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以革命精神为核心。“建党时期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解放战争时期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它们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培育的中国革命文化的整体性。”革命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正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才会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坚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才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会亡吗?”的疑问,给出“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庄重答复。正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舍生赴死,才会有中国革命进程中无数个体和群体构成的革命英雄群像和谱系。因而,对民族国家之爱,构成了革命文化的底色。
革命文化以革命英雄人物、革命遗址为依托,呈现在丰富的革命文化作品中。从中共一大旧址、八路军总部旧址到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它们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革命文化反映在形式多样的革命作品中。经典的革命剧目有《旧世界》《农奴》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有《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作品抑或以丰满的人物形象、抑或以扣人心弦的情节、抑或以激昂动人的旋律,呈现出撼动人心的力量。
革命文化以先进的革命理论为支撑。在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应运而生。革命理论对革命在不同时期的性质、前途、命运予以了阐述,对革命依靠的力量、采取的策略给予了回答。在先进的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本土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策略,进行探索创新,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强国有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价值认同》)
材料二:
《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每一份红色资源,都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见证。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革命纪念馆、一件件革命文物,记录和见证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的红色往事,凝聚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抱定初心、忠贞不渝的红色精神。红色资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革命文化,就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做好红色资源挖掘阐发,把遍布中华大地的红色资源打造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每一个红色基因,都是党的精神标识。江河万里,必有其源。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所积淀的一个个红色基因,以其特质鲜明的精神标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确立了“向哪里去”的精神航标。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革命文化,就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
……
非革命不足以成其业,无精神不足以发其新。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更需要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把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作为必修课、常修课,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
(摘编自孙明增《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强国复兴奋进之力》)
材料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要深入挖掘讲述红色故事。红色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要结合各地红色资源特点以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活动。
要着力开发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特色课程建设,有计划地开发一批红色文化精品课程,是更好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的内在要求。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深入研究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精神资源,整体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在课程教学中及时融入相关研究进展,将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效。
精心组织文艺作品创作和文化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文艺创作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彰显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红色文化更加可触可及、可感可知、可亲可近。创新设计展现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红色文化,创作推广一批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作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品牌项目。
(摘编自钟小明《更好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革命文化承古鉴今,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是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构建的文化。
B. 中国革命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革命英雄人物及革命遗址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等先进革命理论为支撑。
C. 红色资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这使得革命文化成为生动鲜活的“教材”,我们可借此了解中国革命的光荣与伟大。
D. 材料三中,从课程开发等角度,将继承弘扬与铸魂育人相结合,分析挖掘、开发、创造有感染力与影响力红色文化的具体策略。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前部分,通过结构相似的句式重复,营造节奏感和语势,逐步强化爱国主义驱动革命行为的观点,使论述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B. 材料二第二段使用“星罗棋布”等成语、借助“一处处”“一座座”“一件件”等数量词与叠词,强调了红色资源的分布状态与具体形态。
C. 三则材料大致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展开,分别从“定义特征”“意义价值”“实施策略”这三个维度论证中国革命(红色)文化。
D. “×校借助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动画、多媒体声光等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全景再现抗日战争的故事”,此事例不能用在材料三中支撑观点。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长征纪念馆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________,依托长征关键历史事件遗址,通过文献、影像和实物展陈,生动诠释革命文化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馆藏的革命文物,如磨损的草鞋、泛黄的电报手稿,________,更以其真实性和感染力,成为弘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情怀的鲜活教材。基于此,长征纪念馆可围绕“长征精神”,________,如策划“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课程活动,推动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的革命文化,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奋进在强国复兴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让红色文化的灯塔绽放时代光芒。
4. 根据上下文,材料二第三段之后的一段(省略号处)论述的内容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种可能并阐述理由。
5. 根据材料及课文内容,分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入选教材的原因有哪些。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锻炼
茅盾
大街中段,名为“羽园”的老牌茶馆内,有人在“发表”惊人的“消息”。——其实这只可称为“猜想”或“议论”,但在绝无真实消息的时候,尤其在这小镇上,“猜想”常常被升格为“消息”。现在“羽园”雅座上的这位英雄又是镇上的“闻人”之一,绰号“油煎猢狲”,因而从他嘴巴里说出来的,不管它是“猜想”或“议论”,都值得重视。
“油煎猢狲”断定这小镇将化为战场。他得到“可靠消息”,日本皇帝用了“军师”“近卫文”的锦囊妙计,算定八月中秋进上海,九月重阳进南京。两条铁路一带大城小镇都难免刀兵之灾。“油煎猢狲”扫顾着周围的听众,提高了嗓门,“铁甲车,隆隆隆,排山倒海!那铁甲车,从上海到本镇,半点钟就到了。铁甲车也得用铁甲车来挡!几百兵,挖几条壕沟,那不是羊肉没吃惹身骚吗?”
