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贵州省石阡县民族中学,历史老师赵启佳正为学生们上课,讲授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课程。黑板一侧写着:“勇登高丘,敢望远海”。这是他对学生的鼓励,也是自己的人生写照。
石阡县,群山环绕。今年32岁的赵启佳在这里长大,先后考上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拿到历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时,这个从小立志走出大山的年轻人,终于走到了大海边。但他却做出一个令老师、同学吃惊的决定:回到山里,当一名山区教师。
赵启佳。
天不亮便打着火把上学,他立志走出大山
“不知道你见过贵州的山没有,绵延不绝,山外有山。”赵启佳记得读小学时,每天早上6点起床,打着火把,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40分钟,才能走到学校——龙硐小学。那是村里唯一的小学,当时条件很简陋。吃饭,孩子们得自己从家里背大米去学校,食堂统一蒸熟。教室窗户漏风,冬天,孩子们一边哆嗦着,一边读书。那时,赵启佳只有一个目标:“走出大山”。
赵启佳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先是在家务农,后外出打工,尽全力为他撑起未来。“他们凑钱、借钱送我到县城最好的中学读书。”赵启佳成绩很好,中考被铜仁市第一中学录取,这是当地最好的高中。高考时,他又如愿考上一本,考入了离家乡1000多公里的湖北大学。
赵启佳说,开学时,父母专程陪他到武汉报到。没买到坐票,扛着棉絮硬是在绿皮火车上站了12个小时,到达武汉。虽然辛苦,但他们的内心充满喜悦,当火车驶过长江大桥,一家人趴在窗户上看:“这就是长江啊。”
在大学期间,赵启佳的成绩依然不错,毕业后考上暨南大学研究生,还获得前往台湾中正大学访学的机会,师从台湾著名宋史专家杨宇勋教授。年轻的他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去过北京、西安、厦门等多个城市,看过大海,登过高山,他终于实现了儿时的理想,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走到了海边,他却又回到大山
一转眼,赵启佳研究生毕业了。当大家都认为他会留在沿海地区工作,他却做出了一个令家人、老师和同学们都惊讶的决定:回到大山。“这仿佛是命运在指引。在考虑未来择业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浮现小时候的记忆,想起以前的老师。”赵启佳说。
读小学时,班里的孩子都要用铝制饭盒,从家里带米、带菜让学校食堂蒸熟。班主任熊老师发现他和几位同学的碗里只有饭没有菜,把他带到自己宿舍,为他炒了一盘热腾腾的豆腐。熊老师还在课堂上放过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向往,是熊老师埋下的。”
初中时有一段时间,赵启佳很调皮,上课不在状态,成绩下滑很快。是陶老师的一句话将他“点醒”:“你自己不努力往外面走,还指望谁改变你的人生?”中考时,赵启佳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铜仁市第一中学,之后“一路开挂”。他之后很多年都还记得陶老师。他说,“如果没有老师那句话,我现在不知道还在哪里。我的老师们很多现在都已退休,而家乡还有很多和当年的我一样的孩子,我也想当他们的领路人。”
2019年9月,他通过人才引进回到家乡,成为石阡县民族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临行前,导师赵灿鹏教授给予他的临别赠言是:“不务声华而读书自守”。暨南大学还专门表彰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颁发了荣誉奖状。 “从这个奖你就能看出来,这是多不容易的一个决定。”他笑着告诉记者。如今,这枚奖状至今被他珍藏在书柜里。
看过大江、大海,如今又回到家乡,有朋友调侃他来错了地方,费尽千辛万苦出去,却一念之间又回到原点。赵启佳却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倒退,更不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山里的生活早就不苦了,和学生们在一起,我很充实,很幸福。”
赵启佳和同学们在一起。
他希望帮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回到学校,学习环境早已比他当年好了很多倍。但是对比大城市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学习资源仍极其有限。赵启佳常想,学生们对史料的了解固然重要,但现在AI如此发达,什么知识他们都能查到,老师要传授的,更多的是历史背后的国家意志、文化自信和精神传承,要让孩子们对祖国有信仰、有担当。“我希望让历史成为一面镜子,让学生们拥有大的格局和视野。也希望让历史成为窗口,引导他们博古通今。”
学生张天成告诉记者,赵老师的课堂很活,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感受到家国情怀。讲到辛亥革命,赵老师会自己编一部画册,让同学们直观感受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今年9月3日阅兵前夕,他带着全班重温抗战历史,深入思考这次阅兵式的意义。“老师告诉我们,岁月静好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为我们保驾护航。当我们一起观看九三阅兵直播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和赵老师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张天成说。
从教6年,赵启佳也获得诸多荣誉。铜仁市历史学科优质课一等奖及省、市级基础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2023年9月,他还被授予黔东首席名师、铜仁市市级名师荣誉称号。
石阡县民族中学是寄宿制学校,赵启佳也像自己曾经的老师一样,关心班里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他记得,有一次无意看到学生小周的鞋,让自己很揪心。那是一双烂得掉底的鞋,孩子的脚就挤在这双“小鞋”里。询问得知,她是家中老大,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因家庭困难,两年没穿过新鞋。小周疲于照顾家庭,课堂上总忍不住打瞌睡,成绩从全镇的前三名掉到班级倒数。
“老师,我觉得自己没用。”小周的话让赵启佳很难受。他多次到小周的家里家访,叮嘱其父亲多关心孩子。他也常找小周谈心,帮她制定学习计划,小周的状态慢慢好了起来。
高考前一个月,正在外地出差的他接到小周的电话,得知她已在父母安排下出门打工了。“这个消息让我五雷轰顶,连着几天用电话对她‘狂轰滥炸’。我跟她说,你已经努力两年了,差的只是最后一步,一定要回来!”最终,小周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回来高考,考上了一所专科院校学技术。“老师,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能行。我要继续好好读书,为自己拼一把。”
赵启佳说,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老师要做的,是让他们对未来有憧憬,对人生有向往,帮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他凝练出自己班级的班训“忠孝奋敬,笃志笃行”。
就在最近,赵启佳收到一条微信消息,是2021级学生、正在贵州师范学院读历史专业的涂廷茜告诉他,自己正在努力备考教师岗位中。“赵老师,我决定和您一样,成为一名历史老师!”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