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消失近60所幼儿园:民办园关停,公办园膨胀成“工厂”,谁来守护幼儿的教育?|鱼眼·观察
开心田螺
2025-09-22 14:43:42
0

七月底,李园长(化名)关上了陪伴自己15年的幼儿园大门,把那块“市一级幼儿园”的铜牌取下,轻轻放进纸箱,一同收起的,还有孩子们写的“园长妈妈,我爱你”的卡片。那一刻,她彻底失业了。

她的遭遇并非孤例。仅在这个暑假,汕头就有22所幼儿园关停,广州也有十余所幼儿园宣布停办。放眼全国,2024年一年间减少了两万多所幼儿园,平均每天近60所园被迫退出。

在关停潮中,民办园首当其冲,而另一边,公办园却在加速扩张。广州新开的幼儿园动辄15个以上班级,可容纳540名幼儿,远超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的“不超过360人”的规模。专家提醒,超大规模的“巨型园”并非科学之举,孩子的自主活动空间明显减少,游戏时间被压缩,教育方式也趋于刻板化。

普惠性幼儿园同样难以幸免。财政补贴标准低、到账慢,让不少园所长期“忍饥挨饿”,最终难以为继。专家指出,这场关停潮并不完全理性。民办园不仅是数量上的补充,更是教育生态多样性的重要一环。未来的政策,亟需向小规模幼儿园和托管点倾斜,只要质量达标,就应得到财政支持,真正实现普惠、安全与优质的平衡。

孩子越来越少,每天60所幼儿园悄然“消失”

8月以来,汕头市多个区陆续公布了注销、停办幼儿园的名单。记者统计,仅一个多月间,当地已有22所幼儿园关停。在刚过去的暑假,广州也有超过10所幼儿园宣布停止办学。从全省看,截至2024年底,广东幼儿园总数为2.12万所,在园幼儿约413.97万人,比2023年底减少277所园、14.75万名幼儿。

这种趋势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幼儿园总数为25.33万所,比2023年减少2.11万所,平均每天近60所幼儿园“消失”。在园幼儿人数为3583.99万人,比上一年锐减约500万。这已是自2022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降。而三年前,全国幼儿园数量还维持在29.5万所的高点,如今短短三年间已锐减逾4万所。

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变少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0至4岁人口占比为5.66%,到2023年已降至3.88%,十余年间净减少约2155万名儿童。出生人口的持续下滑是关键。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仅为954万,出生率降至6.77‰,与2016年的1786万相比,八年间几乎“腰斩”。

在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园长、老师和家长的切身困境。

2025年7月31日,深圳的李园长(化名)度过了她作为园长的最后一天。那天下午,她关上园门,把陪伴自己15年的“深圳市一级幼儿园”铜牌轻轻取下,放进纸箱。里面还有园长证、厚厚的教案,以及孩子们写的“园长妈妈,我爱你”的卡片。

“其实我心里早有预感。”李园长记得,最热闹的时候,园里有380名孩子,如今回荡的笑声不再。到2023年,生源骤减到168人,收入大幅缩水,房租和人工支出却一分不少。“那一年,我们第一次亏损。”她无奈地说。为了省钱,她不得不取消外教课、减少兴趣班,甚至把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关停那天,她独自走出校园,“关停,是逃不掉的结局。”

家长们也在被动承受。广州市民马女士的孩子原本在家附近的民办幼儿园就读,已经习惯了老师和同伴。但今年6月,园方突然通知9月停止办学。“好不容易适应了原来的环境,如今又要重新来过。”她说,孩子因为见不到以前的朋友,连续哭了好几天。

教师群体的处境同样被改变。广西一所幼儿园关停后,徐老师(化名)只能到高中食堂做帮厨,从幼儿园失业前,她的工资只有2305元,“还要再扣去425元的社保”。在社交媒体上,一个“幼儿园倒闭后老师都去干什么”的帖子下,记者看到许多留言,有人进厂打工,有人做库房保管,有人摆摊卖小吃,还有人转去送外卖。“我只会当幼儿园老师,不知道还能干嘛,在家失业三个月了。”一位老师写道。

一边倒闭一边扩张,“工厂”式公办园兴起

关停潮中,最先倒下的往往是民办园。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民办幼儿园约14.95万所,到2024年已降至13.55万所,一年净减1.4万所,降幅达9.36%;与之相对,公办园降幅为7.69%。一位园长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只招收了六个学生,“老师比孩子还多”。

