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快上小学了,现在该不该教他认字?”
“别的幼儿园孩子都认识几百上千字了,我们幼儿园为什么不多教一点?”
“要不要给孩子该报个识字班?”
…
这些来自大班家长的疑问,您是否也曾听过?
随着“幼小衔接”日益成为焦点,“识字”也成了许多家庭焦虑的核心,甚至让一些幼儿园对此话题格外谨慎,唯恐触碰“小学化”的红线。
那么,幼儿园阶段到底该如何看待“识字”?怎样的引导,才是真正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科学准备?
01/
“前识字” ≠ “提前识字”
在探讨“要不要教”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前识字”≠“提前识字”。“提前识字”往往意味着成人主导的、机械的、以量化为目标的识字教学,比如让孩子反复抄写、强制记忆、过早接触小学化教材。这种方式虽然短期内可能看到“识字量”上升,却容易让孩子失去对文字的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而“前识字”,则是指在孩子正式学习读写之前,通过自然、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对文字的兴趣、感知文字的功能、理解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例如,当孩子指着路牌问“老师,这是什么字?”,你回应:“这是‘公园’,我们上周去玩过的地方。”——这就是典型的前识字支持。而若拿出字卡要求孩子背诵“公”“园”二字或抄写10遍,则属于提前识字。
事实上,“前识字”的核心目标不是认多少字,而是培养孩子的“文字意识”——知道文字是有意义的,文字可以传递信息,文字与生活息息相关。
02/
儿童“前识字”发展
是循序渐进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5-6岁儿童应“对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符号感兴趣,知道它们表示一定的意义”“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这意味着学前儿童完全具备感知文字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支持。
很多家长之所以焦虑,往往是因为不了解儿童“前识字”的具体发展过程。事实上,儿童对文字的认知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经历从“感知符号”到“理解功能”,再到“尝试运用”的连续发展过程,会经历7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完整内容见《COA体系——学前儿童关键发展指标解读手册》
这7个发展阶段可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与准备期三个大的发展时期。
萌芽期:儿童以图像为主要认知媒介,开始注意环境中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如标识、照片),并能指认熟悉的人、物或画面。此阶段儿童尚不能区分“文字”与“图画”,但已形成初步的符号表征意识——即图形可传递信息。
当儿童处于该时期,我们可以这样做:创设图文并茂的环境(如物品标签、照片墙、区角标识);在共读、对话中自然渗透名称与意义,促进“图像—语义”联结,为后续文字意识奠定基础。
当儿童处于该时期,我们可以这样做:在生活场景中嵌入功能性文字(如值日表、天气记录、区角规则等);通过拼图、拓印、角色游戏等操作活动,帮助儿童感知字形结构;回应提问时采用“整词输入”(如“苹果”而非“苹+果”),保护兴趣与语感。
当儿童处于该时期,我们可以这样做:提供适龄分级读物与开放式书写材料(如留言卡、计划表、采访本);鼓励儿童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文字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分享、作品展示、阅读讨论等方式,强化“文字服务于表达与沟通”的功能认知,为入学后的系统读写学习做好心理与能力储备。
总体而言,在支持儿童前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观察者、支持者与环境设计师的角色——不主导“教字”,而是基于儿童发展节奏,在真实生活与游戏中,提供适时、适度、适需的支持,通过环境浸润、互动回应、材料投放,激发儿童内在的文字兴趣与表达愿望。
图片 | 江苏省丹阳市七色花幼儿园
03/
以“真实、有趣、有用”为原则
开展科学支持
前识字支持不是孤立的教学行为,而是融入一日生活的持续性引导过程。其核心在于把握儿童的兴趣契机,在真实情境中提供有趣、有用的支持,让文字意识自然生长。
教师首先要做一名细致的观察者。当儿童出现以下行为时,往往意味着他们已进入了对文字的敏感期,是开展支持的关键时机:
主动指认环境中的文字,如路牌、商品包装、广告标语;
在阅读时指着书名或封面文字问:“这是什么字?”;
模仿成人“写字”,即使只是涂画,也会解释:“我在写我的名字”;
开始注意文字的排列方向,知道汉字通常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阅读。
图片 |嘉峪关市第九幼儿园
2)先阅读,后识字,兴趣优先于数量
培养儿童对文字产生积极情感和内在动机,远比单纯追求识字数量更为重要。我们应将“快乐阅读”置于首位,通过高质量的共读活动,引导孩子首先爱上故事、爱上书籍,从而自然萌发对文字的好奇。
