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了孩子生命,难道父母还真的可能会恨自己的孩子吗?这真的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心态。有的孩子就发现自己的母亲好像嫉妒自己。
比如女儿长得很漂亮,从小到大人缘很好,似乎也没吃多少苦的时候,有一些妈妈真的会内心阴暗地想要破坏女儿的幸福生活。
比如给孩子未来的婚姻添乱之类的。似乎觉得"我给了你生命,你是属于我的,你就不能过得比我太好",甚至连太开心都有错。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有的时候是经不起仔细看的。因为一旦放到了明面上,每个人内心的阴暗面都难以解释,可这就是人性吧。
等到孩子上大学之后,这种差距和矛盾有可能一下子暴露出来,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比如一个上大三的女儿才终于意识到。
原来自己的妈妈是看不得自己过得太开心、太顺利的。因为大三之后很多学校是这样安排的:就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去安排未来的实习活动;
学校也会大量安排各种实践,而并不是上课讲课,所以课程一般都排在了大一和大二最紧张的时候。
等到大三之后如果真的空闲下来了,那真的是非常闲。结果一个妈妈就看不得女儿这样轻松,他似乎一直想要从女儿那里套话,问问女儿现在到底在干嘛。
觉得女儿课少了是在荒废度日,导致这个女儿只能不断解释说自己过得其实很充实,自己在大学里面并没有胡搞之类的。
可是让一个孩子如此自证,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心寒。于是这个大三的女儿就用这种方式替自己的父母说出了实话:
那就是其实自己的父母就觉得自己过得太舒心了,让他们感觉很不适。而说到底,这不还是一种控制欲在作祟吗?
家长们为什么在孩子没上大学之前,似乎没有暴露过这种心态?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是完全接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
比如让孩子在写完作业之后去参加辅导班或者做练习册,孩子也不敢反抗,也只能用"为你好"或者是高考这种任务去压孩子,这就导致他的生活喘不过气来。
那个时候大多数同学来自这样压抑的家庭,他们怎么可能开心得起来呢?而上大学之后大家有了更自主选择的权利。
比如没有课的时候想睡觉就睡觉,也可以跟自己同龄的伙伴和同学们交流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这样的生活在这种家长们看来就是难以控制的,于是就变成了看不得孩子太开心。我们仔细想一想,这样做的家长完全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教育不就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比父母更好、更加优秀吗?从一个人身上诞生出另一个生命之后,达成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可是一味地压制孩子,尤其是在他们上大学这样至关重要的时候,完全是可以放开手脚去学习、去发展的,却偏偏让他们活得不好。
这种家长的心态确实是太不平衡了。这样做就会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如外面,他们就会越发想要逃离这样的家庭环境。
而那个时候不思进取的家长们,就会成为被抛下也永远都不会进步的人。不要等到这个时候再后悔莫及。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大学生活吧,毕竟孩子确实从小学习压力就太大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