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9岁才悔悟:千万不要在亲生儿女眼前,轻易讲出4句话,切记
开心田螺
2025-09-21 11:29:49
0

奶奶,我爸妈说您住够了,该回自己家了。"

79岁的陈桂花听到五岁孙子的话,手中的碗差点摔在地上。碗里还盛着半碗小米粥,是她早上五点半起床专门为全家人熬的,金黄的小米粥上还飘着几滴香油。

她在大儿子家住了三个月,每天早起给全家做早饭,洗衣服,带孩子,从来没有添过麻烦。大儿子建国和儿媳妇张丽表面上对她很客气,每天出门上班前都会客套地说一声"妈,您辛苦了",她以为自己真的帮了大忙。

没想到,孩子说出了大人的心声。

"小宝,别乱说话。"张丽急忙放下手中的化妆镜,拉过孩子,对陈桂花尴尬地笑笑,"妈,您别听他胡说,小孩子不懂事。"

可是陈桂花心里明白,孩子的话最真实。小宝才五岁,不会说谎,他说的话一定是平时听大人说过的。

这让她想起了这一年来的种种异常。

过年的时候,大儿子给她买的礼品明显比往年敷衍;二儿子建华以前每个月都来看她两三次,现在一个月来一次都勉强;小女儿秀兰更是很少回家了,电话里总说学校忙,孩子忙,总之就是没时间回娘家。

她以为是孩子们工作压力大,生活不容易,所以才会疏忽了对她的关心。毕竟现在物价涨得厉害,年轻人房贷车贷,孩子上学,哪样不要钱?

直到刚才孙子无意中说出的话,她才意识到,问题可能不是这么简单...

陈桂花住在县城老小区的三楼,那是一套八十年代的老房子,两室一厅,总共六十八平米。房子虽然不大,但布局合理,客厅朝南,阳光充足。她在不到三平米的小阳台上种了不少花花草草,有吊兰、绿萝,还有几盆她亲手种的韭菜和小葱。

这套房子是她和老伴当年花了两万八千块钱买的,那时候两万八对他们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夫妻俩在纺织厂上班,一个月工资加起来才四百多块钱。为了凑这个钱,他们向亲戚朋友借了一圈,整整还了五年才还清。

房子里的家具大多是老式的,但保养得很好。

客厅里摆着一套褐色的真皮沙发,是十年前建国给她买的,虽然颜色有些暗,但坐着很舒服。茶几是老伴生前亲手做的,用的是实木,虽然样式老旧,但结实耐用。电视机是去年才换的,43寸的液晶电视,是建华坚持要给她买的,说老人家眼睛不好,电视屏幕要大一些。

卧室里的大衣柜还是二十多年前买的,柜门上贴着她和老伴的结婚照,那是一张黑白照片,两个年轻人笑得很灿烂。衣柜里整整齐齐地挂着她的衣服,大多是深蓝色或者黑色的,样式简单朴素,但洗得很干净,还散发着淡淡的洗衣粉香味。

厨房是她最喜欢待的地方。

虽然只有五平米,但她收拾得井井有条。灶台上摆着各种调料瓶,盐、糖、生抽、老抽,还有她自己腌制的咸菜。冰箱里常年备着孩子们爱吃的东西:建国爱吃的酱牛肉,建华爱吃的卤鸡爪,秀兰爱吃的开心果,还有四个孙子孙女们爱吃的各种零食。

自从老伴五年前因为心脏病去世后,她就一个人生活在这里。老伴走的时候很突然,那天晚上还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她叫他起床,发现人已经没了呼吸。医生说是急性心肌梗塞,走得很安详,没有痛苦。

老伴走后的头两年,她每天以泪洗面。

两个人相伴了五十多年,突然只剩下自己一个人,那种孤独和失落无法用言语形容。她经常对着老伴的遗像说话,有时候做饭还会习惯性地做两个人的份量,然后才想起老伴已经不在了。

是三个孩子的关心和陪伴,让她慢慢走出了阴霾。建国每个周末都来看她,建华更是三天两头往家跑,秀兰虽然住得远,但也经常回来陪她。孩子们轮流照顾她,让她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楼下的王大妈是她最好的朋友。

王大妈今年七十七岁,比她小两岁,丈夫三年前也走了。两个失去老伴的老太太经常坐在一起聊天,互相安慰。王大妈只有一个儿子,在深圳做生意,一年回来不了几次,她总是羡慕陈桂花有三个孝顺的孩子。

"桂花啊,你这三个孩子真是争气。建国在县城上班,离你近,方便照顾;建华虽然做生意忙一些,但也经常回来看你;秀兰嫁得虽然远一点,但也是个孝顺的闺女。不像我家那个不争气的,一年到头见不到人影,有时候我生病了都没人知道。"王大妈经常这样感慨。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陈桂花心里都暖洋洋的。她会谦虚地说:"孩子们都不容易,现在生活压力大,我这个当妈的能帮就帮一点。我们那个年代吃过苦,知道生活不容易。"

大儿子建国在县城的机械厂上班,今年五十二岁了。

建国是典型的老实人,话不多,但做事踏实认真。他在厂里工作了三十多年,从一个十八岁的学徒工做到了现在的班组长。虽然职位不算高,但在厂里口碑很好,同事们都很尊重他。

建国的工资每个月四千二百块,虽然不算高,但胜在稳定,还有五险一金。在这个小县城里,这个收入算是中等偏上了。但建国的压力也不小,他们家的房子是贷款买的,每个月要还三千二百块钱,还要供儿子小宝上幼儿园,生活并不宽裕。

