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文学的活水之源和生存母体。没有个性的农民集体一定不能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自然也就无以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鲁迅说,必须“将农民的生与死,移到纸上”,农民的生死就是土地的生死,就是农业文明的兴衰,就是乡土文学的枯荣。故此,接力鲁迅衣钵的汪曾祺说,他毕生都在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那些农人,去发掘普通耕作人身上的美和诗意。他以敬畏的、朴素的,不带任何理论色彩的人道去关注,尊重,并欣赏在他看来代表天道的农民。乡土文学是一卷流动的农民合照剪影。
此与赵树理的理论一脉相承,赵树理说,“我所生活过来的劳动人民大海,时时刻刻起着变化,变化得使我的生活本领不适用起来。我所熟悉的海,是痛苦不堪的苦海,而后来的海渐渐甜起来”。农民是中国文化奋斗精神的根性,这种精神就是生成文学的根性,这也是全部乡土文学之根。发轫于鲁迅时代的中国乡土文学寻根的动机乃源于此。一个缺失改变命运意识的群体其本身也无文学的冲动性。
乡土文学的地方主义与世界乡土文学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体系如出一辙,即农村的颜色。农村的自然颜色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是乡土亲情民族集体的物理家园的镜像,也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源。在农村集合下的乡土,不仅是农民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孵化的暖巢,而文学乡土更是民族集体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踏于农村的乡土之上,如同立于民族文化的命根。
绵延千年的农业文明不仅是散发着“泥滋味,土气息”种植精神的进化,更是根植于土壤的所有生命影像的寓意。徐霞客《游记》里“人之瑰丽常在于奇远”的自然与人文的哲学注释,郦道元在《水经注》描写的“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相生相成的鬼斧神工之妙,陆羽《茶经》中“令人有力、悦志”的有着仙风道骨之绝的茶名,贾思醒在《齐民要术》提及的“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鞭之可也”;甚至“她落(篱笆)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答之可也”等一系列亦政亦农亦工亦文亦哲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写尽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民族科学智慧。
中国从古至今都处于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无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如何融入并影响这个体系,始终无法避免被农业文明的惯性驱动。这也是中国写作知识分子自始至终沉浸在作为农耕文化枢纽的乡土文化内容体系的原因。中国农村的生长精神,农民的奋斗精神,农业的种植精神,就是中国文学的源动力。三大精神与乡土文学作品输出的感召力相互支持,为中国农业文明未曾中断的延伸发挥着巨大的光合作用。这也是中国作家群体得以赓续与农民同辉同频的理由。
因此理由,中国的优秀作家从未忘记自己“地之子”的身份认同,随便一抹,尽是将泥土涂在脸上做标签的中国作家。莫言,陈忠实,贾平凹,张炜、韩少功等批判继承了“坚实的土之力”的乡土反思,以全新的农村制式框架和混合着都市气体的当代农民的人文冲突矛盾为主体叙事,将带有血腥味却又依旧残留着农民土腥味的乡土场景进行解剖,他们以暴露创口的方式为乡土之情疗伤,用伤痕、改革、反思的文学手段为特殊时代的文明进行悲剧性的探路。他们刻画的人物就是他们的思想寄生,坚信“人文发展与文化自由虽然并不承认所有的习惯或习俗,但都代表着一种权利。”他们执着认定他们所有的语境与话术都是价值取向表达的使用工具,随时可以置于当代历史的现场进行清晰的考辨。他们在作品中尽管有着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但却是以彻底批判的反向审美达成乡土文学的写作目的。这是全新的乡土写作美质,将农民性的民族心灵与心灵抛向谷场进行虔诚的晾晒。他们集体称之为这是非余光中式的乡愁。
一如鲁迅先生曾言,乡愁是批判者的思想陆地。也正是这种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才成就了曾几何时繁荣昌盛的中国乡土血性写作。
随着新时代乡村序幕的展开,周立波式的乡土文学催生了山乡巨变的新乡土对表。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并非应运这种巨变的时代性而生,相反,是时代性需要,从历史中乡土作家群体里精选出又一位如茅盾、郑振锋、冰心式的写作旗手。周立波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主体不是黄土黑瓦向钢筋水泥的转场,也不是黄狗布衣向宠物名牌的位移,更不是贫农向富豪的包装,而是以农业文明的精神土质向城乡文明的精神气质升级,是红色农业文明兼及绿色农业文明向新时代新生态递进的复合式三农文明。坚信在这种巨变灯光的聚焦下,中国会涌现一大批担负这种新使命的写作者。但真正的乡土写作不仅于向物理性的乡村投射灯光,更要承担向涅槃性的农村叫醒的功能。乡土,乡情,乡愁,乡恋,一定是永恒不变,不可或缺的乡土写作闭环。
(摘编自向阳《乡土文学与农业文明的接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个性的农民集体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于是乡土文学成了一卷流动的农民合照剪影。
B.农村乡土给农民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文学乡土则是民族集体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C.乡土文学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表现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和民族科学智慧等。