茶客们都听得毛骨悚然。有一个年轻商人却偏偏问道:“铁甲车既然那样厉害,为什么上海打了这许多天了,还是在什么蕴藻浜、八字桥呢?”
“油煎猢狲”鼻子里哼了一声,对众人说道:“刚才就告诉你们,日本军队八月中秋进上海,时辰一到,自然就来了!”
忽然又有一个圆润悦耳的声音,差不多就在“油煎猢狲”脑后,投来了这样几句:
“说的都是梦话!昨晚上他的魂飞到了日本东京!”
“油煎猢狲”立刻变了脸色。这是谁呀,胆敢这样顶撞他。茶客们也都愕然相顾,胆小的赶快偷偷溜走。“油煎猢狲”狞起了铜铃眼,急转脸去看,在他身后,坐着两位年轻人,其中一位方脸长眉,风采飘逸,一双活灵的眼睛闪闪有神,挑衅似的望着“油煎猢狲”,明明是在说:“是我骂了你,怎样?”
“油煎猢狲”的脸色又变了,狞起的铜铃眼也顺下而且缩小了。他认识这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本镇商会巨头谢林甫的二少爷谢吉生,在镇上的“少爷班”中,出了名的不好惹,另一位“油煎猢狲”只知道他是赵镇长的少爷,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哎,小孩子不懂事。”这样自言自语聊以解嘲,“油煎猢狲”转过脸来,望着一条正在茶客们腿间乱钻乱拱的花白狗,猛然喝道:“畜生!钻什么!有你出头的日子还远得一点呢!”
那边桌上,赵克久勃然变了脸色,伸手把桌子拍了一下,马上就要发作。可是谢吉生却对他使个眼色,同时抬头向着众茶客们笑嘻嘻大声说道:
“可不是,日本人算定了要到八月中秋来,汉奸走狗出头的日子当真还早了一点啊!”
“油煎猢狲”的脸色第三次又变了,这一次变得铁青,然而眼尖的人却也看出铁青之下有些尴尬。一场“好看”似乎不可避免了。幸而这关头,一个中年汉子拉长了调子也发起议论来了。
“荒年传乱话,我看呢,日本人不会来这小地方。军队来住几天,挖战壕,也不过是那么一回事。好比跑江湖变戏法的,闹闹场子,像煞有介事……”
他笑了笑,转脸向四面看了一眼,又接着说:
“大家总还记得,去年夏天,沿河还搭了竹棚,把河面遮掉一半,都叫种上南瓜和丝瓜。干什么呢?说是队伍坐了小船在瓜棚下边过,日本飞机就看不到哪!哈哈,明天也许又想起南瓜和丝瓜来了,竹棚搭一下还容易,南瓜和丝瓜可不是一两天长得起来的!”