建国住在城东的锦绣家园小区。

那是个新建的住宅区,环境不错,绿化做得很好,还有一个小型的儿童游乐场。建国家是三室两厅的房子,一百二十平米,装修得很不错。当年买这套房子花了七十八万,在2016年的时候这个价格算是不低的。

房子的客厅很大,有三十多平米,摆着一套米色的布艺沙发,墙上挂着一台55寸的液晶电视。主卧有个大飘窗,张丽在窗台上放了很多绿植。次卧是小宝的房间,墙上贴着各种卡通贴纸,地上摆着很多玩具。

建国的妻子张丽今年四十六岁,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

张丽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主要负责给小企业做账报税。她长得不错,身材保持得也很好,平时很注意保养,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一些。

张丽的工资比建国稍微高一些,每个月五千块左右,但不是很稳定。会计事务所的工作有淡旺季,每年的三四月份报税季节比较忙,收入也会高一些,平时相对清闲一些。

张丽是城里姑娘,家庭条件比较好,从小没吃过苦。她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买东西喜欢买贵的,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她给小宝买的衣服都是名牌,吃的用的也都是进口的,这也增加了家庭的开支。

五岁的孙子小宝是建国家的独苗。

小宝长得虎头虎脑,很招人喜欢,但这孩子被张丽管得很严。张丽认为现在竞争激烈,孩子要从小培养各种才艺,所以给小宝报了很多兴趣班。

每个周六上午是钢琴课,下午是画画课;周日上午是英语课,下午是跆拳道。平时晚上还要练琴,做英语作业,小宝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

小宝的零食都是张丽精心挑选的进口食品,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都有严格的规定。有时候陈桂花想给孙子买点小零食,张丽就会客气地拒绝:"妈,您别给他买这些便宜货,孩子吃多了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好。"

二儿子建华是三个孩子中最让陈桂花心疼的。

建华今年四十九岁,在镇上开了个五金店。店面不大,只有二十平米,位置在镇上的主街道上,人流量还不错。店里主要卖一些螺丝钉、电线、小工具、水管配件之类的东西,都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

建华的生意虽然不大,但胜在稳定。附近的居民装修房子、修理家电都会来他这里买东西,老客户不少。他进货很有经验,知道什么东西好卖,什么东西利润高,货品周转率比较好。

店面的租金每个月八百块,加上水电费和其他杂费,固定成本每个月大概一千二百块。建华每个月的毛收入大概一万二三千,扣除各种成本,纯利润大概四千块左右。在小镇上,这个收入算是不错的。

三年前建华的妻子刘小娟因为乳腺癌去世了。

刘小娟是个很好的女人,温柔贤惠,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生病的时候才三十八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虽然积极治疗,但还是没能挽回生命。

刘小娟生病的两年里,建华把店面交给朋友代管,自己专心照顾妻子。为了给妻子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十几万。最后妻子还是走了,留下他和十二岁的儿子小军相依为命。

妻子去世后,建华整个人都垮了。他不仅要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还要承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那段时间,陈桂花经常去镇上看他,帮他带孩子,给他们做饭,生怕这个儿子熬不过去。

十五岁的小军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军今年上初三,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在班里能排到前十名。他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但很懂事。自从母亲去世后,他变得更加成熟,知道体谅父亲的不容易。

小军从来不让父亲操心学习的事,作业都是自己完成,遇到不会的题就问老师或者同学。他也会主动帮父亲做家务,洗碗、拖地、洗衣服都会做。有时候建华生意忙,小军还会去店里帮忙,搬搬货品,整理货架。

小军很依恋奶奶,每次来陈桂花家都要住上好几天。他喜欢听奶奶讲以前的故事,也喜欢吃奶奶做的饭。陈桂花看着这祖孙俩相依为命的样子,心里又疼又酸,总想着多照顾他们一些。

小女儿秀兰是陈桂花唯一的女儿,从小就是她的贴心小棉袄。

秀兰今年四十六岁,在邻县镇上的中心小学当语文老师,有正式编制。她大学毕业后就考上了教师,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秀兰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水平很高,在学校里口碑很好,几乎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师。

秀兰的工资每个月三千八百块,加上各种补贴和奖金,一年收入大概五万多块钱。在小县城里,这个收入算是中等水平,比普通工人要好一些,但也谈不上富裕。

秀兰从小就很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从来不让父母操心。她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也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子,当时在村里轰动一时。

秀兰的丈夫王勇是个长途司机。

王勇今年四十八岁,为人老实厚道,对秀兰也很好,但性格有些急躁。他没读过什么书,初中毕业就跟着老乡学开车,后来考了驾照成了职业司机。

王勇开的是一辆重型货车,主要跑省内的长途运输,有时候也会跑外省。货运市场竞争很激烈,价格越来越透明,利润也越来越薄。王勇的收入不太稳定,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七八千,不好的时候只有三四千。

长途司机的工作很辛苦,经常要熬夜开车,一出车就是好几天,有时候半个月都不能回家。王勇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以前,腰椎和颈椎都有问题,但为了养家糊口,还是要坚持干下去。