D.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的主体是农业文明的递进升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力”“一脉相承”体现鲁迅、汪曾祺和赵树理有关乡土文学创作的主张紧密关联。
B.“如出一辙”表明东西方乡土文学的地方主义与“地方色彩”“风俗画面”体系一致。
C.“血腥味”和“土腥味”形成对比,突出部分作家作品中尖锐的城乡人文冲突和矛盾。
D.“非余光中式的乡愁”强调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的内涵与那种思念故乡的愁情不同。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文章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
A.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样态,许多作家坚持对乡村的书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5.学校文学社开展“乡土作家与时代使命”主题讨论活动,假如你是文学社成员,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忆邵子南同志
孙犁
邵子南同志死去有好几年了。在这几年里,我时常想起他,有时还想写点什么纪念他,这或者是因为我长期为病所困苦的缘故。
实际上,我和邵子南同志之间,既谈不上什么深久的交谊,也谈不上什么多方面的了解。去年冯牧同志来,回忆那年鲁艺文学系,①他的描述是:“邵子南整天呱啦呱啦,你是整天一句话也不说……”
我和邵子南同志的性格、爱好,当然不能说是完全相反,但确实有很大的距离,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他有些地方,实在为我所不喜欢。
我们差不多是同时到达延安的。最初,我们住在鲁艺东山紧紧相邻的两间小窑洞里。每逢夜晚,我站在窑洞门外眺望远处的景色,有时一转身,望见他那小小的窗户,被油灯照得通明。我知道他是一个人在写文章,如果有客人,他那四川口音,就会声闻户外的。
后来,系里的领导人要合并宿舍,建议我们俩合住到山下面一间窑洞里,那窑洞很大,用作几十人的会场都是可以的,但是我提出了不愿意搬的意见。
这当然是因为我不愿意和邵子南同志去同住,我害怕受不了他那整天的聒噪。领导人没有勉强我,我仍然一个人住在小窑洞里。我记不清邵子南同志搬下去了没有,但我知道,他是没有这种择人而处的毛病的。并且,他也绝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而有丝毫的芥蒂,他也是深知道我的脾气的。所以,他有些地方,虽然不为我所喜欢,但是我很尊敬他,就是说,他有些地方,很为我所佩服。
我们最初认识是在晋察冀边区。边区虽大,但同志们真是一见如故,来往也是很频繁的。
我有时也到邵子南他们那里去,他们在团里是一个文学组。四五个人住在一间房子里,屋里只有一张桌子,放着钢板蜡纸,墙上整齐地挂着各人的书包。炕上除去打得整整齐齐准备随时行动的被包,还放着油印机,堆着刚刚印好还待折叠装订的诗刊。每逢我去了,同志们总是很热情地说:“孙犁来了,打饭去!”还要弄一些好吃的菜。他们都是这样热情,非常真挚,这不只对我,对谁也是这样。他们那个文学组,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主要是,我看见他们生活和工作得非常紧张,有秩序,活泼团结。他们对团的领导人很尊重,相互之间很亲切,简直使我看不出一点“诗人”、“小说家”的自由散漫的迹象,并且,使我感到,在他们那里,有些部队上的组织纪律性,我很喜欢这种味道。
那时,他们的文学组编印《诗建设》,每期都有邵子南同志的诗,那用红绿色油光纸印刷的诗传单上,也每期有他写的很多街头诗。我可以说,邵子南同志在当时所写的诗,是富于感觉,很有才华的。虽然,他写的那个大型歌剧,我并不很喜欢。但它好像也为后来的一些歌剧留下了不小的影响,例如过高的调门和过多的哭腔。我所以不喜欢它,是觉得这种形式,这些咏叹调,恐怕难为群众所接受,也许我把群众接受的可能性估低和估窄了。
在延安我们相处的那一段日子里,他很好说这样两句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有时谈着谈着,甚至有时是什么也没谈,就忽然出现这么两句。邵子南同志是很少坐下来谈话的,即使是闲谈,他也总是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着。这两句话他说得总是那么斩钉截铁,说时的神气也总是那么趾高气扬。说完以后,两片薄薄的缺乏血色的嘴唇紧紧一闭,简直是自信到极点了。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好说这样两句话,有时甚至猜不出他又想到什么或指的是什么。作为警辟的文学语言,我也很喜欢这两句话。在一个问题上,独抒己见是好的,在一种事业上,勇于尝试也是好的。但如果要处处标新立异,事事与众不同,那也会成为一种虚无吧。邵子南同志特别喜爱这两句话,大概是因为它十分符合他那一种倔强的性格。
他的身体很不好,就是在我们都很年轻的那些年月,也可以看出他的脸色憔悴,先天的营养不良和长时期神经的过度耗损,但他的精神很焕发。在那年夏天,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挺直的身子,黑黑的头发,明朗的面孔,紧紧闭起的嘴唇。灰军装,绿绑腿,赤脚草鞋,走起路来,矫健而敏捷。②这种印象,直到今天,在我眼前,还是栩栩如生。他已经不存在了。
关于邵子南同志,我不了解他的全部历史,我总觉得,他的死是党的文艺队伍的一个损失,③他的才华灯盏里的油脂并没枯竭,他死得早了一些。因为我们年岁相当,走过的路大体一致,都是少年贫困流浪,苦恼迷惑,后来喜爱文艺,并由此参加了革命的队伍,共同度过了不算短的那一段艰苦的岁月。在晋察冀的山前山后,村边道沿,不只留有他的足迹,也留有他那些热情的诗篇。村女牧童也许还在传唱着他写的歌词。在这里,我不能准确估量邵子南同志写出的相当丰富的作品对于现实的意义,但我想,就是再过些年,也不见得就人琴两无音响。而他那从事文艺工作和参加革命工作的初心,我自认也是理解一些的。他在从事创作时,那种勤勉认真的劲头,我始终更是认为可贵,值得我学习的。
④今年春寒,写到这里,夜静更深,窗外的风雪,正在交织吼叫,记得那年,我们到了延安,有一天,邵子南同志在山沟里拾回一个庞大的牛头,在我们的窑洞门口,架起大块劈柴,安上一口大锅,把牛头原封不动地煮在里面,他说要煮上三天,就可以吃了。
我不记得我和他分享过这顿异想天开的盛餐没有。在那黄昏时分,在那寒风凛冽的山头,在那熊熊的火焰旁边,他那兴高采烈的神情,他那高谈阔论,他那爽朗的笑声,我好像又看到听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在邵子南去世几年后写就的,作者在开篇就交代了创作此文时对邵子南的情感态度,并对自己的创作动机进行了推测。
B.文学组的居住环境虽然艰苦,但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的同志们并不自由散漫,他们表现出了井然有序、活泼团结的风貌。
