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又要催才写作业?上次夸你写得好,白夸了?”“刚夸完你收拾玩具,怎么今天又扔一地?”不少家长发现,费心夸奖孩子,却没换来期待的“主动”—— 反而让孩子变得 “给夸才做,不给夸就懒”。其实,不是孩子“贪心”,而是家长的夸奖没 “戳中要害”:空泛的 “你真棒” 像没根的花,看着好看却留不住;而能激发内驱力的夸奖,需要一套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万能公式,帮孩子从 “听别人夸” 变成 “自己想做好”。
一、先避开3 个 “无效夸奖坑”,不然越夸越没动力
很多家长的夸奖,看似在鼓励,实则在悄悄削弱孩子的内驱力,这3 个坑一定要避开:
(1)“空泛夸”:只说 “好”,不说 “哪好”
“你真乖!”“做得不错!” 这类夸奖像 “打太极”,孩子听完根本不知道 “自己哪件事做得好”。比如孩子收拾完玩具,家长只说 “你真棒”,孩子可能会想 “是我收拾得快?还是摆得整齐?下次要不要故意快点,哪怕摆乱点?”—— 模糊的夸奖带不来明确的努力方向,反而让孩子摸不着头脑。
(2)“夸天赋”:只说 “你聪明”,不说 “你努力”
“这道题都能做对,你真聪明!”“画画这么好,天生有天赋!” 这种夸法会让孩子觉得 “我做得好是因为天生的,不是靠努力”。一旦遇到难的事,他会怕 “做不好就证明我不聪明了”,干脆放弃。有个男孩总被夸 “聪明”,后来遇到稍微难的数学题就躲,说 “我肯定做不出来,不然就不聪明了”—— 天赋成了 “枷锁”,反而不敢尝试。
(3)“夸结果”:只说 “你做到了”,不说 “你怎么做到的”
“考了 90 分,真厉害!”“终于把积木拼完了,太棒了!” 只看结果的夸奖,会让孩子觉得 “只有成功才值得被夸,失败了就一无是处”。比如孩子拼积木拼了 3 次才成功,家长没提 “你刚才拆了又拼,没放弃”,只说 “拼完了真好”,孩子下次拼不好,就会觉得 “我真没用,连积木都拼不好”—— 忽略过程的夸奖,会让孩子害怕失败,不敢主动挑战。
二、记住“万能夸奖公式”:具体行为 + 努力过程 + 积极影响
真正能激发内驱力的夸奖,不是“一句话”,而是 “一串话”,核心公式就是:“你做了什么(具体行为)+ 你怎么做到的(努力过程)+ 带来了什么好结果(积极影响)”。这套公式像 “放大镜”,帮孩子看见自己的努力和价值,慢慢觉得 “我能做好,我想做得更好”。
(1)公式拆解:3 个部分,缺一个都不行
第一部分:说清“具体行为”—— 让孩子知道 “我哪件事被认可”
别笼统说“你收拾得好”,要具体到 “你把蓝色积木放进方盒子,红色小车摆回玩具架,连小零件都放进了透明罐子里”;别模糊说 “你作业写得好”,要明确到 “你今天写的生字,每个都占满了田字格,没有涂涂改改”。
第二部分:点出“努力过程”—— 让孩子知道 “我的付出被看见”
别只说“你拼好了积木”,要加上 “你刚才拼错了两次,没生气,还把难拼的部分拆下来重新找位置”;别只说 “你背会了课文”,要补充 “你把长句子拆成短句,一句句记,还自己标了停顿的地方”。
第三部分:讲清“积极影响”—— 让孩子知道 “我的行为有价值”
别只说“你帮妈妈摆碗筷真好”,要加上 “你记得爸爸用大碗、妈妈用小碗,摆好后我们吃饭不用找碗筷,省了好多时间”;别只说 “你帮同学讲题真棒”,要补充 “同学因为你讲的方法,终于弄懂了这道题,他刚才还跟我说‘谢谢你’呢”。
(2)场景套用:5 个日常小事,照着说就管用
这套公式不是“纸上谈兵”,家里的每件小事都能套用,家长照着练两次就能熟练:
场景1:孩子主动收拾玩具
错误夸法:“你真棒,会收拾玩具了!”
公式夸法:“你把积木按颜色放进不同的盒子(具体行为),刚才还蹲下来捡了沙发底下的小零件(努力过程),现在客厅看起来整整齐齐,下次找玩具也不用翻半天了(积极影响)。”
效果:孩子会发现“原来我认真分类、捡小零件是被看见的”,下次收拾时会更仔细,甚至主动说 “妈妈,我今天还要把绘本也摆好”。
场景2:孩子写作业没分心
错误夸法:“今天写作业真乖,没玩橡皮!”
