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代君
进入新学期,“校长是否应该上课”又成了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上海市曹杨二中校长、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周飞的板书/图源:文汇报
有人认为,校长的核心职责是管理,脱离课堂才能集中精力抓统筹。也有人主张,校长首先是教师,走进课堂才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笔者在武汉做了一个抽样调查,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都上课,副校长更是几乎人人都上课。如果学校有老师请假,有些校长会去代课。校长或许没有固定的教学任务,但也会参与教研组的备课,或者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
在医疗领域,即便是同济、协和医院的院长们也会开设专家门诊看病。教育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自己不深入课堂,怎能凭空引领老师们呢?
校长的第一身份是教育工作者,而非单纯的管理者。绝大多数校长由优秀教师晋升而来,扎实的教学能力是其走上管理岗位的重要基石。脱离课堂,本质上是偏离了教育者的核心职责,也会让校长与教育现场逐渐脱节。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的实施效果,都需要在课堂中才能直观感知到。校长若长期远离课堂,仅靠听汇报、看数据,很难真正了解教学中的痛点。
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看,当然希望校长“懂教学、真懂一线”,而非单纯管理者。即使校长因忙碌不能带课,也应做到:定期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尊重教学规律,不瞎指挥;为教师减负赋能,而非层层加码。
校长是否上课并非关键,真正重要的是能否带领团队聚焦教学、服务师生。
中小学校长上课,是把握教育规律的主渠道,是引领教师成长的活示范,是建立师生信任的连心桥。
只有让校长“既站得稳讲台,又掌得好舵”,才能让学校真正回归“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的轨道,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进步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