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从来没料到,女儿到了青春期,当妈的日子会这么难。
我家姑娘今年17岁,上高一。
她爸常年在外地出差,孩子从上学到现在,接送、辅导作业、生活照料全是我一个人的事。
以前觉得孩子小,又是女孩,不舍得让她受委屈,事事满足她。
可越养越发现:女儿不但不尊重我,不知感恩,还常常用命令的口吻和我说话,一股火药味。
去年暑假,她突然跟我说:“妈,我要去看偶像演唱会,门票 1000 块,你给我转钱。”
我当时在做饭,手上沾着面粉,跟她说:“演唱会在外地,还要住酒店,咱们得看看时间…”
没想到她立马炸了,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摔:“看什么啊?你就说给不给!我同学妈妈都直接给人家买了,就你事儿多!”
更让我心寒的是学习。
上次月考她数学才考 67分,我跟她商量报个周末补习班,她头也不抬地玩着手机:“学习有什么用啊?而且我又不喜欢数学,要报你去学。”
我忍不住说:“妈每天下班就给你做饭,晚上陪你到 11 点,就是希望你能学好...”
话还没说完,她就打断我:“那是你自愿的,没人逼你啊,又不是我让你做这些的。”
那天晚上,我煮着她爱吃的糖醋排骨,想着这些话,手里的锅铲差点掉在地上,眼泪一下子涌出来。
我躲进房间,抱着枕头哭了好久,心里满是委屈:
我拼尽全力对她好,怎么就养出个 “仇人”?
02
一开始我还想着,孩子青春期叛逆,忍忍就过去了。
可后来她越来越过分:
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玩手机,叫她吃饭要喊三四遍;
让她帮忙递个东西,她还不耐烦地说 “你自己不会拿啊”;
甚至有次我感冒发烧,让她煮点粥,她居然说 “我不会,你点外卖吧”。
那段时间,我感觉胸口像被什么堵住了,特别难受,每天精神涣散,常常忘了要干什么事。
看着女儿这样冷漠,我知道光忍没用,开始频繁看手机上的教育案例。
直到有次刷到亮妈的视频,她一句话戳中了我:
‘孩子的自私不是天生的,是父母无底线的满足惯出来的。’
她说,人性里本就带着些自私、贪婪的底色。
如果足够壮大,孩子会为一己私欲反向操控父母,不知感恩、贪图享乐、不求上进。
但自私、狡猾和贪婪并不等于孩子有心机,是天生的。
问题的根源,是父母力量感弱,无法对孩子形成约束,让这些恶有了生长壮大的机会。
孩子会在一次次试探中明白如何跟父母对抗,让其破防,从而占据主导权。
我才突然醒悟:问题根本不在孩子,是我一直的妥协,把她的 “自私” 养大了。
细细回想,这几年我确实犯了不少错:
孩子小时候哭闹要买玩具,我怕她在超市闹丢人,不管多贵都买,慢慢她就觉得 “只要我想要,妈妈就会给”;
她没写作业撒谎,我怕批评她会伤自尊,就帮她跟老师找借口,后来她就不把我的话当回事;
我总觉得 “爱就是满足”,却忘了告诉她 “别人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
原来不是孩子天生不懂得尊重。
是我一次次的妥协,让她把肆意妄为当成了常态;
是我过度的满足,让她觉得妈妈的任何付出都是应该的;
也是我从没教过她,该怎么好好跟人沟通,她只能用 “叛逆、命令” 来表达需求。
现在,我终于醒悟,不能再用毫无底线的妥协,养出一个白眼狼。
我必须狠下心来,用行动告诉孩子,尊重不是请求,而是底线。
只有这样,你对孩子才有影响力;你说的话,他们才会认真听。
03
一、区分需要和想要,不做无底线的满足
我总以为对孩子好就是顺着她的所有要求,以前她伸着手要什么,我哪怕自己紧着点用,也会立马应下来。
可慢慢发现,这样的 “有求必应”,养出的是 “我想要就该得到” 的任性孩子。
不事事满足孩子,从不是狠心拒绝,而是帮他分清 “想要” 和 “需要”,也让他明白:想要的东西,得带着责任去争取。
以前她要什么,我基本都会答应,后来我慢慢学会了拒绝。
有次她跟我说:“妈,我想要个新平板,我们班同学都有。”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即答应,而是认真跟她说:“平板可以买,但你得跟我说说,你买平板是用来学习还是玩?