公式夸法:“你刚才写数学作业时,一直盯着题目,没玩橡皮也没问我(具体行为),遇到难算的题,还自己拿草稿纸算(努力过程),这样 40 分钟就写完了,剩下的时间能玩你喜欢的拼图(积极影响)。”
效果:孩子会明白“不分心、自己想办法做题,能更快写完作业,还能多玩”,慢慢就会主动减少分心,因为 “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
场景3:孩子运动时没放弃
错误夸法:“你真厉害,终于跑完了!”
公式夸法:“你刚才跑了两圈就喘气了,却没停下来,还自己喊‘加油’(具体行为),最后坚持跑完了 3 圈(努力过程),现在是不是觉得自己很有力量?下次我们可以试试跑 4 圈(积极影响)。”
效果:孩子会感受到“坚持的过程比跑完的结果更重要”,下次运动时遇到累,会主动给自己打气,因为 “我知道坚持就能做到”。
场景4:孩子帮别人做事
错误夸法:“你真善良,愿意帮小朋友!”
公式夸法:“你看到小朋友摔倒了,赶紧跑过去扶他,还帮他拍了裤子上的土(具体行为),刚才他跟你说‘谢谢’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心里暖暖的(努力过程 + 积极影响)?”
效果:孩子会发现“帮助别人能让自己开心”,下次看到别人需要帮忙,会主动上前,因为 “我喜欢这种暖暖的感觉”。
场景5:孩子尝试新事物
错误夸法:“你敢学骑自行车,真勇敢!”
公式夸法:“你刚才第一次骑的时候摔了,没哭,还说‘再试一次’(具体行为),现在能自己骑 5 米了(努力过程),再练几次,说不定能跟爸爸一起绕小区骑(积极影响)。”
效果:孩子会觉得“就算摔倒,只要再试,就能进步”,面对新事物时不会害怕,反而会主动说“妈妈,我还想试试滑板”。
三、用对公式的3 个 “小提醒”,内驱力翻倍
掌握了公式,还要注意这3 点,不然可能 “用错了方向”:
(1)别 “凑字数”,要 “真心实意”
公式不是“模板”,不用硬凑三句话,而是 “看到什么说什么”。比如孩子只做了 “收拾积木”,没捡小零件,就别说 “你捡了小零件”—— 虚假的夸奖会让孩子觉得 “妈妈在骗我”,反而不信任。真诚的夸奖哪怕短一点,比如 “你把积木放进盒子(具体行为),没扔在地上(努力过程),客厅干净多了(积极影响)”,也比虚假的长篇大论管用。
(2)别 “等结果”,要 “夸中间”
很多家长习惯等孩子“做完事” 才夸,其实 “过程中的小进步” 更该夸。比如孩子拼积木拼到一半,卡壳了却没放弃,就可以说 “你刚才找不到零件,没把积木扔了,还在慢慢找(具体行为 + 努力过程),这样肯定能拼完(积极影响)”—— 及时夸过程,能帮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而不是等 “最后成功” 才看到自己的价值。
(3)别 “替孩子说”,要 “让孩子接话”
夸完后可以加一句“你觉得刚才哪里做得好?”“下次想不想试试做得更好?”,比如夸完孩子收拾玩具,问 “你刚才收拾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按颜色分很方便?”—— 让孩子自己回顾努力过程,能加深他对 “我能做好” 的认知,慢慢从 “妈妈说我好” 变成 “我觉得我好”。
其实,“万能公式” 的核心不是 “怎么说”,而是 “怎么看”—— 家长愿意蹲下来,认真观察孩子的每一个小行为、每一次小努力,让孩子知道 “我的付出被看见,我的行为有价值”。当孩子从夸奖中感受到“我能行,我想做得更好”,内驱力就会像小种子一样慢慢发芽:不用催,他会主动收拾玩具;不用盯,他会认真写作业;不用劝,他会勇敢尝试新事物。
等到有一天,孩子做完事会主动说“妈妈,你看我这次把零件都捡干净了”“我今天写作业没分心,比昨天快”,你会发现:原来不用费尽心机想 “怎么夸”,只要用对公式,让孩子看见自己的好,他就会主动朝着更好的方向走。这才是夸奖的真正意义 —— 不是 “让孩子听话”,而是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小小舵手,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