茶客们也都哈哈笑了。“油煎猢狲”和谢吉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不知不觉也就松懈下去了。
各式各样离奇的谣言,却在上午十点钟以后方始慢慢平静。人们争相传布一个真正的消息:商会在开会了。
商会内部却又不像街上那样平静。参加讨论大事的人物约有十多位,等他们到齐,就花了一小时。商会设在关帝庙,和镇公所在一处。两张八仙桌拼成的“议事席”,临时铺了块白布。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式,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一向做惯了主席的谢林甫这一次却再三谦逊,结果公推了赵镇长,这又花掉十多分钟。开会中爆发了争执,中心点是摊派方式。十多位人物在那铺着白布的所谓“议事席”前坐了七八分钟,辩论一番,便离座散开,三三两两作一堆咬着耳朵;约莫过十分钟,他们再坐到“议事席”上了,又争论不决,又散坐分组交头接耳;这样反复几次,终于是王保长的主张得到了全体一致的拥护:休会吃饭,午后再讨论。
关帝庙内的会议照例是一阵松懈一阵紧张的。他们所讨论的,主要是“物质慰劳”,就是要大家挖腰包,因而数目的多少颇费斟酌。所有出席的两打人物争着诉苦叹穷,把会场空气弄得十分凄惨。号称足智多谋的谢林甫既得想法为自己减轻负担,又得筹划如何顾全“同人”的利益,把最大部分的负担都转嫁到不够资格来关帝庙与会这件大事的本镇居民;他不大开口,可是他的脑筋却没有一秒钟停止过转动。
关帝庙内的一群,现在也从苦闷转而为快乐,大家有说有笑。他们不但一致决定了颇为得体的一个数目,并且也把筹集的方法弄得相当冠冕堂皇。赵镇长的绸长衫背上湿透了一大块。谢林甫把一方手帕吸足了汗水,依然满脸布满了珍珠,其余各位,大家也都流了汗了。然而这汗全不是白流的,各位的钱袋因此保持了原状——至少是近乎原状。
(有删改)
文本二:
《锻炼》通过抗日战争初期时代风云的描绘,着重体现这样一个思想:在这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全体人民都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和锻炼。真与假、美与丑、进步与反动、善良与邪恶,都将在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见分晓。这也正是《锻炼》的题旨所在。
历来的评论家,都认为茅盾小说的艺术风格是雄伟巨大而又精雕细刻的。也就是说,他的小说大都规模宏伟、气势磅礴;而具体描写则深沉、细腻,针脚细密。茅盾自己曾说过:“我喜欢规模宏大、文笔恣肆绚丽的作品。”《锻炼》从作品的整体看,正体现了这种艺术风格。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油煎猢狲”在茶馆散布日军进攻的“消息”,目的是引发民众恐慌心理,这也反映了战乱时期谣言易于传播的状况。
B. 谢吉生敢于公开顶撞“油煎猢狲”,不仅是由于他是商会巨头之子,更是因为他对“油煎猢狲”散布的“消息”不满。
C. “畜生!钻什么!有你出头的日子还远得一点呢!”表面上骂狗,实则是“油煎猢狲”含沙射影地骂谢吉生。
D. 商会内部关于摊派“物质慰劳”的讨论反复拉扯,展现了地方乡绅在抗战事务上的推诿扯皮和效率低下。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通过“油煎猢狲”在谢吉生面前的三次变脸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欺软怕硬、外强中干的市井“闻人”形象。
B. 文本一中加点处“可靠消息”引号表示反语,增强了讽刺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民众愚昧的批判。
C. 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对江南小镇中的“羽园”茶馆和关帝庙商会这两个场景的描绘,折射出抗战初期各阶层的复杂心态。
D. 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如“油煎猢狲”“荒年传乱话”等方言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地域特色鲜明。
8. 文本一中,中年汉子提到去年夏天“搭竹棚种南瓜丝瓜”来防空的情节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指出《锻炼》的题旨是“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全体人民都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和锻炼”。请结合文本一茶馆和商会这两个场景的具体内容,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这一题旨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嘉单于之义,遣苏武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既至,单于使卫律召武,欲降之。武谓假吏常惠等曰:“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之。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武副张胜,胜请降。
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律白单于,愈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曰:“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各置他所。
(选自《纲鉴易知录·汉纪》,有删改)
材料二:
