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大学生唐尚珺:不要像我一样,这条路走了这么多年!
开心田螺
2025-09-20 18:09:22
0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9月17日下午,广州大学城,36岁的大二学生唐尚珺刚刚上完一门公共必修课。从2024年9月入学至今,他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已完整读完一学年,这也是他首次完成一年以上的大学生活。

唐尚珺曾被称为“高考钉子户”,从2009年至2024年,共参加了16次高考,多次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又重新复读。直到去年,他考入华师信息工程专业,才真正结束了漫长的复读生涯。

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他坦言,这一年,是自己16年来第一次真正告别高三、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尽管外界的质疑从未停止,内心的挣扎也时常浮现,但他终于在这条迂回曲折的人生路上,踏出了“向前走,不回头”的一步。

大二学生唐尚珺 张晗/摄

“我的确占用了公共资源,是不应该这样做的”

基础款白色T恤、黑色运动裤,唐尚珺常以这个形象出现在媒体面前。瘦高的他戴一副半边框眼镜,背双肩包,一直以来的校园生活令他还保留着一些学生气质。他与记者说话时,常常先低头思考,或者看向别处,声音很轻。眉中有淡淡川字纹,高兴时也只是腼腆地笑,却往往在不经意间,牵动了脸上的皱纹。

2024年,唐尚珺为自己整整走了16年的高三生涯画上句号,迈进了华师校门。从最开始的各方关注,到校园里的好奇打量变成寻常招呼,一切似乎开始调适。同学们和他一起打篮球、去路演弹吉他,拉着他讨论哪门课程太难,私下传授他增加绩点的方法。

大一大二,课表排得很满,他几乎每天都有“早八”,要为高数、C语言和专业课头疼,还要克服内向性格,组队完成小组作业。他也经历了学习方式的变化,高中的题海战术不再有效,课堂上的领悟需要归纳和形成“方法论”,课后需要查资料钻研、巩固。

唐尚珺很享受这些调适的过程,“更主动,比以前更自在”。精神上放松以后,他要考虑的也多了,未来的发展、家庭的责任……每周,他会给广西老家的母亲打一次电话,母亲催他赶快毕业,又催他赶快解决个人问题,他只好劝慰说,“有些事需要缘分。”

唐尚珺的双肩包里常装着书和相机,这是他现在生活的两个重心。像所有大学生一样,他也担心期末会挂科,像所有自媒体博主一样,他也需要及时记录素材。上大学后,他的账号开始更新,每周一两条视频、一次直播。

无论是纪录片主人公还是生活博主,都是唐尚珺在“高考了16次”后的意外之“果”。高考季,他的活动邀约不断。如今,他已能坦然面对好评与恶评,“有人骂我占用资源,有人夸我坚持,我都接受,毕竟路是自己选的。”

曾有公众质疑他,在多次高考中填报志愿却未就读、可能挤占他人机会,唐尚珺坦言,“接受所有批评”。他承认,自己当时更多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未能站在更广阔的立场看待问题,如今看来,“我的确占用了公共资源,是不应该这样做的”。面对舆论指责,他表示,无可辩解,对这些批评全盘接受。

“高考了16次”的唐尚珺 受访者供图

十六载高考路:亲情、执念与突破循环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公安村,那里距离最近的镇子有24公里,平常只有一班公车往返。村里家家户户种甘蔗,一吨甘蔗500元,算下来每户一年凭此收入一两万元。他的一个哥哥、三个姐姐都没上高中,一家几口住在红砖房里。在纪录片《高十》里,唐尚珺曾说:“农村这个圈,很多人讨厌在这里待着,很多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没逃出这个圈。”那时,考上大学意味着可以永远离开这片甘蔗地。

他高中就读于重点中学,2009年,第一次高考,372分,只能上专科。那年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复读。2014年,当导演何汉立找他拍《高十》时,唐尚珺正瞒着家里读“高八”——他将家里给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去复读,在镜头前悄悄写下“梦想是中科大”几个字。过年回家前,他换上皮夹克,告诉家人他在一家名叫“顺丰”的公司打工。在《高十》的结尾,唐尚珺收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终于向家人坦白了所有真相。

然而喜悦或愤怒都没有发生。唐尚珺的父亲在那时被确诊肺癌。《高十》的镜头里,病床前,父亲嘴角流的血结了痂,他说这张录取通知书让自己“病都减轻了一半”,还说“这种精神值得敬佩,将来必定青出于蓝胜于蓝”。母亲坐在院子里神色紧张听完了唐尚珺的坦白,紧皱的眉头终于放松,她抚摸着录取通知书,却只认得那里印着的儿子照片。她告诉唐尚珺,自己不怪他瞒着,“生有时,死有命。你要到大学专心读书,不要担心家里”。病房里,蓝色的录取通知书被钦州二院白色的病床单映得格外显眼,唐尚珺说:“突然觉得一切都不重要了,考上什么大学都不重要,只有亲情才是最重要的。”