秀兰和王勇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小芳和小丽。

两个女孩今年都十四岁,正上初二,长得一模一样,性格却有些不同。小芳比较文静,喜欢读书画画,成绩在班里能排前五名;小丽比较活泼,喜欢唱歌跳舞,成绩也不错,在班里能排前十名。

两个孩子都很懂事,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乱花钱,也不会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她们的衣服大多是妈妈买的便宜货,但两个女孩从来不抱怨,把便宜衣服也穿得很有样子。

但是,双胞胎的教育费用是个不小的负担。现在竞争激烈,不补课很难跟上其他同学的进度。两个孩子都在上补习班,数学、英语、物理,每门课每个月要三百块,两个孩子加起来就是一千八百块。

在外人看来,陈桂花是个有福气的老太太。

小区里的邻居们都羡慕她有三个孝顺的孩子。有些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工作,一年见不了几次面;有些老人的子女虽然在本地,但工作忙,很少来看望;还有些老人和子女关系不好,经常闹矛盾。

相比之下,陈桂花确实算是幸福的。大儿子就在县城工作,离得近,方便照顾;二儿子虽然在镇上,但也经常回来看她;小女儿虽然嫁得远一些,但也经常回娘家。

每年过年过节,三个孩子都会带着各自的家人回来团聚。

陈桂花会提前好几天开始准备,买菜、准备年货、收拾房间,忙得不亦乐乎。看着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她心里说不出的满足。

去年春节,一家十口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场景,至今还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建国和张丽带着小宝,建华带着小军,秀兰和王勇带着小芳小丽,再加上她自己,十个人围坐在圆桌前,其乐融融。

那天她准备了十二个菜,每个菜都是孩子们爱吃的。红烧肉、白切鸡、糖醋鱼、蒜蓉虾、凉拌海带丝、炒豆角、醋溜白菜、蒸蛋羹...每一道菜都是她的拿手好戏,孩子们吃得很香。

可是从今年春节之后,陈桂花开始察觉到一些细微的变化。

这些变化很微小,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容易被忽略。但作为一个母亲,陈桂花对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很敏感,她能感觉到孩子们对她的态度有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是建国来看她的次数减少了。

以前建国每个周末都会来,雷打不动。有时候是周六来,有时候是周日来,但每个周末至少会来一次。他会在家里坐两三个小时,陪母亲聊天,问问她身体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但是春节过后,建国的行为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月份的第一个周末,陈桂花像往常一样从早上就开始准备。她去菜市场买了建国爱吃的五花肉,准备做红烧肉;还买了土鸡,准备炖汤。

她从下午两点就开始等,一直等到晚上七点,建国都没有出现。她有些奇怪,建国从来没有这样过。以前如果有事不能来,他都会提前打电话说一声。

到了晚上八点,她实在忍不住了,给儿子打电话:"建国,今天不来了吗?我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

"妈,今天有点事,改天再去。"建国的语气听起来有些冷淡,和以前热情的语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什么事这么忙?平时周末你都会来的。"陈桂花有些担心,"是不是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了?"

"就是一些工作上的事,您早点休息吧。"

"那明天呢?明天能来吗?我把红烧肉留着,明天热热还能吃。"

"明天也有事,过几天再说吧。"

建国说完就挂了电话,连平时的客套话都省了。以前他结束通话都会说"妈,您注意身体"、"有事就给我打电话"之类的关心话,这次什么都没说。

陈桂花拿着手机愣了很久。

她想不通儿子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春节期间一家人还聚得好好的,怎么过了个年,建国的态度就变了?是不是工作上真的遇到什么困难了?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

第二个周末,建国来了,但只坐了半个小时就走了。

"妈,我来看看您。"建国进门后在沙发上坐下,但明显心不在焉,一直在看手机。

"建国,你看起来很累,最近工作很忙吗?"陈桂花关心地问。

"还行吧。"建国的回答很简短,不像以前那样会详细说说工厂里的情况。

"张丽和小宝呢?怎么没一起来?我给小宝买了他爱吃的巧克力。"

"张丽在家收拾卫生,小宝在上兴趣班。"

"小宝这么小就要上这么多兴趣班,会不会太累了?"陈桂花有些心疼孙子。

"现在的孩子都这样,不学就落后了。"建国的语气有些不耐烦。

陈桂花想要多聊几句,建国就看了看手表:"妈,我还有事,先回去了。"

"这就走了?坐会儿再走吧,我给你炖了鸡汤,正好可以带给小宝喝,孩子正长身体。"陈桂花拉住儿子的胳膊。

"不了妈,太麻烦了。"建国挣脱了母亲的手,语气有些不耐烦。

"那带点菜回去吃,我买了你爱吃的酱牛肉。"

"不用了,家里什么都有。"建国背着包就往外走。

陈桂花站在门口,看着儿子匆忙离去的身影,心里空落落的。

以前建国每次来都会坐很久,陪她聊天,问她身体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有时候家里的电器坏了,建国还会主动修理。现在却像是在应付差事,匆匆来匆匆去。

