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加入陪跑营,作文自然赢!

【写作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往往是这样,能够看得见、判得明过去的是非对错,却永远看不清自身的危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则具有哲理思辨性的材料。 材料共由三个分句构成,“人们往往是这样”是总起,揭示了某种普遍性的现象或行为。“能够看得见、判得明过去的是非对错”是说人们对“过去的是非对错”能够看得清楚、辨得明白,体现了人们看似清醒的头脑与认知,此处“过去的是非对错”可以指向自己,也可以指向历史。“却永远看不清自身的危机”是说人们在面对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关乎自身的威胁时,缺少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清醒的自知力,“永远看不清”体现了人们认知盲区的顽固性,揭示的是一种人性深层的困境。
综合而言,材料的关键矛盾在于 “看得清过去”与 “看不清自身”的认知悖论,材料可指向人们现实中缺少 “以史为鉴”的自觉、易于遗忘的特征、难以认清自己的本质,也可指向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不对称性等本体特征,还可指向人们情感主客观介入的现象,能客观看待已发生的,却无法冷静审视自我问题。材料触及自我认知、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审视的深层追问,可联想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笛卡尔怀疑精神等哲学思想。
学生应从材料主要内涵出发,阐释 “认知悖论”现象,并能追根溯源,探究本质,最终走向正确认知。写作可围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正确认识自身危机”“看得见过去,认得清自我”“提升自我认知”“向内求索,突破认知困境”等角度展开论述,反思这种现象的根源及危害,进而明确自我认知、自我审视的重要性及正确的做法;也可以围绕材料讨论后知后觉、先知先觉的现象及意义;还可以对材料界定的内容质疑反思,对这一结论做出辩证思考,不否认有此事实,但较为片面,可联系当代青年的自我觉醒加以论证。
【范文分享】
明于知往,暗于察己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我们总能以睿智目光回望,清晰评判过往的是非曲直;然而当目光回转,试图审视自身时,却常如雾里看花,难辨危机所在。 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根植于人性与认知的深处。
回望历史,多少智者能臣在洞察世事上目光如炬,却在认识自我时茫然失措。商鞅变法,令秦国崛起于西陲,其法家智慧可谓洞察世情,却未能预见自己终将丧于亲手缔造的严法之下。隋炀帝开凿运河,贯通南北,何其雄才大略,却沉溺于“地下若陈后主”的虚妄功业,重蹈他所不齿的覆辙。 他们如同手持明灯的守夜人,能照亮远方却照不见脚下的悬崖。
为何我们如此擅长评判过往,却难以看清自身?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镌刻的“认识你自己”,早已道破这天堑般的距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戴着名为“自我”的滤镜观察世界—— 《道德经》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是将“自知”置于更高的智慧层级。真正的明智,在于穿透自我营造的幻象,直面内心的幽微角落。
然而,认识自我何其艰难!我们习惯于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外界,因为审视内心需要莫大的勇气。如同站在哈哈镜前,我们渴望看到美化后的自我,却不愿接受真实的影像。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滑向危机的边缘。
破解这一困境,并非要我们成为全知全能的圣人,而是培养一份时时自省的自觉。昔年曾国藩每日静坐思过,以“敬胜怠,义胜欲”自勉,正是保持着对内心危机的警觉。这份“如履薄冰”的清醒,恰是我们抵御认知盲区的良方。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静下心来,真诚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便向真正的智慧迈进了一大步。
个体如此,时代亦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为人工智能的奇迹欢呼,为基因编辑的可能惊叹,但若缺乏对技术伦理的深刻自省,难保不会在征服自然的狂欢中迷失方向。真正的进步,源于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识,以及由此生发的审慎前行。
当我们再次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应当明白: 批判的终点永远是回归自我。在回望过往与展望未来之间,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向后看以明得失,向内看以察危机”的智慧。既能明晰判断过往的是非对错,更能以澄明之心洞察当下的潜在危机。
唯有在每个灵魂中点燃自省的烛火,个体才能从认知的迷雾中走出,文明才能在时代的激流中找到正确的航向。当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内心的守夜人,历史的教训才不会重演,我们才能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既不迷失于过往的辉煌,也不沉沦于当下的迷雾,真正驾驭属于自己的命运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