上官安[注]谋反,武子元与之有谋,坐死。武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宣帝立,录群臣定策功,赐爵关内侯者八人,刘德、苏武食邑。帝闵武年老,子坐事死,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武曰:“前发匈奴时,胡妇实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赎之。”上许焉。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称祭酒,甚优宠之。皇后父、帝舅、丞相、御史、将军皆敬重武。后图画中兴辅佐有功德知名者于麒麟阁,凡十一人,而武得预。
(选自《容斋随笔·四笔·卷十六》,有删改)
材料三:
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上官安:上官桀之子。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苏君A今日降B明日C复然D空E以身F膏G草野H谁复知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已经,……后,与《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意思相同。
B. 系,关押,与《苏武传》“加以老母系保宫”中的“系”意思不同。
C. 乃,才,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意思不同。
D. 数,多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出使匈奴时,因副使张胜参与谋反被牵连,单于威逼利诱苏武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引刀自刺,单于钦佩其气节,转而优待他。
B. 卫律投降匈奴后富贵显赫,以自身经历劝降苏武,反被苏武斥为叛臣,单于得知后,放弃了劝降苏武的念头,把苏武囚禁在地窖中。
C. 上官安谋反,苏武儿子苏元参与谋反,苏武又与上官安的父亲有交情,苏武因此被牵连,廷尉请求抓捕苏武,霍光压下逮捕奏章。
D. 三则材料均以苏武为核心人物,围绕其生平事迹展开叙述,材料一重点讲述苏武出使匈奴的经历;材料二、材料三讲述苏武回汉朝后的遭遇。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发匈奴时,胡妇实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赎之
(2)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14. 洪迈认为:“汉世待士大夫少恩,而独于苏子卿加优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苏武受到汉宣帝“优宠”的表现。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杨乐道述怀之作
王安石
素心非不慕前修,自怪因循欲白头。
猎较①趣时终琐琐,画墁②营职信悠悠。
濠梁③最忆知鱼乐,牢筴④翻惭为彘谋。
尚有故人能慰我,诗成珠玉每相投。
[注]①猎较:语出《孟子·万章下》,原指打猎时争夺猎物,后泛指追逐名利。②画墁:本指粉刷墙壁,后比喻徒有其名,无所建树。③濠梁:出自《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在濠梁进行关于是否知鱼快乐的辩论。④牢筴:亦作“牢策”,指猪圈。出自《庄子·达生》,书中通过祭祀官身着玄端礼服立于牢策旁劝猪的叙述,批判世俗对名利虚妄追求的虚伪性。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表明自己并非不倾慕前贤,只因自己“因循”而近白头时还一事无成。
B. “猎较趣时”“画墁营职”批判了当时官场追逐名利、敷衍了事的不良风气。
C. 颈联中诗人化用“濠梁知鱼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
D.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安石的文学造诣,也透露出他作为政治家的深邃思考。
16. 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2)古人喜欢用“云”来形容女子头发的柔美,如《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又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里遍地人情世故,单单说起夸人这件事, ① ,他们各有各的“武功秘籍”。
贾宝玉很会夸人,他擅长的是“排山倒海”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初见林黛玉说“神仙似的妹妹”,见了秦钟暗自叹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在贾母处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等人,向袭人等感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更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竞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贾宝玉夸赞别人时喜欢抒情和夸张,贴出新标签,带着少年的一腔真成,倒也有些新意。
② ,在大观园题匾额时就仿佛进入了贾政的清客“夸夸群”,每拟一个名字,贾政都要假装一脸不屑地贬损儿子“无知的蠢物”,那边清客们却“哄然叫妙”。清虚观打醮时,张道士当着贾母面说在好几处看到宝玉写的字和作的诗,都好得了不得,反问了一句:“怎么老爷还抱怨说哥儿不大喜欢念书呢?”张道士善于找角度,仿佛“弹指神通”,轻轻巧巧一句家常话巧夸才华,( 甲 )地击中了贾母的穴位。