三月份的时候,情况变得更糟。建国整个三月份只来了两次,而且每次停留的时间都很短。有一次他来了,坐了不到二十分钟就走了,理由是张丽的朋友要来家里做客。

更让陈桂花不习惯的是,建国给她的生活费也发生了变化。

"妈,这是这个月的生活费。"建国把四张一百块钱的钞票放在茶几上。

陈桂花数了数,只有四百块。以前建国每个月给她五百块,从来没有少过。

"怎么少了一百块?"陈桂花疑惑地问。

"妈,现在物价涨得厉害,我们的开销也大了。您平时花销不多,四百块够用了吧?"建国的语气有些不耐烦。

"我不是心疼这一百块钱,就是想知道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困难?如果有困难,妈这里还有些积蓄,可以帮帮你们。"

"没有困难,就是觉得四百块够用了。"

陈桂花想要多问几句,建国就说有事要走。她只好把话咽了回去,但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不是心疼那一百块钱,而是感觉到了儿子对她态度的变化。

三月底的时候,陈桂花的电视机坏了。

那台43寸的液晶电视用了三年,突然没有声音了,画面还有,但听不到声音。陈桂花试着用遥控器调试了一下,但没有用。她想起建华说过,电视机的问题有时候很复杂,需要专业人士来看。

以前遇到这种事,建国和建华都会第一时间过来帮忙。这次她给建国打电话:"建国,我家电视坏了,你有时间过来看看吗?"

"妈,我最近特别忙,要不您找个修理师傅看看?"建国的回答让她很意外。

"师傅修要花钱,你来看看能不能修好。以前家里电器坏了,你都会来修的。"

"妈,我对电视机不太懂,还是找专业的师傅吧。修理费我来出。"

"那你陪我去买一台新的?这台用了三年了,可能真的修不好了。"

"妈,我真的抽不出时间。您自己去看看吧,现在的电视都差不多,随便买一台就行。钱不够的话,我给您转账。"

建国说完就挂了电话。陈桂花拿着手机愣了好一会儿,以前建国从来不会拒绝她的请求,更不会让她一个老人家自己去买电视机。

她又给建华打电话,建华倒是爽快地答应了。

"好的妈,我明天过去看看。"建华的语气还是和以前一样热情。

第二天建华来了,仔细检查了一下电视机,试着调试了半天,最后摇摇头:"妈,这个修不了,主板坏了,修起来比买新的还贵。还是买个新的吧。"

"那你陪我去买一台?"

"妈,我店里还有客户在等着,要不您自己去看看?现在的电视都差不多,随便买一台就行。您要是不懂的话,可以问问王大妈,她儿子前两年也买过电视。"

建华的回答和建国差不多,这让陈桂花很失望。以前不管她有什么事,两个儿子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帮忙,现在却都推三阻四的。

最后还是王大妈陪着陈桂花去电器商场买了台新电视。

商场里的电视品牌很多,价格也差别很大,从一千多到一万多的都有。王大妈帮她挑了一台三千多块钱的,43寸液晶电视,品牌是国产的,性价比比较高。

安装工人来安装的时候,还要收一百块钱的安装费。以前建国都会自己安装,现在也要花钱请人了。

整个过程中,陈桂花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们对她的态度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四月份的时候,建华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建华带着小军来看奶奶。小军刚上初三,功课很重,但他还是很愿意来陪奶奶。

"奶奶,我想您了。"小军一进门就抱住了陈桂花。

"我的乖孙子,学习累不累?"陈桂花心疼地摸着孙子的头。

"不累,老师说我最近进步很大,可能能考上重点高中。"小军高兴地说。

"那太好了,奶奶的孙子就是聪明。"陈桂花脸上堆满了笑容。

建华提着一袋水果放在茶几上:"妈,我给您买了些苹果,都是新鲜的。"

下午三点多,楼下传来了说话声。

陈桂花透过窗户看去,发现是隔壁楼的老张家。老张的孙子小明正在院子里帮奶奶晾衣服,一边晾一边和奶奶聊天。小明今年十三岁,和小军差不多大。

晾完衣服后,小明又帮奶奶扫院子,动作很熟练。老张奶奶在旁边和孙子说着话,祖孙俩有说有笑的。

陈桂花看着这一幕,很自然地开口说了一句话。

话刚说完,她就感觉到了建华脸色的变化。

建华放下手中的报纸,看了看正在写作业的小军,又看了看母亲,脸上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小军也听到了奶奶的话,手中的笔停了下来,抬头看了看爸爸。孩子虽然小,但很敏感,能察觉到大人情绪的变化。

小军,你继续写作业。"建华的语气比刚才生硬了一些。

客厅里的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微妙。陈桂花察觉到了什么,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半个小时后,建华就提出要离开。

"妈,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建华开始收拾东西。

"这就走?才坐了一会儿,我还给你们准备了晚饭,炖了你们爱喝的排骨汤。"陈桂花有些意外。

"不了妈,小军明天还要上学,早点回去休息。而且店里还有些事要处理。"

"那带点菜回去吃,我买了新鲜的青菜。"

"不用了妈,太麻烦了。小军,收拾书包,我们走了。"

小军有些不舍:"爸爸,我还想在奶奶家再玩一会儿。"