在共读过程中,若孩子未主动关注文字,成人应以完整、流畅的语速讲述故事,避免刻意指读或打断情节,保护孩子对画面与内容的整体感受。当孩子开始指着某个字词好奇发问时,正是引导的良机。此时,成人可用手指轻轻划过(是指读,不要点读)整个词语(如“小熊”),并将其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读出,而非拆解为单字。这样做,既回应了孩子的疑问,也潜移默化地传递了“文字组合表意”的初步概念。
而在读物选择上,可考虑《小羊上山》《小步乐读》等科学分级的中文绘本。这类读物用字控制合理、情节生动有趣,能帮助孩子在可理解、喜闻乐见的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并熟悉高频汉字,逐步建立起“我能读”的信心与成就感。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街头识字”是最佳方式
儿童对与自身经验直接相关的文字最为敏感,也最容易产生深刻记忆。因此,识字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植根于生活,让孩子在真实、有意义的场景中感受文字的功能与价值。
成人需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利用无处不在的生活资源。关键在于从儿童的个体兴趣出发:如果孩子痴迷恐龙,“霸王龙”、“剑龙”、“东风5C”等,这些名字便是最好的起点;如果孩子常谈论“艾莎公主”,相关角色的名称自然就成了激发其识字动机的宝贵素材。
同时,要巧妙转化环境为学习资源。教室中的区角标识、每日的食谱公告、户外的公交站牌、零食包装上的商品名称,乃至运动会上的活动海报……这些都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与孩子每日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的教材,能让他们在最真实的情境中直观地理解“文字有用”。
图片 | 北京语言大学幼儿园
更进一步,成人还可以引导儿童共创个性化学习材料。将孩子感兴趣的文字拍下,配以照片或图画,共同制作成“我的识字小书”或“班级主题字典”。这一过程不仅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识字材料,极大地增强了参与感与成就感,更让他们在亲手制作中,对自己认识的文字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情感连接。
4)玩中学,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然接触文字
游戏是学龄前儿童认知世界、发展能力的核心途径。因此,老师设计的识字活动,最好的方式就是“玩”起来。通过设计那些规则简单、动手性强、趣味十足的游戏,能让孩子在亲手操作和尽情探索中,不知不觉地熟悉字形、明白字义、甚至尝试用字。这样,识字的根基就在玩乐中扎实地建立起来了,为大家推荐几个简单实用的小游戏:
装饰汉字:提供儿童感兴趣的空心字模板,鼓励其运用涂色、粘贴豆粒、拼贴花瓣等多种方式进行个性化装饰。该活动不仅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更能在艺术创作中加深对汉字整体轮廓与笔画特征的视觉记忆。
汉字魔方:在立方体的每一面,贴上孩子熟悉的图片,比如苹果、公交车、阅兵式的武器装备等。同时,准备好对应的字卡,孩子扔出骰子,看到“苹果”图片,就去找到“苹果”这张字卡进行匹配。这个游戏不仅帮孩子记住了字的样子,还锻炼了他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方向配对游戏:准备一些小熊玩偶和画有不同位置(如上下、左右)的指示卡,引导孩子根据指令“请把小熊放在树的左边”,将玩偶摆放到正确位置。这个游戏能在趣味中帮孩子搞清方向概念,理解方位词。这能有效培养孩子的空间知觉,而这种对方位的敏感度,正是他们将来观察汉字结构(如左右、上下结构)和理解笔顺规则的重要基础。
生活化应用:鼓励孩子把认识的字用起来,比如一起设计“今晚的菜谱”、做一份“天气日记”、画一张藏宝图,或者给家人写张简单的留言条。当孩子发现学会的字真的能派上用场时,他们会真切体会到“识字真有用”,这种成就感将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
通过以上方式,“前识字”教育便超越了“是否应该教”的争论,转向“如何有意识地在环境中渗透、在游戏中引导、在生活中支持”的专业实践。当文字与儿童的真实兴趣、有趣探索和有用任务紧密结合,他们对文字的好奇与亲近感,便能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前识字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提前学会认字”,而是帮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文字的意义,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文字的乐趣,在有用的表达中建立文字的信心。当孩子在画纸上写下歪歪扭扭的“妈妈”,当孩子在绘本上“假装读”出一个故事——这些瞬间,都是文字意识悄然生长的证明。
作为教师,我们不必急于“教”,而要善于“看见”;不必追求“量”,而要守护“趣”。真正的前识字,始于生活,成于游戏,归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