
这种“招生组+校友大使”的联动模式,展现出独特价值:对校友而言,参与招生是反哺母校的机会,在解读政策、分享经历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母校发展的认知,也践行了中医药人的传承担当;对招生组而言,校友的地域优势与亲身经历让宣传更具说服力有效弥补了招生组“地域信息差”的短板。
2025年,让我们以校友为桥,以热爱为舟,在北中医的校园里续写岐黄薪火的新故事!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友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