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享”破题,天府新区这所学校让每个孩子的热爱都有回响
开心田螺
2025-10-29 18:56:10
0

芙蓉城南摇翠影,锦水之滨存古韵。在成都市锦江、南湖、麓湖、怡心湖以及天府森林等多重自然景观所环绕的云龙路,四川天府新区教师共享中心附属学校坐落于此。

楼亭仓舍,错落有致,学校于古典与创新之间独辟蹊径,排列有序的建筑尽显城市与生态的共生之美;红墙白瓦,绿荫为伴,传统美学与现代人文相互呼应,大方舒适感流于行而存于心。

走进学校,每间教室墙上贴着一句朴素的话:让每个孩子葆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成长热情。“这正是共享教育的初心所在。”校长黎波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标准化的优秀”,而是守护“个性化的热爱”。而共享,就是让这份热爱不孤单——共享知识的温度,共享成长的喜悦,更是共享“被关注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的热情都能被看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彼此的陪伴与支持里,带着对学习的好奇、对未来的期待,一直走下去。

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兴趣点中点燃成长热情

学校共享大楼的击剑训练馆,一场精彩的对决正在上演,两位“击剑大师”手持长剑,身姿矫健,如同猎豹在剑道上疾驰。他们全神贯注,眼神紧锁着对手,每一次刺出、格挡的剑影交错间,都是速度与智慧的较量。

“担任学校击剑教练的,正是来自新区击剑协会的‘共享教师’李教练。他曾是省队击剑运动员,如今通过共享中心平台入驻学校,每周固定来校授课三次。”黎波谈到,相比于传统体育教师,“共享教师”在其体育项目上专业能力更强,学校更能“因需下单”,开设更为丰富的体育课类型,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喜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据了解,除了击剑馆,在学校共享大楼还开设了科技馆、棋艺馆、传统手工馆等,每个场馆都配备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共享教师”,形成了一个“微型教育资源生态圈”。这些共享特色场馆的运营,并非简单的“场地+师资”拼接,而是与学校课程体系深度融合的结果。传统手工馆的陶艺课会与美术课的“民间美术”单元结合,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陶艺的色彩搭配,在手工馆里动手操作;科技馆的“3D打印”课程则会与数学的“几何图形”、信息技术的“建模基础”联动,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共享教师”不是简单的资源输入,而是与学校、教师、学生形成共生体;共享场馆更不是课外兴趣班,而是国家课程的延伸与补充。黎波强调,“共享教师”带着专业技能来,也带着对教育的热爱融入,把外部资源变成学校自己的育人养分,让“共享”真正落地在每个孩子的成长里。而对于不同年级的课程目标,学校都相对应地设计了场馆教学计划,让“共享资源”真正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这正是共享教育的深层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点燃成长的热情。

课程共享,让学生在志趣中找到成长的方向

课程是学校的根本所在,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我们的课程设计,始终围绕‘从兴趣到志趣,从志趣到生涯’的逻辑。”黎波介绍,在共享理念的支撑下,共享中心附属学校构建了“共享+”课程体系,将生涯规划纳入贯通式培养框架,引导学生在兴趣探索中深化生涯认知,在志趣发展中明晰人生方向,最终助力学生在贯通培养中完成从“兴趣启蒙、爱好激发、志趣培育、生涯导向”的全维度跃升。

为适配学生素养从“基础奠基”迈向“能力纵深”,再跃升至“融合创新”,最终指向“自主发展”的递进需求,学校将“共享+”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层、延展层、融合层、特需层四个层级。其中,基础层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保障学生的通识教育;延展层则通过“三选一”“六选一”的选课模式,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专项课程,如武术、击剑、跳绳等;融合层以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PBL)为载体,实现学科知识的互通共享;特需层则为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

结构化的课程设计,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让专业师资、区域特色资源等都能融入不同层级、不同门类的课程中,更通过“兴趣—志趣—生涯”的贯通式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共享课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黎波解释,一年级学生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学校会通过“专项体育课”等课程,帮助他们接触不同领域;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可以在“延展课程”中深入探索感兴趣的项目;而到了初中阶段,“融合课程”和“特需课程”则能为他们的生涯规划提供支撑。比如,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生态观察”项目化学习,在实践中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切实体现了“共享”的理念——共享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学习场景,在对学生成长路径精准赋能的同时,既实现全面发展,又形成独特优势,真正践行了“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初心。正如黎波所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高质量执行国家课程,并通过校本化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共享中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

文化共享,让学生在“利他”中实现自我价值

“让每个教育个体都被看见、被关注、被接纳”,这是共享中心附属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追求。在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七年级的哥哥姐姐牵着一年级的弟弟妹妹入场,“大手牵小手”的画面,成为共享文化的生动缩影。“我们不设‘小学部’‘初中部’的‘围墙’,而是按‘低段、中段、高段’划分,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日常相处中学会互助、分享。”黎波说。

这种文化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在德育评价中,学校设立“共享小达人”奖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录制“学习方法小视频”,供全班同学参考;擅长足球的学生则可以带领同学开展训练。“过去,学生之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关系,现在,我们要让他们明白‘共同进步才是真进步’。”黎波表示,学校“共享文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更让他们在“利他”中实现自我价值,逐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我精神”。

“共享是起点,共生是归宿。”如今,在共享中心附属学校,每个个体都是因共享而共生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间的共生,早已超越“经验分享”的浅层阶段,演变为“目标共创”的深度协作,以此让个体特长成为集体优势,也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找到了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的共生,则打破了“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构建起“协同育人”的专业成长共同体,实现教育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家长群体的共生,更是让教育从“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家长从教育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也让学校教育获得了更丰富的社会资源支持,形成了“家校社联动”的育人合力。

当共享理念深入教育的“毛细血管”,共生之力便如春雨般浸润校园里的每一个人,成为一种融入校园基因的文化。正是因为这份文化,让教育回归到“人”的本质,回归到“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初心。在通往未来这条路上,共享中心附属学校师生正以“共享”为纽带,“共生”为引擎,始终充满热情与活力,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教育的精彩篇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写在“深度剖析济南育英中学事件... 【小哪吒有话说专栏】 写在“深度剖析济南育英中学事件”一文后 原创作者|爱吃冰糕的小哪吒 文章230...
淄博市淄川区柳泉幼儿园开展班级... 鲁网10月29日讯(记者 陈珊珊 通讯员 张蕾)每处班级角落,是藏着“成长密码”的互动教育空间;每场...
别只盯医药专业:湖北医药学院非... 靠“健康+心理”出圈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医药类高校似乎只围着“听诊器”“手术刀”转,非医药类专业仿佛是...
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整本书阅... 我基本的意思就是要给整本书阅读“降降温”,不是说不读,而是减少难度,回归到读某一类书最基本的常识,让...
教育部:对4所国外院校学历学位... 10月28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九)》,决定...
美国金门大学硕博项目,不脱产!... 美国金门大学硕博项目的专业主要偏重于商学、法律、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研究等,课程专门针对实际的商业环境而...
安徽省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 (适用于通过国考笔试的考生) 根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部署,现就安徽省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
汉滨区江南小学开展勤俭节约主题... 阳光讯(记者 李孝华 通讯员 唐小会)为深入培育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
二年级上册语文看图写话必背范文... 今天给大家分享:各位家长们,是不是还在为孩子的看图写话发愁?孩子一看到图就犯怵,不是丢了时间地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