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迷茫的年轻人,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择了上山和上香。
为了给焦虑按下暂停键,他们吃完上班的苦,然后掏出一个月甚至半年收入,去吃念经打坐的苦。但上进和上班无法解决的问题,靠上香和上山就能解决吗?
25岁的晓宇用一年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2024年,当同龄人埋头考公和考研时,他瞒着父母从上海一家外资企业裸辞,来到一座深山小庙剃度出家。
出家前,工作业绩的压力和家庭矛盾的纠缠,让晓宇在许多个夜晚辗转反侧,他不想再沿着这条生活路径走下去,决心踏上修行的道路,从此远离世俗的生存、社交等压力。
然而,归隐山林不到一年时间,晓宇还俗了。他发现,即使在寺庙,也有属于这里的人情世故,也会有不冲厕所、谈恋爱和敛财的人,庙宇之间不一定存在他想要的那片修行净土。
下山后,他把自己的出家经历和感悟发布在社交平台,顺便找工作。在评论区,有人认为晓宇是佛门叛徒,有人对他感到不解:“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还俗?”还有人不看好他空窗一年找工作:“你在最不好找工作的时候出来找工作”“包找不到的”……
当我们联系到晓宇时,他已经找到工作,买了一张机票,带着两套衣服和三千元钱飞到广州,开始重建被他推翻过的世俗生活。
我们和晓宇聊了他出家前后的生活。虽然大学毕业才两年,晓宇的人生在不停转折,每一个转折都没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
用他的话来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变换又重组的过程。当变量和它所需的条件都来了,那我们就去接受这个变量呗。”
在上海待了约莫半年,晓宇有一天突然想开了,头一剃,从此归隐深山老林。
在晓宇口中,出家就是一个手起刀落的过程,“要什么过渡呢,没什么过渡吧。”他称。
就像玩一键换装小游戏,他上一秒还梳着大背头,西装革履地出入上海CBD,鼠标一点,下一秒他就变成光头,身着袈裟在庙里打坐,神奇得理所当然。
在寺庙,晓宇的生活被嵌进一张严密规划的时刻表里。
每天凌晨4点半,晓宇从梦里醒来,开始新的一天。空气里弥漫着檀香,混杂着潮湿的山风,像在给世界注入另一种节奏。
5点的早课结束后是简单的早饭,7点半后,他得盘腿打坐,直到11点吃完午饭。12点后继续打坐和上课。油灯的味道和僧人的吟诵声,让整座庙宇仿佛处在另一个时空。
直到晚上9点,晓宇结束一天的修行生活。
对很多人而言,“想开了”这件发生在一瞬间的事,背后都有着漫长的铺垫,晓宇也不例外。
虽然只停留了半年,但晓宇很喜欢上海,原因也很玄学:“我觉得上海的磁场对我而言非常合适。”这里充满开放,充满包容,看到周围的人,就会无形地想要努力。
就是在这样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晓宇一度陷入失眠焦虑。
职场中的晓宇-受访者供图
那段时间,他像被拧紧的螺丝一样紧绷地生活。
他在一家外资咨询公司从事一份销售类型的工作,每个月都有硬性的业绩指标。为了冲业绩,晓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业余还在社交平台运营着个人账号,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
加班的疲惫倒是其次,晓宇发现,行情并不好,虽然个人账号积攒了三四千粉丝,但收获寥寥,仍然没有什么业绩。
即便毫无头绪,他还是得像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一样,加班、没有收获,然后继续加班,日复一复,循环反复。
除了业绩压力,晓宇另一大压力源来自家庭。
