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变成了“最后一课”。当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在教室打开课本,班级群却弹出一条通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单方面终止合作,法学项目直接停办。这一幕在9月的多所高校同步上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的合作项目同样突然“蒸发”。有学生自嘲:“我的专业寿命比暑假还短。”
01 事件回顾:美方高校的“集体撤退”
这场中止合作的风波始于9月21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突然通知其中方合作伙伴终止项目。首都经贸大学的统计学合作项目官网一夜之间无法打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微信通知学生“合作终止”。
波及范围:涉及至少4所本科院校,均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与中国高校的合作项目;
历史背景:这并非首次中美合办项目关停。2024年以来,清华伯克利、天大佐治亚理工等项目也已陆续终止;
特殊规律:此次关停的美国高校均为公立大学,其经费严重依赖政府拨款,更易受政策影响。
网友调侃:“这届留学生还没出国,就先体验了‘国际关系波动’。”
’
02 合作办学冰火两重天:一边关停,一边扩招
讽刺的是,在亚利桑那大学退出的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整体仍在扩张。2025年教育部新批准44个机构和69个项目,同时叫停3个机构和78个项目。
热门趋势:欧洲、亚洲高校成为新宠,如武汉轻工大学与美国匹兹堡大学“重组”合作;
极端案例:香港城市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推出双学位,预计将引发申请热潮;
地域差异:广州中外合作项目连续两年招生遇冷,20个项目仅25.6%完成招生,而民办公费班却火爆到“3分钟抢光名额”。
这种分化背后是家长的理性计算:广州某中外合作项目学费最低8.8万元/年,三年开销超50万,而公费班学费仅千元/学期。
03 合作办学的“避坑指南”:认清两类模式
要想避免“开学即失业”,需先分清两种合作办学模式:
独立法人机构(如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
优势:拥有自主办学权,学位认证稳定,受政策波动影响小;
风险:学费高昂(年均9-15万),且不能报考国内研究生。
非独立法人项目(如各高校下设的2+2、3+1项目)
优势:费用较低(如东北电力大学电气专业每年2.5万),可用作留学跳板;
风险:易因外方政策变动中断,部分项目学历认证存在隐患。
关键验证技巧:查询教育部涉外监管网核验项目编码,对比中外官网信息是否一致。
04 幸存者与踩坑者的真实对比
成功案例:
西交利物浦大学2025届75%毕业生进入QS前50高校,薪资比普通211毕业生高34%;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首届推免生100%被行业顶尖高校录取。
风险案例:
某澳洲合作项目未获AUQA认证,学生无法申请硕士;
广州某国际课程班录取线直降73分,仍招不满学生。
网友神评:“选合作办学像买股票,选对‘绩优股’平步青云,选错‘垃圾股’血本无归。”
05 未来趋势:合作办学向“非美系”转向
地缘政治正重塑合作办学格局:
欧洲高校崛起:北航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合作航空航天项目,被赞“务实突破”;
亚洲选项增加:新加坡、马来西亚高校因性价比高备受关注;
本土化加速:部分项目开始强调“国内课程占比”,降低境外依赖。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新批项目中,美国高校占比已从40%降至28%,欧洲高校提升至35%。
结语:合作办学不是陷阱,但需带着“地图”入场
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教育的背后,从来不只是教育。当国际关系成为变量,选择合作办学更像一场风险投资——需要评估政策稳定性、外方院校背景、替代方案等多重因素。
正如一名经历过项目关停的学生所说:“当年以为选的是‘留学捷径’,后来才明白重要的是给自己留好‘退路’。”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或许最好的策略是:既享受合作办学的资源,又不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它——毕竟,真正的竞争力永远源于自身能力,而非一纸文凭。
(附)择校避险清单
优先选择独立法人机构(如上纽、西浦),稳定性更高;
避开完全依赖单一外方课程的项目,确保中方课程有实质性内容;
查询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确认项目在备案期内;
对比学费与就业数据,警惕“高学费低回报”项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