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航大学的校园里,航空安全教育基地和国产大飞机与适航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安全学科两大重要实践育人平台,正成为民航安全人才培养的“硬核阵地”。围绕安全领域“人、机、环、管”四大核心要素,它们一个筑牢“安全防线”、守护民航业生命线,一个点亮“适航梦想”、护航大飞机展翅翱翔,通过历程展现、案例展示、实物展出等形式,让新时代民航学子掌握守护蓝天的“安全本领”的同时,又触摸国产大飞机的“逐梦密码”。
安全筑基:让“安全第一”扎根成长之路
走进航空安全教育基地,“安全”的印记随处可见。基地系统回顾了中国民航安全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了航空安全管理方面取得经验和汲取的安全事件教训、介绍了当前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模型,展示了民航系统正在开展的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
航空安全教育基地的建成,一方面对全体在校学生开展航空安全意识、安全素质能力和安全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同时对于加强安全学科建设、强化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深化对航空安全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行业能力与水平,更好把握安全工作主动权,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航空安全教育基地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正以 “全周期护航”模式为民航事业筑牢安全根基。对即将踏上职场的毕业生而言,这里是离校前的“最后一课”——通过参观学习,他们在基地展板中熟悉安全规范、强化风险意识,亲手“关好职场起航前的‘安全舱门’”,带着扎实的安全素养奔赴民航岗位;对刚开启航空梦的新生来说,这里是入学后的“第一课”——从安全理念启蒙到专业认知启航,他们在此系好成长路上的第一颗“安全扣子”,为未来深耕民航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保卫处、学工部、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等利用基地创新将安全教育融入“三会一课”、团日活动、第二班导师班会中,成为培育教职工 “底线思维、责任担当” 意识的重要载体;同时深度衔接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育人效能,让安全理念与专业精神同频共振。通过将安全教育与航空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基地持续释放教育引导、宣传普及、风险警示、价值引领的综合作用,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安全管理知识、积极参与安全实践的热情与信心,更为民航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具备“安全第一”素养的后备力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动能。
适航赋能:揭秘国产大飞机的“中航大答卷”
若说航空安全教育基地是为民航人才“守底线”,那国产大飞机与适航科普教育基地便是引领师生“探前沿”的重要平台。走进基地,大飞机从设计、制造、试验、试飞直至适航取证的全流程清晰呈现,不仅系统展现了我国在航空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提升适航能力的坚实步伐,更以生动的场景和详实的资料,勾勒出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在这里,中国民航大学在适航研究领域的深耕成果得以充分展示,每一份数据、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蕴含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密码”,让参观者在了解航空科技的同时,深切感受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澎湃脉动。
如今,国产大飞机与适航科普教育基地已形成多功能的育人阵地,既是展现国家科技实力与改革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激发师生爱国热情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更是普及民航知识、提升公众航空素养的科普平台,同时还成为学校对外展示教学科研实力、开展合作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校党委的统筹部署下,学院党委充分激活基地育人效能,将其打造为覆盖大中小学生的“全学段”教育教学平台,通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与作风养成的深度融合,为不同阶段学生播下航空梦想的种子。
在课程建设层面,基地深度服务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依托基地资源,学院青年教师于灵杰在天津市“故事思政大赛”中斩获一等奖,以大飞机研发与适航历程中的感人故事为载体,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此外,基地还主动扛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任,学院凭借学校智力与人才集聚优势,与多所中小学共建教育实践基地,推动优质航空教育资源下沉,促进不同学段教育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未来,基地将继续以航空科技为纽带、以思政教育为内核,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谱写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注入更多力量。
双基联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学科特色动能
航空安全教育基地与国产大飞机适航科普教育基地并非各自孤立运行,而是深度联动形成“安全筑基 + 适航赋能”的特色协同育人模式。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飞行器适航等专业学子,先在前者学习“安全管理、预防机制”等基础知识,再到后者钻研“安全设计、标准取证”等前沿内容,从“守安全”到“安全造”,构建完整民航安全知识体系。
截至目前,两大基地累计服务超2万人次,成为学校民航人才培养领域的“金字招牌”。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无论是参与大型客机的研制、试飞,还是进入航空公司安全管理的岗位,都因“安全素养扎实、适航知识完备”的突出优势,持续获得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未来将成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的“护航者”,为我国民航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为进一步扩大基地的社会育人辐射力,学院还成立学生社团,向大中小学生和行业人士开展专业讲解,累计接待参观人员超万人,先后获得民航局、天津市、中国商飞等单位领导的充分肯定与赞扬。与此同时,基地的建设成果与育人故事也受到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航网等十余家权威媒体,累计进行三十余次专题报道,不仅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与办学美誉度,更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在民航行业领域的专业影响力与话语权。
更为关键的是,两大基地的协同建设与高效运转,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与学科特色动能:一方面,通过真实场景化教学与前沿技术研究,持续强化了安全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另一方面,鲜明的民航安全育人特色也进一步擦亮了学校的办学品牌,为“双一流”建设注入了独特的学科专业内涵。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安全+适航”协同育人机制,在助力我国民航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推进 “双一流” 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民航专业人才贡献更大力量(孙丹)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