“我父亲一辈子卡里就只有八万块,”他喉结滚动了一下,“学校说复读给十万奖金,这笔钱能用来给父亲化疗,我心动了,真的心动了。”那年夏天,在何汉立的帮助下,唐尚珺带着父母去了北京,游览了故宫、天安门和中国政法大学。9月,唐尚珺瞒着所有人回到高三复读教室。然而,那十万元奖金终究没能用去给父亲治病,新农合医保报销了大部分治疗费用,2018年,唐尚珺的父亲因肺癌离世,接到消息时,唐尚珺告诉家人他现在就从“北京”赶回去。

高考的执念仿佛变成魔咒,《高十》的播出将唐尚珺推到风口浪尖,也将他再次推入这场循环。曾经,他真正的梦想是考上清华,复读的十多年间,他的成绩也的确在进步,2019年,唐尚珺考出了他至今的“最高分”646分,被重庆大学录取;2022年,又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然而,他始终不满意,“当你一年比一年考得好的时候,就想再拼一把,说不定下一年就考上清华了”。

在复读循环中,“高分-奖金-复读”构成一场“甜蜜诱惑”。在广西百色等地的复读学校,唐尚珺享受着教师公寓待遇和每月生活费补贴,600分以上的奖金和假期打零工挣的钱成了主要收入来源。那些年,除了节假日回家陪陪母亲、做做农活,其他时间都在补习学校度过,“我老想着等哪一年考上心仪的大学后再告诉家里,这样他们就不用承担其中的煎熬。”直到2023年,哥哥偶然发现补习学校的光荣榜上,有唐尚珺的名字,这个隐藏了多年的秘密,才彻底曝光。

“我姐哭着问我为什么不去上海交大,还说我以后再也考不到那么好的学校了。”母亲则是将担心融入了日常,反复对他说:“人家同龄人孩子都上幼儿园了。”家人的焦虑像警钟敲醒了他,唐尚珺的“清华梦”开始褪色,他更换了报考目标,“年龄不等人,也学到了上限”,他坦言,“而且不想再让家人担心了”。

2024年,唐尚珺正式入读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工程专业。

2025年9月,唐尚珺在广州大学城的江边 张晗/摄

社交账号里的自我呈现与公众审视

每到假期,唐尚珺都会回家看看。从广州到老家要一天时间,他要先去南宁,再到钦州,最后开哥哥姐姐的车回到村里。“有人看到我每次开的车都不一样,就问‘珺哥你又换车了’,其实都是他们的,我哪有车。”这么多年,家里的水泥砖房还是老样子,78岁的老母亲一个人住着,养了一些鸡。

如今,唐尚珺的账号一共202条作品,这些作品有关高考、大学生活,更多则是他和母亲的日常。他带母亲去西安、去峨眉山,去看兵马俑、陪她第一次看雪。他曾说,母亲是他唯一的牵挂。去年,刚入学一个多月,平时很少主动打电话的母亲突然问他,是不是又从大学退学了。“对母亲,我有最大的亏欠,不为别的,就为这个,也不会再回头了。”

他的视频里也有许多回家做农活的片段。暑假,他6点半起床和母亲一起去种玉米,扛着锄头去地里翻土、播种;龙眼熟了,他爬树去摘,和母亲一起到集市摆摊;后山的桉树倒了,他带着工具去固定;房顶的灯不亮了,他买来零件拆换开关。他做饭,杀鸭子、蒸青团、包包子……今年开学前,他给家里换了个冰箱,让母亲可以多存点菜肉,不用天天去集市上买。那个十年前对着镜头说“要考大学离开农村这个圈”的青年,如今早已将农村教给他的生活经验,用来熨帖他人和自己的生活。

去年年底,唐尚珺的侄子建议他可以接点广告。经济独立是他多年的坚持,从2015年起,他就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复读时靠学校奖金,现在则通过助学贷款交学费、自媒体收入覆盖生活费。“直到去年年底,对我的讨论少一些时,我才敢接广告。”他说。

自媒体博主身份为他带来不少争议。刚入校时,有人去唐尚珺的宿舍偷拍,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有室友申请改换宿舍,唐尚珺为此专门向室友道歉。

也有些人默默“监督”他的一举一动。几个月前,百度“唐尚珺吧”网友向学校举报唐尚珺多次无故旷课,证据之一是其工作日的社交平台IP地址显示不在广东,举报者向校长信箱投送,并建议学校开除唐尚珺。此事发酵后,唐尚珺对此专门发布了视频回应,并表示自己都是走了合规程序请假。事实上,自入学以来,有关唐尚珺的投诉时有发生,按照规定,他的辅导员每次都要撰写详细材料回复。

“不要像我一样,这条路走了这么多年”