究其原因,财务“底子”薄是关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专委会在2022年的调查显示,84%的民办园存在资金短缺,38.2%的园负债超过50万元,超过12%的园负债超过160万元。

一边在收缩,而另一边,公办园却在不断扩容。为兑现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各地纷纷加大公办资源建设。广东在2020至2024年间新增公办园3626所、公办学位83.33万个,实现乡镇中心园、村级园全覆盖。广州的扩张步伐同样迅速:2025年秋季学期,海珠、荔湾、白云、花都等区将有一批新园启用,多所学校扩班;汕头龙湖区更规划到2035年新建52所幼儿园。

这种鲜明对照,让家长的体感变成“两幅画面”:一边是公办园门口排起长龙,另一边是民办园相继关停,冷清到难以为继。一位河南的家长告诉记者,公办和普惠园收费低,更有吸引力,家长自然更愿意去挤。“家门口三所公办幼儿园挤破头都进不去,而附近的小园却接连倒闭。”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一系列变化正在削弱《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中所强调的“便捷性、可及性、普适性”。他指出,民办园相继倒闭,不仅削弱了学前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也让许多家庭“就近入园”的愿望难以实现。

“小规模幼儿园退出,将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幼儿园‘巨型化’。”储朝晖表示。以花都区新开的两个幼儿园为例,分别有15个班、18个班,容纳450和540个学位。远超《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幼儿园规模应当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一般不超过360人”的规定。

他分析,这背后与财政投入不均衡密切相关。财政经费整体更倾向于大型幼儿园,而对小型幼儿园的支持不足。行政部门往往以“关停”作为最简单的处理方式,这种做法未能充分考虑3至6岁儿童的真实需求。

在他看来,大规模兴建公办园并非科学之举。他的调研也显示,小班、中班、大班各设三个班是更合理的规模。“超过这个规模后,安全风险更大,孩子的自主活动空间明显减少,游戏时间被压缩,教育方式也趋于刻板化。”此外,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度难以保障,容易引发情感和行为问题。储朝晖直言,把幼儿园办成“工厂式”的“鸡笼”,与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目标背道而驰。

普惠幼儿园:从“降价惠民”到“难以为继”

民办幼儿园大致分为普惠性和非普惠性两类。近几年,在政策推动下,普惠园数量快速增加。2024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92%,普惠性幼儿园达到22.1万所,占比超过87%,“十四五”规划中的主要目标基本提前实现。今年6月施行的《学前教育法》更是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要求普惠性民办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对家长而言,原本两三千甚至六七千元的保教费,如今普遍降至几百元的公办标准,负担显著减轻。

家长负担减轻的同时,压力却转嫁到了园所身上。关停潮中,倒下的不乏普惠园。储朝晖分析,这与财政投入不足、配置不均直接相关。“有的普惠园补贴标准偏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过去就已是长期‘忍饥挨饿’,一旦遇到新的情况,很容易被关闭。”

财政补贴的缺口,在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23年,储朝晖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北京普通公办园新增一个学位的全口径年支出约4万至5万元,而北京市给予普惠园的津贴是1.2万元,仅相当于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再看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办园成本约5000元/生/年,而财政补贴仅200至300元,比例不到5%。“所以,很多民办园即便挂了普惠的名字,也根本运转不下去。”

“我们幼儿园教师资历都在8到10年之间,工资待遇高,房租一年180万元。单靠几百元的保教费根本覆盖不了全部成本,财政补贴顶多勉强抵掉房租和杂费,教师工资还是最大压力。”北京市大兴区一家即将转普惠园的教师告诉媒体。

补贴数额不足之外,拨付不及时更让园所雪上加霜。林园长(化名)在山东办园24年,今年8月无奈关停。她的幼儿园最高峰时有过230多个孩子,但关停前只剩下六十多人。“那时候几乎不盈利了。”她告诉记者。作为普惠园,本应按生均拨付的补贴已拖欠一年半。“刚开始还能按时到账,后来一年半都没下来。”按照每生每学期600元的标准,最后在园的六十多个孩子,加上前一年一百多个孩子,累计拖欠金额约十三万元。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学前教育财政保障与公平报告》显示,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虽然总量增加,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县域之间的分配差异仍然突出,县域内部不同类型幼儿园也存在资金保障不均的问题。广东的情况就是一个缩影:深圳光明区一级普惠性民办园每生每年可获6500元补助,而番禺区示范园为2400元、规范园仅960元;英德、河源、梅州等地则分别采取500元一年、600元一学期的补贴或一次性奖励。储朝晖指出,即便在同一区域,公办园之间的财政差异也很大,“有的幼儿园每年能拿到五六万元,甚至十万元的财政投入,而有的则很低,最终很难维持正常运转。”