C.作者在文中指明了邵子南常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原因,并表示这是与邵子南本人的性格特征有关的。
D.作者与邵子南同志在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人参与革命事业的缘由都是来源于对文艺的喜爱。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拟声词,以冯牧的视角正面写出邵子南话多、作者话少的特点,二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极具画面感。
B.句子②以三个逗号将句子成分分隔开来,以语气上的停顿,突出作者对邵子南的印象持续时间之久、程度之深。
C.句子③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邵子南才华横溢,但未完全施展出来,作者对其早逝的惋惜跃然纸上。
D.句子④引出后文多年前邵子南制作那顿盛餐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邵子南的怀念,起到了连接此刻与往昔的作用。
8.请试从其生活、工作两个方面,概括邵子南同志的人物形象。
9.孙犁在《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中说“就散文的规律而言,真诚与朴实,正如水土之于花木,是个根本,不能改变”,本文的“真诚与朴实”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注]。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三)
材料三:
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所以泣也。”其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曷为泣也?”婴曰:“吾闻之异乎子之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马得罪于宋君,出于鲁,其马佚而
吾园,而食吾园之葵。是岁,吾闻园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践起兵而攻吴,诸侯畏其威,鲁往献女,吾姊与焉,兄往视之,道畏而死。越兵威者,吴也;兄死者,我也。今卫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乎?”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二)
材料四:
战国之时,说客辨士尤好借物以喻其意,非以为实有此事也,乃汉晋著述者往往误以为实事而采之入书。《春秋传》子大叔云“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此不过设言耳。其后衍之,遂谓漆室之女不绩其麻而忧鲁国;其后又衍之,遂谓鲁监门之女婴忧卫世子之不肖。而有“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言,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由是韩婴竟采之以入《诗外传》,刘向采之以入《列女传》。传之益久,信者愈多,遂至虚言竟成实事。乃世之士但见汉人之书有之,遂信之而不疑,抑亦过矣。
(节选自崔述《考信录》)
[注] 春秋末期,宗周王室动荡,晋强郑弱。子大叔为郑国正卿,范献子为晋国大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鲁国A有患者B君臣父子C皆被其辱D祸E及众庶F妇人G独安H所避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
B.与,音yù,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C.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
D.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献子向子大叔咨询如何对待王室之事,子大叔认为王室动荡,将殃及郑国,郑国很恐惧,但他现在无能为力,希望范献子早作打算。
B.漆室之女倚柱而啸,邻妇问她为何啸声如此悲惨,漆室女告知原因:晋客的马践踏菜园,我一年吃不上葵菜;兄长溺水而亡,我终身没有了兄长。
C.监门之女说:桓司马得罪宋君,出逃到鲁国,导致菜园收成损失一半;越国进攻吴国,而我失去了兄长。同理,如今卫世子不肖,也可能危及我。
D.根据材料四,《春秋传》中的“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是假设之辞,而漆室女、监门女之事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故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
(2)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
14.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鶱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
B.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
C.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
D.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16.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兴之所至,“添酒回灯重开宴”。苏轼《赤壁赋》中也有两句写到主客释然、重新饮酒的情形“,”。
(2)王安石用“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描绘优美的图画。黄庭坚《登快阁》中“,”两句,同样展现了江山的美景,表现出宏阔的境界。
(3)古诗文往往通过“谈笑”来展现人物风貌,小谢在年级诗词大会上吟咏了这两句:“,。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从南京中山门徒步前往秦淮河的。一边是高高的明城墙,古韵悠悠;一边是美丽的月牙湖,碧波荡漾。一路浓荫蔽日,风景优美,虽是盛夏,亦感不燥。
