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作为自然环境最直观的“皮肤”与“骨架”,是地理学的核心要素,也是高考地理命题中永恒的重点与难点。它不仅是纯粹的自然景观,更是内外力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影响的生动记录。高考地理对地貌的考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识记与描述,而是深入到成因推理、过程分析、影响评估与人地关系协调等多个维度。本文将系统性地剖析高考地理地貌试题的考查形式、核心知识点、能力要求,并据此提出有效的备考策略。

一、 考查形式:从“识形”到“析理”的多元呈现
高考地理对地貌的考查,主要依托两大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检验学生的地理素养。
1. 选择题:聚焦核心概念与微观辨析
选择题通常以一幅典型地貌景观图、地质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或一段简洁的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对特定地貌形态的判断、成因的初步推理以及基本概念的区分。
景观图判读:给出张家界峰林、黄土高原沟壑、长江三峡、海岸地貌等图片,要求判断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
剖面图分析:通过地质剖面图,考查地层顺序、构造类型(背斜、向斜、断层)及其与地貌的关系(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概念辨析:区分诸如“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冲积扇与洪积扇”、“喀斯特地貌中的石林与峰林”等易混淆概念。
2. 综合题:强调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综合题是地貌知识考查的“主战场”,其设问逻辑层层递进,综合性极强。
描述与归纳:第一问常要求“描述图示区域的地貌特征”。这需要学生从宏观(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分布格局)到微观(具体地貌形态)进行有序描述,并运用地理术语。
成因与过程分析:这是核心考查点。如“分析甲地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说明乙地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原因”。要求学生动态地、历史地分析内外力如何先后或同时作用,重塑地表形态。
影响与评价:探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聚落分布、交通线路选址、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貌的改造(如采矿、修坝、城市建设引发的地面沉降等)。
预测与对策:基于地貌演变规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如海岸线进退、沙漠化范围变化),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或利用措施(如水土保持、滑坡防治)。
要应对高考,必须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地貌知识体系,其核心可概括为“内力塑造骨架,外力雕刻细节”。
1. 内力作用与宏观地貌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奠定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高低起伏的基本格局。
板块构造理论:这是理解全球宏观地貌的“总钥匙”。要熟练掌握六大板块的分布,以及板块边界类型(消亡边界、生长边界)与宏观地貌(褶皱山脉、海沟、岛弧、裂谷、海岭)的对应关系。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东非大裂谷(张裂)等。
地质构造与地貌:
褶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初期成山,后期易被侵蚀成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初期成谷,后期可能因岩性坚硬而成山)。高考常通过剖面图考查“地形倒置”现象。
断层: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地垒(相对上升)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地垒(相对下降)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岩石圈物质循环: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并能分析特定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在循环中的位置及其与地貌的关系。
2. 外力作用与微观地貌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对内力塑造的宏观地貌进行再塑造,其过程可概括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地貌:是考查频率最高的外力地貌。
上游(山地):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形谷、峡谷、瀑布等。
中游:侵蚀与堆积作用并存,河道变宽,出现河漫滩、河流阶地。
下游(平原):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流阶地是重点,它反映了地壳间歇性抬升与河流下切的历史,是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重要证据。
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干旱地区,定向风对湖相沉积层的侵蚀)。
风积地貌:沙丘(根据风向判断其形态,如新月形沙丘)。要关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过程与治理。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石灰岩)、湿热的气候、流水作用。
地表形态: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等。
地下形态: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高考常结合我国云贵高原地区进行考查。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等。
海积地貌:沙滩、沙坝、沙嘴、潟湖等。需关注人类活动(如修建港口、采挖珊瑚礁)对海岸地貌演变的影响。
冰川地貌与黄土地貌:
冰川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丘陵等,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黄土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是风力堆积后经流水侵蚀形成,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高考地理对地貌的考查,本质上是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 综合思维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将地貌与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分析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貌的形成,需结合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内力)、地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势)、降水丰富且河流落差大(外力)等因素。
2. 区域认知能力
任何地貌都存在于特定的区域中。高考要求考生具备“区域视角”,能够分析不同区域主导性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影响。例如,同样是平原,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而华北平原则是地壳下沉基础上由黄河、海河等河流堆积形成的。
3. 地理实践力
这体现在对地理工具的应用和对现实地理问题的探究上。
地图能力:熟练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地质图、景观图、遥感图像,并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野外考察视角:试题常模拟野外考察情境,要求考生根据考察路线描述地貌变化,并分析其原因。这要求学生具备将理论知识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能力。
4. 人地协调观
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追求。试题会引导考生思考地貌资源如何被人类合理利用(如梯田农业、港口建设),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如陡坡垦殖、过度抽取地下水)如何引发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进而反思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 备考策略:构建“理论-图像-案例-思维”四位一体的复习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有效的备考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夯实基础,构建网络
牢固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态特征与形成过程。建议绘制“地貌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理解其内在逻辑联系。
2. 强化读图,提升技能
“无图不成题”。日常复习中,要刻意训练自己从各种地图、景观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于等高线图,要学会“平面转立体”;对于地质剖面图,要能还原地质历史;对于景观图,要能迅速关联到其成因和分布地区。
3. 聚焦区域,积累案例
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具体区域。重点掌握中国和世界典型地貌区的案例,如:
中国:黄土高原(黄土地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冰川地貌、构造地貌)、西北内陆(风成地貌)、长江流域(流水地貌)、东南沿海(海岸地貌)。
世界:东非大裂谷(构造地貌)、亚马孙平原(流水地貌)、北欧(冰川地貌)、中东(风成地貌)。
对每个案例,都要能清晰描述其地貌特征,并从内外力角度综合分析其成因。
4. 规范术语,逻辑表达
尤其是在回答综合题时,必须使用准确的地理术语(如“下切侵蚀”、“侧蚀”、“溯源侵蚀”、“钙华沉积”等)。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成因时,要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例如,分析某峡谷成因,应按照“地壳抬升(提供下切空间)→ 河流流速快(下切能力强)→ 长期侵蚀(形成峡谷)”的逻辑链条展开。
5. 关注热点,联系现实
高考命题常与社会热点、国家重大工程相结合。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地貌与环境、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大坝)对上下游地貌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的地面沉降、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等。平时需关注时事,思考其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结语
高考地理对地貌的考察,是一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检阅。它要求我们不仅能看到大地的“形”,更能读懂其背后的“理”——地球演化的历史、自然力量的博弈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唯有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辅以持续的图像解读和案例积累,方能在高考的“地貌”战场上,游刃有余,从容应对,真正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一方水土中洞见整个地理世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