在资金紧绷下,不少普惠园开始“自救”。一些园把收费兴趣班嵌入白天课程,并增加教材、园服和活动等项目。家长刘女士说:“白天上课还要报英语和体能,一个月一两千,不报怕孩子掉队,老师也一直制造焦虑。”刘女士说,她正考虑下学期把孩子转去普通民办园,“反正价格差不多了。”

另一位在白云区的家长算了一笔账:保教费1250元/月,伙食22元/天,一学期园服和被褥2500元,教材费700元,“平时还有活动费,托管和兴趣班另算。”相比之下,她朋友的孩子在公办园,每月保教费650元,伙食450元,没有任何额外收费。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让财政经费更加均等。不论公办还是民办,盈利还是非盈利,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到公平的公共服务支持。”储朝晖说。

从托育到养老:民办园正探索未来路径

在储朝晖看来,当下的“关停潮”并不完全理性。普惠性资源本就不足,而不少被关停的民办园正是普惠体系的一部分。“简单关掉这些幼儿园,在资源本来就紧缺的情况下,会导致普惠性资源更加不足。”

他强调,民办园的价值不只是数量补充。在财政难以满足全部需求的情况下,民办园不仅填补缺口,还维系着教育生态的多样性。“它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只有单一供给,质量必然下降,家长和孩子的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

在少子化和财政压力双重背景下,部分幼儿园开始寻找自救。托育服务成为一种趋势。国家卫健委提出,到“十四五”期末,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要达到4.5个。2023年9月,上海黄浦区瞿溪路幼儿园在原本计划扩班的基础上,转而开设了托班。消息公布短短几天,报名人数就突破40人,最终不得不扩成两个班。这一案例显示,对不少招生困难的小园而言,转型0至3岁托育或许能带来新的生机。

不同园所的转型方向不同。在山东济宁,一对夫妻在从业21年间先后开办11所幼儿园,但因生源减少三分之一,2023年春天关停了3所,转而从事养老服务。他们坦言,转型是出于无奈,如今生源锐减,不得不另寻出路。

展望未来,储朝晖指出,《学前教育法》提出的“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四大目标进展不一:普及基本实现,安全也在接近,优质仍有差距,而最难的是普惠。“目前的普惠更多是排序型,把幼儿园分成三六九等,孩子也被分成三六九等。但真正的普惠应该是包容性普惠,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财政支持。”他建议,未来政策应更多向小规模幼儿园和托管点倾斜,只要质量合格,就应得到财政支持。唯有如此,学前教育才能不断迈向更加普及、更加公平、安全而优质的方向。

文|记者 罗清峣 实习生 唐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官方通报济南一教师体罚学生,家... 9月18日,济南市市中区教体局发布《情况通报》称,近日,网上有家长反映济南育英中学教师田某某存在师德...
经费紧张、师资短缺、场地受限,... 随着老年人对“老有所学”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在家门口的社区老年大学成了银发群体点亮晚年生活的重要场所,...
2025新教材北京版六年级英语... 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
中产陪读父母,带着孩子逃离东南... 曾几何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是国内中产家庭眼中 “性价比极高” 的国际教育过渡地。 一家英...
每天消失近60所幼儿园:民办园... 七月底,李园长(化名)关上了陪伴自己15年的幼儿园大门,把那块“市一级幼儿园”的铜牌取下,轻轻放进纸...
高三学生吃食堂免费汤泡饭被校领... 近日,有多名网友发帖称,在福建漳州正兴学校,一高三女生在食堂吃免费的汤泡饭被一校领导看到后,女生被校...
重磅!武汉小学、武珞路实验初中... 极目新闻通讯员 黄宣 9月20日,黄陂区人民政府与武昌区人民政府举行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建武汉...
2026兰州财经大学专升本招生... 2026年兰州财经大学专升本招生简章 一、根据教育部考试文件,学校通知如下。我校不进行辅导班。 二、...
2025秋新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三... 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
2025秋新教材闽教版小学三年... 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