①至东水关已近黄昏,百里外秦淮河由此入城。②秦淮河发源句容宝华山和溧水东庐山,蜿蜒而来,穿城而过,汇入长江。③相传为秦始皇南巡时凿通方山,用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并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④踏着节节台阶登上东水关,脚步声声仿佛历史的回响。斑驳的墙体、剥落的石块,无不印刻着岁月的沧桑。俯视秦淮河,只见她身姿窈窕,温婉地(A)。
漫步河沿,天色渐暗。灯光次第点亮,或用灯带___________建筑轮廓,或用一束束光射向树木。驳岸、小桥、廊棚、马头墙被光影扮得曲折有致,空灵迷蒙,秦淮河宛如淡妆浓抹的美人。枝叶袅袅婷婷,凌霄花越过院墙,夹竹桃临水而开。沿途(B),有慷慨评书的柳敬亭,有[甲]“文木老人”吴敬梓的故居,河边那位水袖轻舞的白衣女子塑像___________是李香君?似在吟唱那首动人的情曲《桃花扇》。桃叶桥精致典雅,富含诗意。[乙]“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不,王献之在桃叶渡迎接爱妾时写下此诗,叫人艳美不已。
踏着青石板,穿过一道道石门,抚摸一根根廊柱。正当我饶有兴趣地看着一串串灯笼在水中迷迷蒙蒙、扭来扭去时,不知从哪扇窗飘来一曲江南丝竹,悠长而隽永。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号前后的语句可以互换位置,不影响语意。
B.“次第”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次第”意义和用法相同。
C.加粗的两个成语“曲折有致”和“袅袅婷婷”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D.文中[乙]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与[甲]处引号的用法不相同。
19.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0.文中第2段标序号的四个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不知从哪扇窗飘来一曲悠长而隽永的江南丝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敦煌研究院墙上写着:“持灯者终成灯,借光者长畏暗。”
这句话中的“持”与“借”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C 3.A 4.农民的奋斗精神是生成文学的根性,也是乡土文学之根;农村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乡土文学的生成源:中国历来用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农业文明具有惯性;优秀作家具有强烈身份意识,层出不穷的作品具有强大感召力。 5.永远把农村、农业、农民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归宿;热爱农民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常怀反思精神;把握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路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乡土文学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表现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和民族科学智慧等”错,原文列举了一系列亦政亦农亦工亦文亦哲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说它们写尽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民族科学智慧。但不等于所有“乡土文学”都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血腥味’和‘土腥味’形成对比,突出部分作家作品中尖锐的城乡人文冲突和矛盾”错,原文是说“以全新的农村制式框架和混合着都市气体的当代农民的人文冲突矛盾为主体叙事,将带有血腥味却又依旧残留着农民土腥味的乡土场景进行解剖”,可见,“血腥味”和“土腥味”之间不是对比,人文冲突矛盾是叙述的主体,不是表达的目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三段观点是:乡土文学有农村的自然色彩。
A.出自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写乡村远处的村落特点。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
B.出自曹操《短歌行》,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
C.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仙府的石门打开时的幻境。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
D.出自苏轼《赤壁赋》,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农民是中国文化奋斗精神的根性,这种精神就是生成文学的根性,这也是全部乡土文学之根”可知,农民的奋斗精神是生成文学的根性,也是乡土文学之根;
结合“农村的自然颜色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是乡土亲情民族集体的物理家园的镜像,也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源”可知,农村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乡土文学的生成源:
结合“中国从古至今都处于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无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如何融入并影响这个体系,始终无法避免被农业文明的惯性驱动”可知,中国历来用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农业文明具有惯性;
结合“中国的优秀作家从未忘记自己‘地之子’的身份认同,随便一抹,尽是将泥土涂在脸上做标签的中国作家”可知,优秀作家具有强烈身份意识,层出不穷的作品具有强大感召力。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文学的活水之源和生存母体。没有个性的农民集体一定不能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自然也就无以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可知,永远把农村、农业、农民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归宿;
