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正成为外语类专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今年4月,教育部更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区域国别学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位列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首批获批高校。去年10月,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内的8所高校获批全国首批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据教育部公示材料,今年共计12所院校拟新增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新增数量位列年度新增本科专业第14位。
在外国语言文学这一传统学科日益受到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等时代因素的强烈冲击时,区域国别学何以成为热门专业和优先选择?与之相关,区域国别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对开设高校以及教学提出哪些要求?如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区域国别学高端人才?
区域国别学,是外语院校学科转型的优先方向
区域国别研究本身不是新鲜事物。2011年,在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次年,“国别和区域研究”进入教育部正式文件。以2012年首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设立为起点,短短十年间区域国别学就完成了从概念到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的华丽飞跃。归根结底,这和中国的发展阶段以及相应的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众多一级学科中,最先感知到全球性大国需要扎实的区域国别知识做支撑、方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学科,正是外国语言文学。
美国等主要大国区域学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外语专业的参与往往是最早且必不可少的。而且,当下新一轮全球转型加速到来,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新知识领域迅速发展。和其他传统学科类似,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向何处去已经是不得不回应的时代挑战。除了嫁接科技力量对原有的语言学、文学等研究进行科学化、智能化转型外,向区域国别学、国际传播等新应用场景拓展也是重要的选项。
换言之,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育人模式必然逐渐退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拥抱区域国别学,是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见长的高校获得新发展动力的理性选择以及新时期学科转型众多选择中的优先方向。
学科热度与建设厚度间,仍存在很大张力
就学科特点而言,区域国别学是天然的交叉学科。它不能就经济论经济,就政治谈政治,就社会研社会,而是以系统效应认识论为方法、承认复杂性和地方性为前提,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历史、军事、安全、外交等问题予以系统考察、分析和评估的学问。
当前,区域国别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新兴一级学科,标志着这一领域的学科建设、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已成为国家战略优先方向。但实事求是地说,其发展热度与学科建设的厚度之间还有很大的张力。
首先,学科中心主义倾向与研究需求不匹配。区域国别学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相较于传统基础学科,当前区域国别学的理论与方法仍处在摸索阶段,但出现了“为学科而学科”“为理论而理论”的趋势。重大国轻小国、重政治安全轻社会经济、重文本轻田野、重浅层知识轻深层结构的老问题等尚未修正,大量“空对空”的理论与方法讨论一度盛行。
其次,学科交叉现状与实际战略需求不匹配。目前,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区域国别学领域的交叉还是政治、历史、经济、语言等社会科学的内部交叉。但显然,区域国别学的学科交叉不仅于此,理应包括理工科类在内的大交叉。目前,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研究所很少涉及区域国别研究,区域国别研究机构里又缺少具备环境科学、核物理、生物安全等专业背景的人才。
第三是学科定位与现有考评体系不匹配。国家社科基金将原有的国际问题研究大类调整为区域国别学与国际问题研究大类,为区域国别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但还未全面覆盖对主要大国、重点地区、关键小国、主要国际组织在地理上、领域上、议题上的研究。
比如,课题立项、期刊发表、论著出版、成果种类在现有评价体系中仍更有利于大国研究,学术成果发表周期漫长。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评定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时没有统一标准可循。智库成果,包括田野调查报告、海外发声等如何纳入评价和考核体系亟待解决。
第四是基础设施供给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匹配。多数学者的主流研究范式仍是利用二手文献、缺乏田野实践,从文本到文本。目前国内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机构真正拥有足够图书资料和系统化、具有较高连续性的数据库做支撑的寥寥。
高层次卓越人才培养,并非一日之功
作为一门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兴学科,区域国别学培养的应当是国家急缺的高层次卓越人才。这类人才从理论上讲,至少需要懂英语和研究对象国或地区的地方性语言,理想状态甚至包括方言;至少要在研究对象国或地区有两年以上的学习、生活或工作经历;至少要掌握一门传统学科的知识体系并拥有跨学科研究的问题意识及理论。
就目前而言,学生仅依赖本科专业学习很难达到市场认可的优秀标准。放眼全球,主要大国的区域学发展基本上将该学科放到硕博研究生层面推进。近年来,美国的实践并非纯粹开设本科专业,而是传统学科加区域学项目的组合形式。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外国语大学实践表明,传统外语学科在本科阶段可以和区域国别研究做深度融合,即通过专业知识强化专业外语,不再是单纯的文学语言。
如何建立科学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的渠道,使学生真正具备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综合能力与素养,还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
具体到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上,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重点抓好几项工作。
首先是师资必须有兼具知识高度、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一专双能的,有实务经验,有国际视野,有跨学科背景。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再培训和改造;另一方面吸引外籍研究人员加入导师组也十分迫切。
其次是课程建设,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需要尽快建立包括语言板块、区域/国别板块、专业/领域板块、智库/田野实践板块的核心课程。同时,精品教材的配套建设,同样刻不容缓。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与资源的投入程度,将决定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未来高度。大批有关研究对象国和地区的外文图书资料、包含连续信息的海量数据库、博物馆、中外文网站、公众号以及期刊杂志、文库、学会等都是支撑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必备条件。加速推进这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可持续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是田野网络建设。没有足够的海外田野调查网络,不可能培养出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区域国别人才。区域国别研究者理应从中国出发,把学问做在世界大地上。研究者基于田野工作的问题意识和调查所得,辅以可靠的人脉网络和多语种的文献来源,建立更系统、更微观、更扎实的在地知识体系,是必由之路。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