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滨区石堤小学,每当提起刘椿蕾老师,师生们的嘴角总会不自觉地上扬。那个总是带着温暖笑意的身影,已然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2016年,她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踏上三尺讲台,在乡镇小学默默耕耘六个春秋,2022年调入石堤小学。八年来,她始终坚守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育人诗篇。
乡镇坚守,用爱点亮乡村孩子的希望
那六年的乡镇教学时光,是刘老师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更是她党员初心的生动注脚。面对学校里众多的留守儿童,她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老师,更成了孩子们心灵依靠的“临时妈妈”。记得有个叫小浩的男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刘老师发现他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看书,便每天放学后都陪他一起写作业、读书。渐渐地,小浩的脸上有了笑容,作文里开始出现“刘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温暖”这样的句子。像小浩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刘老师坚持每天放学后多留半小时,为需要帮助的孩子提供义务辅导。她利用教育基金会资金购买儿童读物,在教室里建起了“图书角”,带着孩子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地。最让人动容的是,孩子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刘老师的爱。她的办公桌上,时常会悄悄出现带着露珠的野花、一小把桑葚、几颗板栗。端午节那天,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家包的粽子塞进她的手里,一个小女孩悄悄说:“刘老师,我奶奶说您比妈妈还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礼物,承载的是孩子们最真挚的心意。

即便在条件有限的乡村,刘老师也从未停止自我提升的脚步。为了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她刻苦钻研部编版教材,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常常熬夜观摩名师课例。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先后荣获汉滨区赛教一等奖、新教育叙事征文一等奖等荣誉。
潜心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与光彩
调入石堤小学后,刘老师将乡村教育的质朴情怀与先进教学理念相融合,用心打造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语文课堂。她创新推出的“班级漂流日记”成了学生们的最爱。一本精美的日记本在同学间传递,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小旸同学在日记里写道:“爸爸妈妈吵架了,我好难过……”刘老师看到后,不仅写下了温暖的鼓励,还悄悄与家长沟通。后来,小旸开心地告诉老师:“爸爸妈妈和好了!谢谢您,刘老师。”这样的故事在班级里不断上演,漂流日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成了师生心灵交流的桥梁。

在推广阅读方面,刘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她与学生共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别出心裁地设计了“鲁滨逊的朋友圈”活动,让孩子们以现代视角理解经典人物。学生们创作的鲁滨逊的朋友圈,精美的思维导图、真挚的读后感、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最终汇集成独具特色的班级阅读文集。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她组织的班级诗词大会精彩纷呈,“飞花令”环节更是让同学们热情高涨,在欢笑声中领略了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
勇挑重担,在奉献中彰显党员本色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刘椿蕾始终将“担当”二字铭刻在心。在石堤小学这个新集体里,她不仅以严谨的态度完成日常教学,更在每一次学校需要时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让我来试试吧。”这是刘老师在面对重任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无论是突如其来的公开课任务,还是难度较大的示范课展示,她总是毫不犹豫地接下挑战。为了准备公开课,她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教案修改了一稿又一稿,课件调整了一遍又一遍。她却微笑着说:“党员就是要走在前头,这是责任,更是荣幸。”
更让人感动的是,在承担这些额外任务的同时,她从未放松过对日常教学的要求。办公室里,细心批改每一份作业,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个课间,她身边总是围满了求知若渴的学生。在她看来,党员教师的担当,不仅体现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更蕴含在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中。从青涩到成熟,从乡镇到城区,刘椿蕾老师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担当,是明知前路艰辛却依然选择勇毅前行;真正的党员本色,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不平凡的光彩。她说:“我愿做教育战线上的一个兵,哪里需要,就站在哪里。”这份朴实无华的承诺,正是新时代党员教师最动人的写照。
从乡镇到城区,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她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这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恰恰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在教育的田野上,刘椿蕾老师继续用爱心浇灌,用智慧耕耘。她说:“每当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听到他们朗朗的读书声,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是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最美的担当。”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优秀党员”的内涵,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风采。(石堤小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