由“他们在作品中尽管有着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但却是以彻底批判的反向审美达成乡土文学的写作目的”可知,热爱农民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常怀反思精神;
由“是时代性需要,从历史中乡土作家群体里精选出又一位如茅盾、郑振锋、冰心式的写作旗手”“坚信在这种巨变灯光的聚焦下,中国会涌现一大批担负这种新使命的写作者”可知,把握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路径。
6.C 7.A 8.生活方面:热情开朗,善于交往;乐观坚韧,不畏困难;富有生活情趣。
工作方面:才华横溢,创作勤奋;独抒己见,勇于尝试;勤勉认真,尽职尽责。9.真诚:
①叙述内容上,作者回忆与邵子南的交往经历,没有刻意美化或贬低邵子南同志,而是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叙述。
②情感表达上,作者直言不讳地客观评价邵子南其人,表达了对邵子南才华的敬佩和对其性格的不喜欢等复杂情感,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
朴实:
③写作手法上,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细节描写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邵子南同志朴实的怀念之情。
【导语】这篇文章以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追溯了邵子南的生活片段和性格特质。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未加修饰地展现了邵子南的生动形象和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文章将对故友的怀念与批评巧妙结合,揭示了一个有缺陷但充满活力和才华的个体。在字里行间,作者兼具敬佩与惋惜的情感自然流露,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朴实而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历史记忆。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在文中指明了……的原因”错误。由第十一段“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好说这样两句话,有时甚至猜不出他又想到什么或指的是什么”“邵子南同志特别喜爱这两句话,大概是因为它十分符合他那一种倔强的性格”可知,作者并不明确邵子南爱说这两句话的原因,仅做出了与其性格成因有关的推测。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A.“正面”错误。此处通过叙述冯牧这一旁观者的看法与评价,从侧面表现了邵子南的滔滔不绝与“我”的寡言少语,并非从正面直接呈现邵子南和作者的人物特点。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生活方面:
①热情开朗,善于交往:邵子南在文中表现出热情的性格,他在文学组中与孙犁的交往,以及对于来访者的热情体现出他乐于与人交往的特性。文中提到他“在团里是一个文学组”的场景,展示了他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
②乐观坚韧,不畏困难:尽管身体不好,但邵子南精神焕发,反映了他坚韧的生活态度。同时,他能够大笑并高谈阔论,也展示了他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与坚强。
③富有生活情趣:文中描写他在寒冬中煮牛头的片段,表现了他的生活情趣与对生活细节的乐观态度,甚至能够从艰苦的环境中发掘乐趣。
工作方面:
①才华横溢,创作勤奋:文中提到他的诗“富于感觉,很有才华”,反映出他的创作才华。同时,他在文学组活泼而有序的工作状态中,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体现创作勤奋。
②独抒己见,勇于尝试:邵子南常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体现出他坚持独立思考,乐于尝试,并表现出勇于在文学创作中保持自我见解的特立独行。
③勤勉认真,尽职尽责:邵子南在文学工作中的“认真的劲头”,通过他对文艺事业的热爱和投入,表现出他在工作上勤勉且尽职尽责,与团队间互相尊重的态度也表明了他在工作中的守纪与投入。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的意蕴的能力。
真诚:
①在叙述内容上,作者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与邵子南交往的经历,秉承了真诚无掩饰的态度。文中多次提到对邵子南性格的印象,如“整天呱啦呱啦”“缺乏血色的嘴唇紧紧一闭”等细节说明了邵子南爱交谈、坚定自信的一面。这些描述既不是刻意的赞美,也非贬低,而是根据客观事实,由作者的回忆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他活生生的样貌。这样的叙述完全基于孙犁心中最真实的印象和曾经的体验,充分体现了作者叙述的真诚。
②在情感表达上,作者对于邵子南的情感是复杂的,并不单一。孙犁一方面直言不讳地承认“他有些地方,实在为我所不喜欢”,如对邵子南的某些喧闹和高调言辞表现出不耐,但同时又对其才华与工作热情表示了许多赞赏与敬佩,诸如“他有些地方,很为我所佩服”和“他的精神很焕发”等表述都展现了作者对邵子南既有尊敬也有不适的真实情感。这种不加掩饰、坦诚直言是他真情实感的流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真实的矛盾与怀念。
朴实:
③本文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朴实无华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孙犁对邵子南同志的怀念之情。文章没有使用复杂的语言和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再现了与邵子南相处的点滴。比如,作者回忆邵子南在延安时的生活场景,描述了他制作“异想天开的盛餐”时的喜悦与兴奋,这些生活细节不仅展现了邵子南的乐观与幽默,也反映了作者与邵子南的真实交往。文章中多次提到日常交往中的小事,如“听不到他那四川口音的声音就会感到不习惯”等,摒弃夸张之辞,以朴实的笔触展示对邵子南的真实印象。这种生活化的细节使文章充满了真实感,读者在阅读时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对邵子南同志真挚而朴实的怀念之情。
