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深浓,本应是收获的时节,商丘市第十七中学基地的田垄间却略显沉寂。今秋气候多变,致使作物长势不及预期。然而,这场自然的“考验”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教育契机。本学期,商丘市第十七中学坚守“以劳育人”的初心,将重点从追求“丰收的果实”转向培育“丰盈的心灵”,引导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劳动的真谛:既要为“劳有所获”而欢欣,也能为“劳无所获”而坦然,真正在过程中砥砺心志,收获成长。

一、 顺应自然,在无常变化中学会豁达
当连续的阴雨让田间的收获希望变得渺茫时,我们并未回避,而是顺势而为,将挫折转化为最生动的课堂。我们带领孩子们成立“气象观察站”,记录天气对作物的影响,将一次“失败的收获”变为一堂深刻的自然科学与生命教育课。
我们与孩子们坦诚交流,引导他们理解自然的无常与生命的韧性,学会平和地接纳不如意。我们传递这样的理念:尽己所能是“劳育”,坦然接受结果是“心育”,二者的结合,方能培养出坚韧而豁达的品格。

二、 拥抱不完美:在“劳无所获”中学习人生必修课
当看到田地里的作物远不如想象中繁茂时,孩子们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这正是我们开展深度教育的契机。我们召开了以“大自然的‘试卷’”为主题的分享会,从科学认知层面和心态塑造层面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我们引导孩子们分析天气(如光照不足、雨水过多)如何影响农作物生长,将一次“失败”转化为学习生态知识和自然规律的科学探究课。 我们与孩子们坦诚交流,分享“尽人事,听天命”的古老智慧。我们强调:“我们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这一点无可指责。自然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接受不完美,是人生的必修课。”孩子们从最初的失落,逐渐转变为理解和接纳。他们认识到,劳动就像人生,并非每一次付出都必然有等值的回报,但每一次用心的付出,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三、 播种希望:在辛勤耕耘中体会创造之美
劳动教育,始于动手,重在体验。初秋时节,孩子们满怀憧憬地踏入基地。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学习使用农具,亲手翻垦土地,小心翼翼地播下种子和菜苗。汗水浸湿了衣背,泥土沾满了双手,但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光芒,那是创造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我们告诉孩子们:“你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生命创造生长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理解了“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初步感受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成就感。这份在过程中建立的与土地、与生命的连接,是任何理论说教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四、 收获在心:在过程体验中升华劳动价值
虽然物质收获不多,但孩子们的成长收获却是丰硕的。他们的收获清单上,写满了比瓜果蔬菜更珍贵的东西:一份坚韧的品格、一颗豁达的心、一种过程的哲学和一段珍贵的友谊。孩子们在逆境中再出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学会了坦然面对不如意,拥有了更平和的心态;理解了“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精神内涵,开始学会享受奋斗的过程;他们更是在协作劳动、在劳动中互相鼓励中,加深了彼此的情谊。
这个秋天,我们用一场“不完美”的劳动实践,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成长教育。它让我们更加坚信,劳动教育的深层内涵,在于引导孩子们建立与自然、与生活、与自己的深层连接,从而构建起健全的人格与积极的人生观。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劳育初心”,让实践的土壤更好地滋养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帮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晴雨,都能心怀热忱,步履不停,谱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新篇。(黄波 通讯员 王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