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是一个从认知构建到行为实践的完整链条。当前,新型毒品通过娱乐场所“伪装化”渗透、通过网络空间“隐蔽化”传播,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迷惑性,极易使其因猎奇心理而误入歧途。在此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协同、形成合力,通过多种举措让青少年在防毒拒毒方面做到知行合一,筑牢禁毒防线。
01
发挥家庭在禁毒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强化家庭主体责任
家庭作为第一道防线,须与学校、社会形成协同合力,打造禁毒情感支撑、教育延伸和行为转化的重要阵地。首先,相关部门需要在制度方面明确家庭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中的定位,提升家长参与禁毒教育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其次,在具体操作方面,家庭可与学校、社区联合开展课程设计与活动实践,配合学校开发“禁毒主题家庭任务”,如共同制作禁毒海报、角色扮演高危情境应对等;配合社区开设“家长禁毒工作坊”,家长和青少年通过共学积分制增强亲子互动性,通过共同参加“无毒社区”宣传活动深化禁毒认知。
02
在学校层面打造
“认知、行为、环境”三位一体防线
学校可探索打造“无毒课堂”,根据国内外毒情形势,以跨学科课程融合方式,如结合生物、化学学科知识解析毒品的成分与成瘾机制,融入法治教育内容讲解涉毒法律责任等,将禁毒教育课程化、体系化;还可以将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校园禁毒课程体系,挖掘传统文化中自律、修身等理念与禁毒教育的契合点。
在行为转化方面,学校禁毒教育实践应充分发挥青少年主体性,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提供行为训练载体。例如,中小学可与高校结成资源联盟,以“项目化研究”为牵引搭建合作平台,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改变拒毒认知的“被动接收者”角色,激发其探究、体验的动力;又如,高校可联合公检法部门孵化以志愿者团体为主导的禁毒工作站,发挥高校青年志愿者“传帮带”作用,与在校青少年学生共同组建宣讲团,使其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参与宣讲、调研、实践活动,实现青少年从“认知拒毒”到“主动拒毒”“宣传拒毒”的行为转化,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区”的防毒拒毒网络。
在禁毒教育环境方面,学校须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在“无毒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融入禁毒元素。例如,在定期举办的校园音乐节中设置禁毒歌曲演唱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在歌词中嵌入拒毒话术,在传唱中强化行为记忆;以在体育嘉年华中开展禁毒知识趣味问答、举办“拒毒障碍赛”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禁毒教育与娱乐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实现由拒毒认知向拒毒行为的转化。同时,邀请家长参与校园禁毒文化建设,征集家庭禁毒标语、手工作品,共同营造全社会关注禁毒教育的氛围;建立家校社定期沟通机制,分享教育成果,研讨难点问题,共同优化禁毒教育策略。
03
在社会层面构建起
“资源共享、网络防护、制度保障”的协同生态
在资源共享方面,禁毒部门、教育部门须整合社会禁毒教育资源,解决家校社之间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按需供给、精准匹配,为青少年禁毒教育提供系统支持。例如,为资源匮乏的乡村学校链接线上优质课程或送教上门;为城市社区提供专业社工指导的家庭沟通工作坊。同时,深入挖掘家校社在青少年拒毒问题上共同的价值诉求和教育目标,如“青少年生命健康”“健康娱乐方式替代”“亲子有效沟通”等,以需求驱动三方协同,并围绕这些诉求和目标,精心设计和推广“家校社协同禁毒教育优秀项目”,让禁毒教育深入到三方协同层面。
在网络防护方面,相关部门应着力切断涉毒环境链条,智能管控高风险场所,构建“保护性环境”网络;以娱乐场所治理、网络空间净化、校园周边整治、新型毒品监测为重要抓手,为青少年拒毒认知的行为转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家校社涉毒网络风险预警信息通报及三方快速沟通渠道,一旦发现青少年学生接触网络涉毒信息或异常行为,能够及时互通信息、协同干预。
在制度保障方面,相关部门可通过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明确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主体在青少年禁毒教育中的权责边界与协作流程,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此外,可通过政策激励,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禁毒实践及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等,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地项目“我国毒品治理的减害配套制度研究”(20JD026)成果]
来源:中国禁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