"听话,快收拾。明天还要上学呢。"建华的态度很坚决。

小军只好收拾书包,跟着爸爸离开了。

陈桂花站在门口送他们,心里有些不安。

建华今天的表现很奇怪,平时他来了都会待很久的,陪她聊天,有时候还会留下来吃晚饭。今天怎么这么急着走?而且他的态度好像也有些冷淡。

从那以后,建华来看她的次数开始减少。

以前建华每个月来三四次,现在变成了两次,后来又变成了一次。而且每次来都不会待很久,坐一会儿就要走。

更让陈桂花不习惯的是,建华很少再带小军来了。以前小军经常在奶奶家住一两天,陈桂花很享受和孙子在一起的时光。现在即使小军来了,也是当天就走。

有一次陈桂花在电话里主动提出:"建华,让小军来我这里住几天吧,我给他做好吃的。孩子功课这么重,到奶奶家放松放松。"

"不用了妈,他在家挺好的,我能照顾得了。"

"孩子放暑假了,在我这里住几天也好,我们祖孙俩也能聊聊天。而且你也能轻松一些。"

"妈,真的不用,我们就不麻烦您了。"

电话里建华的语气很坚决,陈桂花只好作罢。但她心里很不理解,她疼爱孙子,想让孙子来住几天,这怎么就成了麻烦呢?

七月份的时候,建华的生意出现了问题。

一个长期合作的大客户突然不要货了,说是找到了更便宜的供应商。建华积压了不少库存,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他急需一笔钱来维持店面运转,但银行贷款手续复杂,一时半会儿办不下来。

本来建华想找母亲借点钱应急,陈桂花手里有些积蓄,借个一两万应该没问题。但他想起最近母亲对他的态度,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陈桂花虽然不知道建华的具体困难,但能感觉到他最近心情不好。有一次她主动关心:"建华,最近看你总是愁眉苦脸的,是不是生意上遇到什么困难了?"

"没事妈,就是最近客户不太多。"

"如果缺钱的话,妈这里还有点积蓄,能帮就帮。我们是一家人,有困难要互相帮助。"

建华摇摇头:"不用妈,我自己能解决。"

"真的不需要帮忙?我看你最近压力很大,人都瘦了。"

"真的没事,您别操心了。"建华的态度很坚决,说完就急着要走。

最后建华还是通过其他渠道借到了钱,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和母亲的关系却没有因此改善,反而变得更加疏远。

八月份的时候,秀兰也出现了异常。

七月份,学校放暑假,秀兰的工作压力稍微小了一些,但家庭压力却更大了。

双胞胎女儿放假在家,需要人照顾,还要送她们去上补习班。小芳小丽虽然懂事,但毕竟还是孩子,放假在家免不了要人操心。而且暑假期间的补习费用更高,数学、英语、物理三门课,每门课一个月要五百块,两个孩子加起来就是三千块。

王勇的生意也不太好,运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油价又涨了,利润被压得很薄。有时候跑一趟长途,扣除油费、过路费、吃住费用,剩下的钱很少。王勇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急躁,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发火。

有一天晚上,王勇喝了酒回家,因为一点小事和秀兰吵了起来。

起因是小丽的补习费。小丽的数学老师说她基础不够扎实,建议暑假多上几节一对一的辅导课。一对一的课程很贵,一节课要二百块,如果上十节课就要两千块。

秀兰觉得应该给孩子报名,毕竟学习是最重要的。但王勇觉得太贵了,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没必要花这么多钱。

"两千块钱,我要跑多少趟才能挣回来?现在运费这么便宜,油价这么贵,我容易吗?"王勇的酒气很重,说话的声音也很大。

"孩子的学习不能省,现在不投资,以后怎么考好大学?"秀兰也有些急了。

"别人家的孩子不上一对一不也照样学得好?就我们家的孩子特殊?"

"小丽的数学确实有些跟不上,老师都这么说了,难道我们不应该重视吗?"

两个人越吵越凶,声音越来越大。小芳小丽在房间里听到父母吵架,都吓哭了。

最后王勇摔门而出,秀兰也哭得稀里哗啦。

第二天一早,秀兰带着两个女儿回了娘家。她收拾了一些衣物,开着她那辆小电动车,载着两个女儿就走了。小芳小丽坐在后座上,都不敢说话,生怕再次惹父母生气。

"妈,我想在您这里住几天。"秀兰的眼睛红红的,明显哭过。

"怎么了?又和王勇吵架了?"陈桂花心疼女儿,赶紧让她们进屋。

"还不是为了孩子补习费的事。他就是舍不得花钱,说什么家里没钱。我辛辛苦苦工作,不就是为了孩子吗?"秀兰委屈地说。

小芳小丽乖巧地坐在沙发上,看到妈妈难过,两个孩子也不敢多说话。她们知道父母为了她们的学习费用发愁,心里也很不好受。

陈桂花忙着给外孙女们准备房间,又去厨房给秀兰做她爱吃的菜。

她做了秀兰最爱吃的糖醋里脊,还炖了银耳莲子汤。小芳小丽也有她们爱吃的菜,陈桂花专门给她们做了蒸蛋羹和红烧茄子。

"妈,您别忙了,我们随便吃点就行。"秀兰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心里很过意不去。

"没事,你们难得回来,妈多做几个菜。你们现在生活不容易,回到娘家就好好休息休息。"陈桂花擦着围裙上的水渍说。

秀兰在娘家住了三天,期间王勇打过几次电话,语气都不太好。

第一天晚上,王勇的电话就来了:"秀兰,你带着孩子跑娘家干什么?明天就回来,家里一堆事等着你呢。"

"我不想回去,你脾气好了再说。"秀兰的语气也很冲。

"我脾气怎么了?还不是被你气的!为了两千块钱至于吗?"