如果是学习,咱们可以约定每天用多久,而且费用得从你压岁钱里扣一部分,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需求,得学会承担。”
她一听就不乐意了,摔门进了房间,还说 “你就是不想给我买”。
我没理会她。
过了几天女儿主动找我商量,说 “用来查资料,每天只玩 1 小时,压岁钱出一半。”
我才知道我这种坚持没白费。
当孩子提要求,我们不能一味答应,而是逼着她去思考 “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能不能为想要的东西负责”。
现在她再提要求,会先主动说 “妈,我要这个是为了……”,
再也不是以前那样理直气壮地 “你给我买”——
拒绝无底线的满足,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需求,帮她长出 “懂分寸、担责任” 的心,别让无底线的满足,耗光了她对 “得到” 的珍惜。
二、嘴要甜,心要狠,不做 “说硬话却软事” 的妈妈
以前老说 “再玩就把手机砸了” 这种硬话,可孩子一哭一闹我就心软,次数多了才发现:
这样只会让孩子摸清底细,妈妈不会真动手,不遵守规则也没损失,慢慢就没了对我的尊重,我说的话更是半点威力都没有。
那孩子又何必压制自己、主动改进呢?
后来我才改了做法:不吵不闹,只把规则讲明白。
就像有天晚上 10 点,孩子还在玩游戏,我进去没骂她,只说 “咱们说好 10 点关游戏,超时明天就不能玩了”。
她想多玩 10 分钟,我没跟她争,只坚持规则;
她磨磨蹭蹭没关,真过了 10 点,我没说气话,直接走过去收了手机。
她发疯闹了一阵,见我态度坚决,慢慢就主动守规矩了。
现在我总算懂了:不说硬话,是给孩子留体面;
不做软事,才是给规则立底线。
哪怕心里再焦虑,也别靠唠叨说教,守住 “说到做到” 的原则,才能慢慢重建当妈的威严。
孩子不怕狠话 ,是怕妈妈真的有原则。
三、“付出可视化”,让孩子看见我的不容易
当妈的都觉得,自己付出哪用得着特意说?
一是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二是说多了像 “卖惨”。
直到后来我才醒悟:孩子之所以不懂感恩,是我们从没给过她 “看见” 的机会。
“付出可视化” 不是要邀功,是帮她看清每一件小事,都有妈妈的付出和用心。
一直不说,反而让孩子把我们的辛苦当成了空气!
以前我每天早上 6 点起床给她做早餐,她从不问也不道谢,还常抱怨 “怎么又是粥”。
后来有天早上,我喊她:“你要不要来帮我剥个鸡蛋?今天给你煮茶叶蛋,得提前泡调料,不然不入味。”
她半信半疑地过来帮忙,我边煮蛋边跟她说:“昨天我特意去超市买卤料包,排队排了 20 多分钟呢,就为了让你吃顺口点。”
那天她吃早餐时,小声说了句 “今天的鸡蛋挺香”。
从那以后,我偶尔会跟她分享:“今天买你爱吃的草莓,老板说这是最后一盒,我跟别人抢了好久”
有时候还让她帮忙择菜、递酱油,慢慢她也开始关注我:有次我下班回家说累,她居然主动倒了杯温水给我;
周末还会问我 “妈,今天要不要我帮你洗碗”。
“付出可视化” 不是要孩子愧疚,而是让她知道:
那些她习以为常的便利,背后都是妈妈的用心;
那些她觉得很简单的事,其实藏着时间和精力的付出。
当孩子能看见这些不容易,感恩就不是刻意教的道理,而是从心里自然长出来的温度。
现在半年多过去了,女儿变了好多:想要买东西时,会跟我商量 “妈,这个东西我真的需要,能不能买呀”;
偶尔她也跟我发脾气,之后会主动过来道歉:“妈,对不起,我刚才不该跟你喊,我就是觉得跟你发脾气没损失,才越来越放肆。”
看着她的变化,我终于明白:
对孩子的爱,不是无底线的妥协,而是有原则的包容;
尊重也不是求来的,是家长守住底线后,孩子自然学会的。
写在最后
如果现在的你,也在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烦恼,别自责,也别焦虑。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白眼狼’?
不过是我们把‘爱’裹在了‘无底线的妥协’里,让孩子看不到这份爱。
好的亲子关系,从不是妈妈单方面的退让,而是带着原则的包容
你守住了底线,孩子才会学着尊重;
你让她看见你的辛苦,她才会慢慢长出感恩的心意
慢慢来,咱们愿意改,孩子就愿意跟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