2025年暑假,唐尚珺完成了骑行去新疆的梦想。其中西藏段连续二三十公里的上坡路,他不得不下车步行,“但看到雪山冰川的那一刻,所有辛苦都值了。始终向前走,每过一个坡,风景就好一点。高考也是这样,每次坚持不下去时就想,再努努力,也许会更好。”途经广西百色时,复读学校特意为他举办了欢送仪式,这个曾给他提供奖金的地方,见证了他从考生到大学生的蜕变。

今年暑假,唐尚珺骑行去新疆途中,经过梅里雪山时留影 受访者供图

骑行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那个原来可以不用只靠高考就能出去看看的世界。回来后,唐尚珺的人生规划发生了微妙变化。原本一心想考研去北师大的他,开始认真考虑创业:“读完大学就能创业,有机会工作,为什么不去做呢?”年龄焦虑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毕业快40岁了,考公找工作都受限,不如自己闯一条路”。他计划结合自媒体经验,在教育或电商领域尝试,“总之要快点立足”。

如今的他依然迷茫。他最终,还是没能描述出他想象中的大学是什么模样。“从来没有一个引路人告诉我该怎么走,或者告诉我不要再回头了”。其实,老师曾劝他早点入学,朋友曾苦口婆心分析利弊,家人更是焦虑万分,但他,从前在复读路上越走越远。当被问及现在的梦想,这个曾执着于“清华梦”的学生认真思考后说:“就想放假回家把房子修好,多陪陪母亲。”

“混沌的过去,逐渐明朗的现在,充满挑战的未来。”唐尚珺用三个词概括了当前的人生。如果时间能够倒流,他对记者说,“我想过不止一次,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重庆大学、2022年上海交大,这三个节点,我都会选择入学。”

夕阳下,唐尚珺坐在广州大学城的江边,讲述着他的迷茫,这个场景让人想起纪录片《高十》里的画面,只是当年那个迷茫的复读生,如今眼中似乎多了几分从容。“如果有人和我当年一样”,他停顿了一下,语气格外认真,“我会说,复读一两年足够了,早点上大学,路有很多条。不要像我一样,这条路走了这么多年。真的,真的。”说完,他沉默了很久。

记者手记

当执念卸下以后

9月的大学,又一年新生军训正在校园里进行。唐尚珺刚从教学楼里下课出来,我们沿着校道边走边聊。路过林荫处,他说:“这边光线可能不够好。”早年参与纪录片拍摄的经历,让他对镜头多了些自然的敏感。问答间,他语气始终平和,有耐心,却也透着学业繁重带来的疲惫。

我们走到江边,正值夕阳西下。他说起对未来的打算,言辞间有些许迷茫。那一刻,我恍惚又看到11年前那个在广西小河边徘徊迷茫的年轻人。时间流转,问题却似乎从未走远。

我请他弹一首《老男孩》。他没说话,骑电动车带我到江边。手指拨动,响起的却是《海阔天空》。他粤语不算太准,琴声偶尔生涩,但声音落在江风里,飘得很远。采访中,他手机不时亮起,大多是工作消息。那个曾经16次踏入考场的背影,正慢慢融入现实生活,成为一个为今天和明天忙碌的普通人。

几次见面,那个被符号化的“高考钉子户”渐渐淡去,留下的是一个普通人的真实质地。16年高考路的终点,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虽然来得晚了些,但终究,他还是走到了这里。

2025年9月20日《羊城晚报》A5人世间版

原标题:《36岁大学生唐尚珺:不要像我一样,这条路走了这么多年!》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高飞

来源:作者:羊城晚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赤峰市家庭教育指导优秀案例(第... 破茧与和解:家庭教育赋能高中生 化解人际冲突的成长叙事 天山第二中学 斯琴塔娜 一、案例背景 17岁...
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录取真相:这两... 提到香港中文大学(CUHK),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 “QS 前 50 的热门港校”“商科新传挤破头”。...
因天生丽质被考官反复验妆,北京... 那个在艺考中被监考老师五次擦拭面部、因素颜太美被误会的女生胡馨怡,如今正式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新生,她...
36岁大学生唐尚珺:不要像我一...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9月17日下午,广州大学城,36岁的大二学生唐尚珺刚...
株洲科技职业学院往年单招真题试... 株洲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位于株洲市渌口区南洲...
医教协同助力学生成长,330位... 2025年度励耕计划教师培训首期活动正在进行中,将持续至9月25日左右。承办方人民教育出版社设计了以...
2025下半年非全日制在职研究... 6 2025年管理类 在职研究生报考通知 为满足职场人群提升职场竞争力的需求,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
阳光下的守护 |禁毒宣传进校园... 新学期伊始,铜梁区各级禁毒部门聚焦青少年禁毒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禁毒宣传活动,通过知识...
赏秋日画卷 品语言韵味 秋光潋滟,叠翠流金。2025年9月18日下午,在这充满诗意的季节里,朱煜名师基地与浦东新区杨峥小学语...
2026湖南城市学院专升本招生... 2026年湖南城市学院专升本招生简章 一、根据教育部考试文件,学校通知如下。我校不进行辅导班。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