10.BDF 11.D 12.B 13.(1)如今鲁国君主年老糊涂,太子年少无知,愚昧欺诈的事情天天发生。
(2)鲁国监门人的女儿婴随人一起绩麻,半夜哭泣起来,她同伴问她:“为什么哭泣?” 14.观点:对“借物喻意”的故事,刘向、韩婴不应该直接采信,后人不应该信而不疑。
认识:①对古书中的记载不宜盲目相信,而需加以辨析;②对于“借物喻意”的故事,重在理解故事所阐述的道理,不必强求其真实性。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以“忧国”为主题展现文学衍变。《左传》“嫠不恤纬”设喻,《列女传》《韩诗外传》将其演绎为具体故事,崔述《考信录》指出虚言演变为“实事”的现象。四则材料构成递进关系,前三则展文学想象铺展,后一则揭示创作规律,体现文学虚构性与学者考据意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鲁国一旦发生祸患,君臣父子都会遭受耻辱,灾祸波及所有百姓,妇人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鲁国”是主语,“有”是谓语,“患”是宾语,“者”为语气词,提示假定事实,相当于“如果……的话”,句子完整,可在B处断开;
“君臣父子”是主语,“皆被其辱”是被动句式,“祸”为下句主语,可在D处断开;
“妇人”为主语,可在其前断开,即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郑伯去往晋国。/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
B.正确。yù,参与/yǔ,等待。句意:妇人参与什么呢?/担心时光不会等待我。
C.正确。句意:你为什么哭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
D.错误。好像/如果。句意:好像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一样。/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漆室女告知原因……我终身没有了兄长”错误。材料二中“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是对邻妇“何啸之悲也?”之问的回答,因为鲁国国君年老,而太子年幼,所以漆室女担心鲁国将来会遭遇动乱,祸及普通百姓,包括自己,故“倚柱而啸”,且啸声悲惨。至于“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语,是漆室女针对邻妇“(鲁君老,太子幼)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而作的批评之语,与“啸之悲也”并未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悖”,糊涂;“愚伪”,愚昧欺诈的事情;“日”,名词作状语,天天。
(2)“相从”,在一起;“绩”,绩麻;“偶”,伙伴,同伴;“何谓而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谓何而泣”,为何哭泣。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观点:从对刘向、韩婴的角度看,崔述指出《春秋传》中的“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只是假设之辞,但后来刘向、韩婴却将其衍生为漆室女、监门女之事,并采入《列女传》《韩诗外传》,导致虚言变实事,这说明刘向、韩婴未加辨析就直接采信了这类故事,是不妥的。从对后人的角度看,崔述提到“传之益久,信者愈多,遂至虚言竟成实事。乃世之士但见汉人之书有之,遂信之而不疑”,表明后人因书中有记载就轻信,没有保持应有的质疑精神,所以崔述认为后人也不应盲目信从。
认识:
①崔述通过分析“借物喻意”故事的演变,如从《春秋传》的假设之辞到刘向、韩婴的采信编入书,再到后人以讹传讹,说明古书中存在虚构成分,警示我们不能看到古书记载就全盘接受,需仔细甄别。
②像“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这类故事,虽是为表达忧虑等意图而假设,但它传达出对国家、大局等的关切之情等道理,我们应关注其内涵,而非纠结故事是否真实发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郑伯到晋国去,子大叔辅佐,见到范献子。范献子说:“王室怎么样?”回答说:“我自己的国家都不能顾及,怎么还能顾及王室呢?而且人们有句话说:‘寡妇不操心纺织,却担心宗周的削弱,因为害怕灾祸会降临到她自己身上。’现在王室确实动乱不安,我们这些小国非常害怕。(但如何解决王室之乱)这该是大国要操心的事,我辈又哪里知道呢?您作为大国之卿,还是早作打算吧!
材料二:
鲁漆室女,是鲁国漆室氏之邑的女儿。当时正是鲁国穆公执政时代,穆公年纪老了,太子又还小。鲁漆室女为此靠着柱子长啸,在旁的人听到这悲愤的啸声,没有一个不为之感伤的。她邻居家有个妇女平常跟她玩在一起,对她说:“你的啸声听起来为什么这样悲惨!”漆室女说:“我担忧着鲁君老、太子幼的事啊!”邻居妇人笑着说:“这是鲁国大夫该操心的国家大事,和我们妇女有什么关系呢?”漆室女说:“不是这样。这不是你能知道的。以前晋国有客人住在我家,把马拴在菜园里,不料马脱逃奔跑,将菜园里的葵菜全都践踏死了,使我家一年到头吃不到葵菜。又有一次,邻居家的女儿私奔,跟着别人逃走了,她家里的人请我哥哥前往追赶,途中正碰上因久雨涨水,落入水流中淹死,使我终身失去了哥哥。现在鲁君年老惑乱,太子年幼无知,在无知和惑乱之间,奸恶欺诈的事就会不停发生。鲁国一旦有了什么灾祸,君臣也好,父子也好,都会遭到耻辱,还会祸及百姓,我们妇女能独自平安地逃过吗?我正担忧此事。”
材料三:
鲁国守城门官的女儿名叫婴,和其他女子一块儿缉麻线,到了半夜,她哭了起来。她的同伴问道:“你为什么流泪呢?”婴说:“我听说卫国的世子不好,所以哭泣。”她的同伴说:“卫国的世子不好,这是诸侯担忧的事,你为什么哭泣呢?”婴说:“我听说的同你问的不同。从前,宋国的司马桓魋得罪了宋国国君,逃亡到鲁国来,他的马逃奔了,在我的菜园里打滚,吃掉了我的菜园里的葵菜。那一年,我听说种菜的人损失了一半的利益。越王勾践出兵攻打吴国,诸侯畏惧他的威势,鲁国把女子奉献给越王,我的姊姊也在被奉献之列,我的哥哥到越国去探望姊姊,路上遇到危险,死了。越国军队威胁的是吴国,可是死掉哥哥的是我。现在卫国的世子非常不好,喜好战争,我有三个弟弟,能够不替他们担忧吗?”