他出生于安徽一个普通职工家庭,在他生长的环境中,几乎所有人都沿着一条固定轨迹生活: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毕业后倚赖父辈积累的资源,获得一份安稳且收入不错的体面工作,然后结婚生子,从此为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晓宇的父母眼中,他也理所应当过上这种人人都拥有的生活。
“我拿到大学毕业证前,我爸不让我谈恋爱,我拿到大学毕业证的第一件事,我爸让我结婚。”他无奈自嘲道。尽管晓宇当时毕业才两年,父母就已经急着抱孙子,几乎每天都催他回老家相亲结婚。
但二十岁出头的晓宇不想太早过上这种不会出错但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他想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那样,自由地探索这个世界。
父母诉求与个人理想之间难以弥合的缝隙,让晓宇感到痛苦,加上工作业绩的压力,他在很多个夜晚都陷入望不到头的思虑中,难以入眠。
在找到这份工作前,晓宇参加过一次免费的禅修班,他发现打坐能获得安宁,工作后,他偶尔也会去寺庙打坐。
在这个过程中,晓宇认识了一位出家二十多年的老和尚,他告诉晓宇:“你天赋异禀,不出家可惜了”。
在老和尚看来,晓宇身强体壮、年轻气盛又有学历和文化,能用大白话把一些晦涩的佛学知识讲明白,降低了传道的门槛,现在佛教就缺这种人才。
老和尚建议晓宇早点出家,云居山的班首师父也曾告诉他:“你出家的话,五年左右就可以做个小班首。”也就是说,晓宇如果当即出家,30岁前就能晋升到“核心领导班子”。如果是在职场,很多人35岁都不一定能升到管理层。
出家前的晓宇-受访者供图
晓宇了解到,出家并不像网上流传的那样,要求学历达到研究生以上,也没有“月薪3万”。
虽然近几年有很多名校硕博、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出家的案例,但佛门并不看重过往的社会地位。
除了像灵隐寺这种外国游客较多的大型寺庙,对学历文化稍有要求,普通小寺只要求“三无清白身”:在世间无欠款,无犯罪记录,无婚姻伴侣,结过婚的必须有离婚证。
唯一的硬性要求是不超过60周岁,过了这个年纪,就不能受三坛大戒,不能颁发戒牒——这相当于和尚界的身份证。
在“薪资待遇”上,僧人每个月都会有生活补贴,但这不叫工资,而是有一个专门的学名“单资”。在各类寺庙中,做法事的寺庙“单资”最高,行情不好的时候也能月入上万。
但那些没有法事、不在景区、一心修行的小型禅宗寺庙就比较清苦,用晓宇的话来说,“腿子一盘就是一切,所有都靠腿子说话,一个月一千来块钱算不错的了”。虽然没有五险一金,但有的寺庙也会交医保。
晓宇遇见过一位班首和尚,他曾经咬牙花一个多月工资买了一件保暖内衣,后来穿得袖口都磨烂了,也没舍得扔。
虽然出家生活艰苦,但向来跟着感觉走的晓宇,也没有太过犹豫,回了趟老家后,便裸辞上山了。
“当时可能就是机缘到了,就做了剃头的决定。”他回忆道。
电影《半路出家》剧照
决定出家后,晓宇认识的很多老和尚都给他介绍师父——相当于在寺庙的导师,有出家三十年的老和尚,也有地位高的禅宗,但晓宇都没“相中”。
直到晓宇遇见一位年过七旬身着百衲衣的老和尚,他终于认定了自己的师父。他感觉老和尚就像自己理想中的父亲,自己又能做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孩。
在剃度前,他问师父:“我要是生病了怎么办?”师父告诉他:“你生病了我得给你治啊,谁让我是你师父呢。”
有了师父的承诺,一心想要出家的晓宇,把工作两年的积蓄都散了出去。向班首师父请惑他会给一两千,遇到点拨自己的穷苦真修行人他都会给钱,给五千一万也没犹豫过。
对于“散财”这件事,晓宇至今也没后悔。“都要剃头了,钱乃身外之物,我当时就是做的这么一种选择。”他说道。
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结婚,也没有犯罪记录的晓宇,就这样瞒着父母在一座小庙里接受了剃度仪式。
在佛教中,剃度象征着脱离世俗的羁绊,对过往的生活进行告别。但在晓宇口中,这个极富神秘色彩的过程,和办理入职手续一样简单,“当时就是敲一敲法器,唱一唱颂,然后走一下固定流程,给头刮一下,接着赐你一个法名结束。”