北静王曾因好奇“衔玉而生”的公子模样,叫宝玉来一见,“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跟贾政客套说贾宝玉是“龙驹凤雏”,还引用了古诗“雏凤清于老凤声”,预言他不可限量,认为他将来比他爸还厉害。这种夸赞( 乙 ),适合做外交辞令。好比是朱子柳的“一阳书指”, ③ ,点穴之中亦有书法。而且北静王深谙夸人之道——作比较是个危险动作,容易伤及旁人,虽然一定要作比较的话,儿女跟父母比是可以的,天下没有父母希望儿女比自己强。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加点的“夸夸群”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卷的“语言文字运用”叙述了《红楼梦》中的夸人高手,他们夸人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夸人的程度都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需要给予他人夸赞,但有人的夸赞变成了“捧杀”。可见,对于夸赞的方式和度的把握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度高三名校9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①. 以伟大长征精神为核心 ②. 不仅是长征精神的见证 ③. 开发多样红色文化课程
4. 第三段之后的一段论述的内容可能是红色文化作为“红色血脉”充当力量(智慧)源泉,强调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的意义。
理由:前两段分别论述了“红色资源”与“红色基因”,而后一段总结“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因此第四段应对应“红色血脉”,由见证到精神标识再到力量(智慧)源泉,前后衔接连贯,层层递进,内容完整。
5. ①三篇文章都属于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承载伟大的爱国精神、长征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凝聚着伟人、英雄、战士对民族和国家的大爱。
②三篇文章分别见证了新中国成立、长征胜利结束、百团大战三个重大历史时刻与事件,可以此弘扬革命文化,让高中生从这些作品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
③三篇文章将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课堂展现革命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了解、传承、弘扬革命文化。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B
8. ①讽刺当局防空措施的荒谬与低效,抗战准备流于形式,看似有措施实则毫无实效。
②暗示乡民把战争当儿戏的侥幸心理,渲染小镇上下盲目、混沌的氛围。
③隐含民众对当局的嘲讽态度,体现民众对官方应对策略的不信任。
9. 茶馆场景:“油煎猢狲”编造谣言、欺软怕硬是战乱年代的反面典型;谢吉生敢于戳破谣言、反抗挑衅,是在民族危机面前清醒的积极力量;普通茶客或惊或疑,是战乱中迷茫的群体。
商会场景:会议程序看似庄重,实质拖沓、推诿、效率低下,地方乡绅口喊“慰劳”,实则算计如何转嫁负担,凸显其自私虚伪的劣根性。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H
11. B 12. B
13. (1)从前从匈奴出发时,匈奴妻子确实生了一个儿子叫苏通国,有消息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赎回他。
(2)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苏武,(认为他)熟悉过去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先帝把这一点当作临终嘱托。
14. ①汉宣帝赐苏武关内侯的爵位且予以封地。
②汉宣帝怜悯苏武年迈失子,帮他从匈奴寻回苏通国。
③汉宣帝让苏武每月初一、十五入朝觐见。
④苏武入选麒麟阁中兴辅臣名单。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尚有故人能慰我”展现出在人生困顿中,友情带来的温暖,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②“诗成珠玉每相投”既赞美故人诗歌如珠似玉,又暗喻双方以诗唱和的高雅情谊,与颈联“为彘谋”的世俗功利形成对比,突显诗人对超越尘俗的精神共鸣的珍视。
③尾联使诗歌情感由对自我境遇的嗟叹,延伸至对友情的赞美,在沉郁中见豁达,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佛狸祠下 ②. 一片神鸦社鼓 ③. 绿云扰扰 ④. 梳晓鬟也 ⑤. 举杯邀明月 ⑥. 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甲:恰到好处 乙:引经据典
19. “竞”改为“竟”;“真成”改为“真诚”。
20. ①就现出许多高手。②贾宝玉也经常被别人夸。③书法中有点穴。
21. ①时代嫁接,制造反差幽默。 ②揭示人际互动的本质功能。 ③强化人物关系权力结构。
22. 如果一定要作比较话(倘若一定要作比较的话),天下没有父母不希望儿女比自己强。
三、写作(60分)
下一篇:成人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