"什么叫为了两千块钱?那是孩子的学习,是她们的前途!"

两个人在电话里又吵了起来,最后秀兰直接挂了电话。

第二天,王勇又打来电话,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秀兰,你别赌气了,孩子们还要上补习班呢,家里没人照顾怎么行?"

"那你就自己送她们去补习班。"

"我明天要出车,哪有时间送?你赶紧回来。"

"你总是说要出车要出车,家里的事什么时候管过?"

"我不出车哪来的钱?你以为钱是天上掉下来的?"王勇又急了。

第三天,王勇的态度软了一些:"秀兰,我知道错了,你带着孩子回来吧。一对一的课可以上,但不要上太多节。"

最终秀兰还是决定回去了。

她对母亲说:"妈,我不能因为夫妻矛盾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王勇一个人在家也不容易,我还是回去吧。"

"那你们以后不要为了钱的事争吵,伤了夫妻感情不值得。"陈桂花劝道。

"我知道妈,我会注意的。"

临走的时候,陈桂花看着女儿疲惫的样子,心里很不忍。

秀兰确实不容易,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两个女儿都在关键的学习阶段,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王勇虽然不是坏人,但确实不够体贴,而且脾气有些急躁,遇到压力就容易发火。

"秀兰,你也要注意身体,别什么事都自己扛着。"陈桂花拉着女儿的手说。

"妈,我知道。"秀兰点点头。

陈桂花接着说了一句话。

说完这话,秀兰的脸色突然变了。

她看着母亲,眼中闪过一丝不解和委屈。小芳小丽也感觉到了气氛的变化,小心翼翼地看着妈妈和奶奶。

"妈,您这话是什么意思?"秀兰的语气有些冲,和刚才温和的语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陈桂花意识到女儿误解了她的意思,赶紧解释:"我是心疼你,让你别太累了。"

"妈,我已经够不容易了,您还要这样说。"秀兰的眼圈红了,"我哪里做得不够好了?我每天工作、做饭、洗衣服、辅导孩子功课,哪一样我没做到?"

"秀兰,妈不是那个意思..."

但秀兰显然已经听不进去了。她抱着两个女儿匆匆离开,连再见都没有好好说。小芳小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也跟着妈妈快步离开了。

从那以后,秀兰很少回娘家了。

八月份,秀兰一次都没有回来。九月份开学了,她忙着新学期的工作,更是抽不出时间。以前秀兰每个月至少回来两三次,现在两个月都不一定回来一次。

陈桂花给女儿打电话,秀兰总是说很忙:"妈,学校刚开学,事情特别多,班主任工作很繁重,我实在抽不出时间。"

"那你什么时候有空回来看看?我想你们了,也想小芳小丽了。"

"过段时间吧,等我忙完这阵子。现在的学生不好管,家长要求又高,我每天都焦头烂额的。"

"那小芳小丽的学习怎么样?补习班还在上吗?"

"在上,成绩还可以。妈,我这边还有事,先挂了。"

但这个"过段时间"一直没有到来。

九月份的时候,陈桂花生病了。

那天早上她起床的时候感觉头晕恶心,量了体温发现烧到了39度。她一个人在家里,浑身无力,连起床都很困难。她想给孩子们打电话,但又不想麻烦他们。

坚持到下午,她实在难受得不行了,才给秀兰打电话:"秀兰,妈发烧了,烧得很厉害。"

"妈,您发烧了?严重吗?"秀兰在电话里很着急,但语气中也带着为难。

"39度了,妈想让你回来陪陪我。"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秀兰为难地说:"妈,我这边真的走不开。小芳小丽都感冒了,我也焦头烂额的。而且学校这边刚开学,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您找我大哥二哥吧,他们离您近。"

陈桂花听了心里很失落,但还是体谅女儿:"那好吧,你照顾好孩子们。注意别传染给你了。"

她给建国打电话,建国正在上班。

"妈,您发烧了?严重吗?"建国的语气听起来有些急,但也有些不耐烦。

"39度了,我一个人在家很难受。你能早点下班吗?"

"妈,厂里有个紧急会议,我实在走不开。您先吃点退烧药,我晚上一定过去。"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我连起床都困难。"

"您可以找王大妈帮忙,或者叫个外卖。我真的走不开,您理解一下。"

她又给建华打电话,建华说正在外地进货,要两天后才能回来:"妈,您先去医院看看,我一回来就去看您。"

那天晚上,陈桂花一个人在家里烧得迷迷糊糊。

建国到晚上八点才来,给她买了些药,坐了半个小时就走了。

"妈,您好好休息,有事就打电话。张丽在家等着我呢,小宝还要辅导功课。"建国匆匆离开。

陈桂花一个人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心里说不出的委屈和孤独。她想起老伴在世的时候,如果她生病了,老伴会整夜守着她,端茶递水,寸步不离。现在老伴走了,孩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她真的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更让她不解的是,她想不出自己做错了什么。

从春节到现在,她对三个孩子一如既往地好,从来没有偏心过谁,也没有给他们添过麻烦。可是为什么孩子们对她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

是不是自己真的老了,成了孩子们的负担?还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

十月份的时候,陈桂花决定主动找孩子们谈谈。

她想弄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对,为什么三个一向孝顺的孩子都开始疏远她。这种疏远不是突然的,而是一点一点的,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让她感觉到了,但又说不清楚具体哪里不对。

她先给建华打了电话,建华是三个孩子中最老实的,也是以前最孝顺的,她觉得从他那里最容易问出实话。

建华,妈想问你一件事。"陈桂花在电话里试探着说。

"妈,您说。"建华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可能是店里的生意不太好,他最近压力很大。

"我感觉这段时间你们对我好像不如以前亲近了,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建华叹了口气:"妈,您真的想听实话吗?"