对晓宇而言,要真正放下过去,不是把头发剃光就能解决的。
寺庙的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吃饭和睡觉,就是上早晚课和打坐。日子看似一成不变,却被拉得极为漫长。对不善独处的人来说,这样的节奏或许枯燥难耐,晓宇却逐渐适应。
在这种看似静止的生活中,他开始敏锐捕捉精神世界的细微成长。
刚出家时,晓宇其实无法放下内心的“虚荣”,怀念着过去的生活,尤其是当他得知当初一起共事的小伙伴跳槽到阿里,另一个朋友创业成功,还有一个朋友年薪百万时,他的内心有点不平衡。
但随着每天不间断的打坐,晓宇逐渐转变了自己的心态。打坐也是让晓宇下定决心出家修禅宗的原因之一。
“佛陀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它本质上就是给了世人84000种方式,它们最终到达的是同一个方向,你要找到其中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其次,就是你能不能运用好你所适合的方式,我就觉得打坐是适合我的一种方式。”他解释道。
打坐时的晓宇-受访者供图
对很多人而言,打坐是一个难熬的过程。
一位修禅宗的师父曾告诉晓宇,99%的人修不了禅,不是因为心静不下来,而是因为受不了打坐时的疼痛。从小腿疼到大腿,最后浑身都疼,很多人打坐都疼哭了,有的还因此落下病根,患上严重的关节炎。
晓宇的师父出家四十多年,常年穿的两件大褂全是补丁,一是因为磨损厉害,二是因为会被打。“打坐的时候,一旦打瞌睡被逮着了,就打你一板子,提醒你不能睡。如果用功的话,一般出家七八年,才有一个补丁。”晓宇解释道。
有的人为了速成打坐,还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邪修”,比如用绳子把自己的腿绑起来,但这种速成法对膝关节的损伤很大,不但不能速成,还会断送禅宗修炼生涯。
晓宇刚开始接触打坐时也浑身疼,汗珠顺着背脊滑落,衣襟被浸湿,一坐之后流的汗比跑五公里还多。但他慢慢发现,三十分钟浑身疼,一个半小时也浑身疼,从结果来看没什么不同,内心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电影《喝》剧照
随着对打坐的深入,晓宇能进入禅定的状态。用世俗的话来说,就是“空杯心态”,当下一心一意只专注打坐这件事,可以很快觉察到一些念头,然后去守住自己心念,让念头像流水一样自然流走。
再坚持一会儿,麻木逐渐取代疼痛,呼吸声和心跳声被放大,周遭细微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
一个晚上,晓宇在禅堂打坐,一只蚊子在他身边飞来飞去,如果是出家前,晓宇肯定立马坐不住,用手扇蚊子。
但出家后,晓宇学会了观呼吸,也就是数自己的呼吸,不去在意这只蚊子的存在,这种方法也让晓宇走出了失眠焦虑。
这种“空杯心态”让晓宇躁动的心逐渐变得安定。他学会放下过往,将出家的自己与过去职场中的自己进行切割。
对晓宇而言,做好当下的自己最重要,打坐的时候好好打坐,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
然而,庙里的生活并没那么“清净”。
在这家寺庙,除了晓宇是00后,其他和尚大都已过不惑之年,有的出家三四十年之久,常年不下山,对他们而言,打坐就是每天的工作。
晓宇最初以为,出家人只需专心修行,不必再面对世俗的人情世故。但很快,他发现寺庙像一个缩小的社会。
如果对标企业,寺庙像是一家扁平化管理的企业,方丈是总经理,负责禅堂、大殿、课堂和厨房的几大执事相当于部门主管,再往下一级就是普通的出家人,只不过执事对普通出家人没有管理权限,基本上是由方丈直接管理。
在寺庙,也存在着非常微妙的“长幼尊卑”之分。
曾有一位老和尚对一位居士说道:“出家人福报大,即便出家后做一些犯戒律的事情,也比在家人福报大。”
晓宇一听这话,一股无名火涌上胸口,朝老和尚的后脑勺扇了一巴掌,并反问道:“你的福报大,为什么你挨了一巴掌,这位居士却没有挨打?”