材料四:
战国时期,说客、辩士尤其喜欢借事物比喻他们自己的意图,并非真有这样的事情,但是汉晋时期的著书者往往误以为是实事而采录到书中。《春秋传》中子大叔说“寡妇不忧虑纬纱不足,却担忧宗周覆灭,因为灾祸将波及自身”,这不过是设喻罢了。后来(这个故事)衍生开来,就说成是漆室的女子不纺自己的麻却忧虑鲁国;再后来又衍生开来,就说成是鲁国守门人的女儿婴忧虑卫国世子的品行不端。并且有了“整年吃不上葵菜”“终身失去兄长”这样的话,好像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一样。于是韩婴竟然采录它写进《韩诗外传》,刘向也采录它写进《列女传》。流传得越久,相信的人越多,最终虚妄的言辞竟然成了真实的事情。但是世上的读书人只看到汉代人的书里有这些记载,就相信它而不怀疑,这也太过分了。
15.D 16.①宋诗认为,官署墙壁上的画鹤盘旋不去是因为留恋君王的恩泽,表达了对朝廷功德的颂扬,也透露出作者热衷利禄之心。②陈诗中的画鹤卓尔不群、超迈凡俗,表现了对孤高耿介人格的赞许。
【导语】宋之问诗以画鹤恋恩波喻忠君之心,紧扣官署场景,风格颂美,显封建官僚的依附心态;陈子昂诗借画鹤自矜孤飞,以鹤喻人,叹怀才不遇,笔调沉郁,含对世俗与理想的深刻思考,境界更见超脱。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错误,首联“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点明这幅壁画虽已古老,但它的文采还可供人们欣赏,“丹青”指古人绘画颜料,后代指彩绘;“有文”即有文采,此处说明壁画色彩犹新,画面清晰完整,并无衬托画鹤色彩鲜艳之意。诗中提到色彩的还有颈联出句“自矜彩色重”,是诗人驰骋想象,而不是画鹤真的色彩鲜艳。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宋之问《咏省壁画鹤》思想境界分析:诗中“仙鹤”被赋予“昂藏真气多”的形象,既描绘其姿态昂扬、气质超凡,又暗喻贤才的品格。然而,关键在于“鶱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仙鹤本应展翅高飞,却“不去”,诗人认为是因留恋“恩波”——帝王恩泽。诗人以画鹤隐喻自身,将对皇权的感恩与忠诚直接融入笔下。表面写鹤“恋恩”,实则表达臣子对君主的依附与效忠,甚至隐含渴望持续获得恩宠的心理。这种以“忠君颂恩”为核心的表达,体现了封建官僚对皇权的高度认同,思想境界局限于传统政治伦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与功利性。
②陈子昂《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思想境界:“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以鹤的孤独起舞、孤飞云端,暗喻自身才华出众却无人赏识的寂寞。“自矜彩色重”刻画了鹤对自身美丽色彩的一种自我欣赏和骄傲,而“宁忆故池群”则表明它宁愿不回忆过去在故池中的同伴;这里的鹤其实是有隐喻意义的,结合诗人自身经历,可看作是诗人以鹤自比,暗示自己有着高尚的品格和出众的才华,不屑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体现了一种孤高的气节。。
17.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谈笑起,两河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盏、酌、澄、樯橹、鸿儒。
18.B 19.
勾勒莫非20.
②句,在“发源”后加上“于”字。
③句,“并”改为“被”。 21.
A向城市深处延伸
B时不时会遇见故事 22.