"当然想听,你是我儿子,有什么话不能说的?"

"妈,您有时候说话...怎么说呢,让人听着不太舒服。"建华的声音很轻,好像怕被别人听到。

陈桂花愣住了:"我说什么了?我说话一向很注意的啊。从小到大,我什么时候说过伤害你们的话?"

"妈,您说过的一些话,我们听着都很难受。"

"什么话?你能告诉我吗?我真的想不起来哪句话有问题。"陈桂花急切地问。

"妈,您自己想想吧。今年以来您说的一些话...算了,我也不想多说什么。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建华说完就挂了电话。

陈桂花拿着电话发呆。

她拼命回想今年以来和建华的所有对话,但想来想去都想不出哪句话有问题。在她的记忆里,她对建华说的都是关心的话,从来没有批评过他什么。

她又给秀兰打电话。

"秀兰,妈想问你个事。你哥哥说我平时说话让你们不舒服,你能告诉妈哪里说得不对吗?"

秀兰在电话里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妈,您真的不知道吗?"

"我真的不知道,你告诉妈好吗?妈如果说错了什么,愿意改正。"

"妈,您有些话说得真的很伤人。我们都是您的孩子,您怎么能那样说我们?"秀兰的声音有些哽咽。

"什么话?我什么时候伤害你们了?我疼你们还来不及呢。"

"妈,您还是自己想想吧。我不想再提那些事了,提起来就难受。"秀兰说完也挂了电话。

陈桂花更加困惑了。

两个孩子都说她说过伤人的话,但她真的想不起来自己说过什么不合适的话。她是个传统的老人,一辈子都很注意说话的分寸,从来不会故意伤害任何人,更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

她给建国打电话,想从大儿子那里得到答案。

"建国,你弟弟妹妹都说我说话让你们不舒服,你能告诉妈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建国在电话里叹了口气:"妈,您说的那些话,我们确实听着不太好受。"

"什么话?我真的想不起来了。你们都说我说错了话,但我真的不知道错在哪里。"

"妈,您真的忘了?您说过的那些话..."

"你能具体说说吗?我真的不记得了。妈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如以前,你提醒我一下。"

"妈,您自己好好想想吧。有些话说出来就收不回了,我们听了都很难受。"建国说完也挂了电话。

陈桂花坐在沙发上,努力回想这一年来和孩子们的所有对话。

她想起了春节时的情形,想起了和建华、秀兰的每一次交流,但她真的想不出哪句话有问题。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老了,说话不合适了。但是她平时和王大妈聊天,和其他邻居聊天,从来没有人说她说话有问题。为什么只有自己的孩子觉得她说话不合适呢?

十一月份的时候,三个孩子的态度变得更加冷淡。

建国整个十一月份只来了一次,而且只坐了十几分钟就走了。他给的生活费也从四百块减少到了三百块,理由是厂里效益不好,要减薪。

建华也很少来了,有时候一个月都不来一次。即使来了,也是匆匆忙忙的,很少陪她聊天。小军更是很久没有来了,陈桂花很想念这个孙子。

秀兰就更不用说了,自从那次争吵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即使陈桂花主动打电话,秀兰也是三言两语就挂断,明显不愿意多聊。

更让陈桂花难过的是,孙子孙女们对她也变得疏远了。

以前小宝见到奶奶总是兴高采烈地扑过来,现在见到她都不主动打招呼。有一次陈桂花想给小宝买个玩具,张丽连忙拦住:"妈,您别总给孩子买东西,我们自己买就行。"

小军也不像以前那样黏奶奶了。上次建华带他来,小军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和奶奶说话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

小芳小丽更是很久没见面了。陈桂花很想念这两个外孙女,但秀兰不回来,她也见不到孩子们。

十二月份,陈桂花的生日到了。

12月15日是她的生日,往年这个时候三个孩子都会回来给她庆祝。去年她过生日的时候,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建华还专门订了一个大蛋糕,上面写着"祝妈妈生日快乐"。

今年她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期待,希望孩子们能像往年一样回来陪她过生日。她甚至提前买了菜,准备给孩子们做一桌子好菜。

但是生日那天,只有建华匆匆来了一趟。

"妈,生日快乐。"建华提着一个小蛋糕进门,但明显是匆忙买的,包装很简单。

"建华,你大哥和妹妹呢?怎么没一起来?"陈桂花期待地看着门口。

"大哥说厂里有事,妹妹说学校忙。就我一个人来了。"建华放下蛋糕,明显有些尴尬。

"那小军呢?怎么没带他来?"