在晓宇看来,出家人受十方供养,不用像社会中的人一样每天辛苦工作,还能每天吃饱饭受人尊敬,这确实是福报。
但出家人应该为此怀有感恩之心,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而不是像这位老和尚一样对供养自己的居士显摆自己的“福报”。
晓宇后来才了解到,这位老和尚之所以出家,并不是一心求道,而是因为当年在俗世上吃不上饭。
电影《我是和尚》剧照
不仅如此,男女出家也有分别。男性可以出家七次,女性只能出家一次。在某些寺庙,比丘(男性出家人)的补贴是比丘尼(女性出家人)的好几倍。
更让人不解的是,女性出家人面对男性出家人要行礼,晓宇曾亲眼见到一位五六十岁的比丘尼对着二十来岁的比丘行跪拜礼。
我问道:“佛不是说众生平等吗?”晓宇解释道:“这并不是指身份平等,而是指佛性平等,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
有人觉得职场人心复杂,想要在庙宇之间找到一片净土。但在晓宇看来,有两个人以上的地方就存在关系,在俗世看不惯的行为,到寺庙里依然能看到。
他也曾听过说不少出家前未经历男女之事的和尚因为和女居士“看对眼”而还俗的故事,有的甚至深陷情劫,一边想着男女之事,一边又被戒律束缚,久而久之,心力交瘁,大病一年多。
人生都是要过关的,在俗世上过不去的关,拜入佛门也不会过去。
在佛教体系中,“业障”二字常被提起。对于一切不顺,大多数师父只会淡然回道:“业障深重。”吵架是业障重,被骂也是业障重,工作不顺还是业障重。
晓宇非常排斥这个说法。“破除业障的方法,就是多诵经、多捐钱、多拜佛。但这样问题就能解决了吗?”他表示。
那些上班和上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香和上山也不一定会解决。
2025年5月,剃度不到一年,晓宇决定还俗找工作,但不放弃修行。
至于缘由,和当初决定出家一样简单,晓宇淡淡说道:“就是机缘到了。”晓宇的师父告诉他:“修行不一定非得在山野,世间也许更有利于你的修行。”
就这样,晓宇回来了。
然而,还俗并不只是走下山那么简单。出家时只需剃掉一头发丝,还俗时却要重新拾起所有世俗的规则。晓宇内心也有点犹豫,担忧自己难以适应职场生活,收入会大幅锐减。
但晓宇并未过于在意这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他说道:“禅宗本身就是讲究大无畏。我后来就觉得,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行事果决的晓宇,很快“重操旧业”,在社交平台创建个人账号,分享自己的出家经历,顺便找工作。
评论区有人好奇他的经历,有人鼓励他,但也有人骂他是“佛门叛徒”,有人质疑:“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还俗?”还有人冷嘲热讽:“空窗一年还想找好工作?包找不到的。”
在很多人看来,空窗期超过一年,相当于给自己的职场甚至是人生判了死刑。晓宇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有很多个“空窗期”,但依然拥有热烈的人生。
电影《半路出家》剧照
他的第一个“空窗期”,是在高三那年。
原本成绩优异的晓宇生了一场病,打了一个月点滴也没好。病痛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也让他没了念书的心气,在家躺了整整一年。高考前一天,同学问他要不要参加高考,晓宇就像去串了个门一样,参加了高考。
最后高考出分,一年没上学的晓宇,高考成绩差一本线30分,顺利考上合肥的一所本科。但他并没有急着去上学,而是选择了入伍。
那两年,晓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变得更强壮,体重从110斤升到了130斤,也恢复了之前的心气,用晓宇的话来说,他从“废宅”逆袭成了“领头羊”。
那两年“空窗期”是晓宇人生的转折点。拿到了该拿的所有荣誉后,晓宇回归校园,重新升腾的那股心气也越来越盛。
他带领学院的同学参加省赛拿了很多荣誉,还没毕业,他就想清楚自己不考公、不考研,要拼事业,于是在2022年顺利进入一家大型企业,获得一份底薪10K的工作,远高于其他同学5K的薪资水平。
但一年后,刚毕业的晓宇主动选择了辞职,因为他不愿卷入派系斗争,不想成为一个不体面的人。
休息后,晓宇才发觉自己工作时用力过猛,他几乎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于是他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不去思考工作,而是每天看书,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
也是在那段时间,晓宇接触了打坐,再次改变了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别人贴上的标签束缚住了,当你跳出标签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自由,人生还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向。”他感慨道。
在晓宇看来,人生是一个不断变化又重组的过程,上班也好,躺平也好,出家也好,还俗也好,这些只是人生中无数的变量之一,当变量所需的条件都来了,就去接受这个变量。
出家前的晓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