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寇雅楠
随着讲解员将家书缓缓念出,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学校)小学部六年级六班的教室里,原本还在轻声讨论的学生,逐渐安静了下来。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等单位,组织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思政大课。这场思政大课分学段推出不同篇章,引导学生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思政大课小学段“众志成城篇”中,赵一曼将军的故事以“影像+家书诵读”的温暖形式展开。
课后,孩子们围着老师追问:“那宁儿后来看到妈妈的信了吗?”“东北烈士纪念馆里,还有赵一曼阿姨其他的东西吗?”“咱们呼和浩特有没有能看到抗战故事的地方呀?”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里,满是对历史和相关文化的好奇与探寻欲。
呼和浩特第三十中学的同学们正在观看课程。校方提供
走进呼和浩特第三十中学“甲辰轩古籍博物馆”,长条桌案上旁,学生们正屏息凝神地用竹镊子调整纸的位置;有的同学面前摆着盛着稀糊的瓷碟毛笔尖轻轻蘸取,在破损书页边缘细细涂抹。
课堂角落,六年级的桑德格正对着一本线装书“下功夫”,穿针、引线、打结……一本四眼线装书就这样完成了。经过一个学期学习,他已经从“连古籍部件都认不全”的新手,成长为能独立完成线装书制作的“小师傅”,更将“修复文物、传承文化”的志向融入未来规划,“我将来要当历史科学家,造厉害的机器修复文物!”谈及课程,桑德格眼里闪着光,“这门课有很多动手环节,每次完成作品,我都特别自豪。”这生动的一幕,正是该校以古籍修复课程为载体,创新思政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
老师教孩子们如何修复书籍。实习生 王伊蕊摄
“当学生捧着自己修复的古籍,骄傲地说‘这是我修的’时,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谈及教课感想,负责古籍修复课程的王英老师感慨颇深。
在课程中,学生的变化清晰可见。从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到主动钻研修复技巧;从单纯完成课堂任务,到领悟“古书中的道理现在仍能用”;从觉得“古籍离自己很远”,到以“小小文化传承者”自居,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在实践中自然生长。
作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全国思政一体化联盟单位,呼和浩特第三十中学高度重视思政课改革创新,将传统思政课堂延伸至校园内外更广阔空间。校内,学校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走近中华文化”主题长廊,陈列着师生亲手打造的“文物”,古朴的陶器模型展现古代工艺,精美的画卷融合美术艺术技巧与历史文化内涵,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外,学校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之昭君博物院、乌兰夫纪念馆、多松年烈士纪念馆、解放军某部队实践研学活动,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
行走的思政课走廊。实习生 王伊蕊摄
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学校)党委书记高心洁表示, 我们通过打造“感知—探究—践行”思政链,让学生在行走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在探究中升华思想,成为一体化育人的标杆。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以更多元、更生动的教学形式,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书写新时代铸魂育人新篇章。
(实习生王伊蕊参与采写)
下一篇:夸出孩子内驱力的万能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