"小军在家写作业,初三功课重,他走不开。"

陈桂花心里很失落,但还是强颜欢笑:"没关系,你能来就很好了。我们祖孙俩一起过生日。"

"妈,店里还有客户在等着,我不能待太久。您自己注意身体,生日快乐。"建华坐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要走。

"这就走了?妈还想和你聊聊天呢。"

"真的有急事,改天再来陪您。"建华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陈桂花一个人对着生日蛋糕,想起了以前的生日。

那时候三个孩子都会回来,张丽会下厨做一桌子菜,孙子孙女们会围着她唱生日歌。一家人其乐融融,热热闹闹。

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连蜡烛都没人帮她点。她看着镜子里苍老的自己,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今年春节前,陈桂花决定主动去大儿子家住一段时间。

她想通过这种方式修复和孩子们的关系,也想弄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她觉得可能是自己一个人住久了,和孩子们交流少了,所以才会有误会。

"建国,妈想到你们家住一段时间,也好帮你们带带孩子。"陈桂花在电话里小心翼翼地提出这个想法。

建国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妈,您来住当然好,只是我们家地方小,可能不太方便。"

"没关系,妈不挑,有个地方住就行。而且妈可以帮你们做饭、带孩子,减轻你们的负担。"

"那...好吧,您收拾一下,我来接您。"

三天后,陈桂花收拾了一些衣物,搬到了建国家里。

张丽表面上很客气,帮她安排了次卧,还说:"妈,您来了我们很高兴,以后家务活您就别管了,我们自己能做。"

但陈桂花还是想要为这个家做点贡献。她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给全家人做早饭。她知道张丽爱喝豆浆,建国喜欢喝粥,小宝要吃鸡蛋,所以每天都会准备得很丰富。

她还主动承担了很多家务活。

洗衣服、拖地、擦桌子,她都抢着做。她想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来添麻烦的,而是来帮忙的。她还会去超市买菜,根据全家人的口味准备午饭和晚饭。

小宝放学后,她会陪孩子写作业,给他准备零食和水果。虽然张丽规定孩子不能吃太多零食,但陈桂花还是会偷偷给小宝一些小点心,毕竟孩子正在长身体。

但是她能感觉到,这个家里的氛围很微妙。

张丽虽然表面上很客气,但陈桂花能感觉到她的不自在。有时候陈桂花做的饭菜,张丽会重新调味;她洗的衣服,张丽会重新检查。

建国的态度也比较冷淡。以前他在母亲面前话虽然不多,但很亲近。现在却总是保持着距离,很少主动和她聊天。

三个月后,五岁的小宝无意中说出了真话。

"奶奶,我爸妈说您住够了,该回自己家了。"

这句话像一个重重的耳光,打在陈桂花的脸上。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在这个家里确实不受欢迎。她以为的帮忙,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是添麻烦。

就在这时,陈桂花的手机响了。

是建国打来的电话。

"妈,我想和您谈谈。"建国的声音很严肃。

"什么事?"陈桂花心里一紧,有种不祥的预感。

"关于您说的那些话...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话说开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陈桂花的心跳加速了,她知道,真相就要揭晓了。

"妈,您还记得今年春节您说的那句话吗?当着我们所有人的面说的那句话?"

陈桂花努力回忆,但脑子里一片混乱。春节的时候她说了很多话,和孩子们聊天,关心孩子们,她实在想不起来哪句话有问题。

"建国,你能提醒我一下吗?妈真的不记得了。"

"还有您对建华说的那句话,对秀兰说的那句话,对张丽说的那句话..."

建国的声音越来越激动:"妈,您知道那些话对我们的伤害有多大吗?"

陈桂花彻底震惊了,她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话会伤害到孩子们。

"建国,妈真的不知道哪里说错了,你能告诉我吗?"

"妈,您真的不明白吗?您说的那些话..."

电话里建国的声音开始颤抖,陈桂花意识到,她即将听到的,将是她这辈子最痛苦的真相。

"妈,您真的不记得您说过的那些话吗?"建国的声音在电话里颤抖着,"那我现在就一句一句告诉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生活遭遇“多线并行”,新生... 视觉中国供图 来自湖北的陈芊刚进大学时,感到自己被无数选择包围了——班级群里冒出班委竞选的通知、宿舍...
汽车学院研究生代表联络方式公开... 01研代会是什么? 研究生代表大会制度是研究生会组织的重要制度,是同学在校园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
破解高一英语期中:如何通过真题... 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期中考试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通过科学分析过去三年的期中真题,我发现掌握真题规律...
江苏多所高校专业调整,一知名大... 据江苏省教育厅消息,近日,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下达2024年度动态调整撤销和增设的学位...
重磅!又一所“双一流”大学落户... ▼ 日前 西南财经大学 深圳高等研究院成立仪式 在深圳市福田区举行 这意味着 又一“双一流”重点大学...
罗永浩再谈预制菜:用预制菜给消... 9月20日下午,罗永浩再发文谈预制菜,他表示,用预制菜给消费者知情权,其实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复杂,行业...
场面|中国百年教育影像记忆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9月17日,第八届教育影像展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幕。 展览以“影像...
2024校园招聘研究报告-企业... 今天分享的是:2024校园招聘研究报告-企业人才梯队的初阶打造与提升 报告共计:49页 《2024校...
哥哥供妹妹考上复旦,妹妹毕业后... “爸妈,你们放心吧,我家小妹真厉害,考上了复旦,你们的在天之灵也就安息了吧。” 许欣手里紧紧握着录取...
微言| 澡堂改宿舍?教育不是计...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爆料,称其就读的某地中等专业学校一男生宿舍条件较差,疑似由“公共厕所改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