①“悠长而隽永”本是“江南丝竹”的定语,文中将其后置,起强调作用,凸显了“江南丝竹”的特色。
②带给读者余音不绝的美感,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意义和用法相同”错误。文中“次第”位于“点亮”前作状语,为副词,指“一个挨一个地”。“这次第”中,“次第”为名词,表“光景、状况”之意,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考虑与“轮廓”的搭配关系,此处应表现出灯带描绘建筑轮廓的样子,故可填入“勾勒”。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文中指灯带描绘建筑外形。
第二处,根据后文问号,此处要表现作者看到塑像时的猜测与疑问,应该选择表示揣测的副词,故可填入“莫非”。莫非:表示疑问、反问、强化语气。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成分残缺,“发源句容宝华山和溧水东庐山”缺少介词“于”,改为:秦淮河发源于句容宝华山和溧水东庐山。
③句不合逻辑,“秦淮河”与“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主客体不合逻辑,“秦淮河”在这里是被动的,应将“并”改为“被”,改为: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前文提到秦淮河“蜿蜒而来,穿城而过”,结合“她身姿窈窕,温婉地……”可知,此处突出秦淮河流淌的路径,故可填入:向城市深处延伸。
B处,后文列举了柳敬亭、吴敬梓故居、李香君塑像等,这些都是与秦淮河相关的故事或人物,此处应领起后文,表达在沿途会遇到各种人物或故事,故可填入:时不时会遇见故事。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文将“悠长而隽永”后置,打破常规语序,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江南丝竹”悠长、韵味无穷的特点,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丝竹乐声的独特魅力。若按改写后的句子,定语修饰名词,强调作用减弱。
②原文这样的表述,让读者在读完句子后,仿佛还沉浸在那悠长的乐声之中,余韵悠长,给人以余音不绝的美感,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氛围。而改写后的句子较为直白,缺少这种韵味。
23.例文:
持灯者与借光者,精神世界的分野
敦煌研究院墙上写着“持灯者终成灯,借光者长畏暗”,短短十四字,精准剖开人类精神世界的两种生存状态。“持”与 “借”,这两个简单动作,折射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哲学与价值追求。
“持灯者”是主动的探索者与创造者。哥白尼冲破“地心说”桎梏,提出“日心说”,在蒙昧时代点亮科学探索的明灯;爱因斯坦突破经典物理学局限,创立相对论,为人类认识宇宙打开全新大门。他们不依赖现成答案,以坚韧毅力在未知领域摸索,最终成为照亮时代的璀璨明灯。艺术领域的敦煌画师同样如此,他们身处大漠,用画笔描绘出飞天的飘逸、佛像的庄严,创造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驱散荒芜寂寥,为后世留下宝贵精神财富。这些 “持灯者” 以行动诠释主动创造的力量,不仅照亮自己的人生,更推动人类文明前行。
反观“借光者”,他们习惯依赖他人光芒,缺乏独立思考与探索勇气。学习中,部分学生依赖老师讲解、同学笔记,不愿深入钻研,一旦失去帮助便寸步难行;职场里,有人一味模仿成功经验,不敢创新,当行业环境变化时便陷入困境。“借光者”因未建立自身精神光源,当外在光芒消失时,内心恐惧便被放大。他们如同依附大树的藤蔓,看似获取阳光,实则丧失独立生长能力,难以抵御风雨。
在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持灯者”精神。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复杂变革,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借鉴他人的成果,而应主动创新,勇于突破。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科研团队没有盲目追随国外的技术路线,而是另辟蹊径,在算法、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自主研发,逐渐在该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也有许多人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创新的形式,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都是“持灯者”精神在当代的生动体现。只有成为“持灯者”,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持灯者终成灯,借光者长畏暗”,这不仅是一句箴言,更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洞察。我们应当摒弃“借光”的惰性与怯懦,以“持灯”的勇气与担当,去探索、去创造,让自己成为照亮世界的光芒,在主动作为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敦煌研究院墙上的标语。“持灯者终成灯”:“持灯” 意味着主动掌握光源、创造光明,象征着那些凭借自身努力、智慧和勇气,积极探索未知、勇于突破困境的人。他们不依赖外界现成的成果,而是主动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价值。“持灯者终成灯”的意思是具有敢于突破常规、主动探索的精神的人终能成为照亮他人之人。对于个人而言,要成为“持灯者”,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对社会而言,鼓励和支持“持灯者”精神,能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借光者长畏暗”;“借光”代表着依赖他人的成果和经验,缺乏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这类人习惯在他人光芒的庇护下行动,一旦失去外界支持,就会陷入恐惧和迷茫。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的依赖使他们丧失了主动面对挑战的勇气。在学习、工作中,那些依赖他人笔记、照搬成功案例却不懂得灵活运用的人,就是典型的“借光者”。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尝试探索新方法,逐步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培养自己的能力和自信。材料旨在引导学生要积极主动,不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自己和世界的主人。
写作时开篇通过引用材料或讲述与“持灯”“借光” 相关的小故事,自然引出对“持”与“借”的思考,点明文章主旨。主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分别论述“持灯者”和“借光者”的特点、表现和影响,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文章说服力;再结合当下社会发展,阐述在各个领域发扬“持灯者”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我们应努力成为“持灯者”,并呼吁大家摒弃“借光”思维,主动探索、积极创造,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立意:
1.主动创造,成就非凡人生。
2.摆脱依赖枷锁,拥抱独立之光。
3.传承与创新:从借光到持灯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