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是博士,你会干啥?”
这句扎心的质问,道出了当下不少博士的求职困境。曾经自带 “光环” 的博士学历,如今似乎不再是职场的 “通行证”,反而让越来越多高材生陷入就业迷茫。
01
毛遂自荐成常态?博士求职有多难
进入 11 月,博士就业话题持续发酵,诸多名校博士生纷纷吐槽求职不易。一名优秀医学博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原本自信满满地向相熟的科主任毛遂自荐,认为自己的博士学历远超科室往年招聘的硕士标准,却被当场反问 “会干啥”,瞬间无言以对。
类似的遭遇并非个例。985 本硕博连读的网友直言,即便拥有顶级学历,找工作依旧费尽心力,“非清北博士别把自己当根葱,国内不缺博士” 的感慨,道尽行业内卷现状。湖北一名临床博士则揭露行业潜规则:医院圈子封闭,科主任往往优先安排自己的学生,外来博士即便通过人事科推荐,也可能连科室面试都进不了。

北京的求职者林同学更是直言,直接到门诊毛遂自荐堪称 “无奈之举”,若非成果突出、论文亮眼,大概率会被科主任狠批甚至羞辱。即便有成功案例,也需历经多次拒绝,甚至要厚着脸皮在学术会议上拦住院士递简历,过程曲折不堪。
02
扩招+缩招双重挤压,博士学历贬值了?
一边是博士求职竞争白热化,另一边则是博士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 2026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显示,校本部计划招生规模达 5000 名左右,其中校本部约 4000 名(含本科直博)。
这一数字引发广泛热议:仅交大一所学校的年招生量,就接近美国全年博士毕业总量的 1/10。加之清华、复旦等 985 名校及双非院校纷纷加入博士扩招行列,未来博士数量将进一步激增。有博二学生无奈调侃,自己当初求着读博,如今却面临 “全民读博” 的内卷困境,不知该哭该笑。
与扩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招聘市场的收紧。广东某三甲医院医疗组组长透露,今年三甲招聘门槛大幅提高,就连著名高校 8 年制毕业的博士,都只能无奈选择医院社培,而往年这类学生至少能进入急诊科室。合肥某三级医院更是首次取消了在当地医科大学的招聘摊位,行政人员表示,如今招聘审批流程繁琐,领导很难批准新增岗位。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3 年陕西省高校博士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仅为 76.68%,较 2022 年下降 9.45 个百分点,不仅低于本科生 81.19% 的落实率,还呈持续下降趋势。
03
高不成低不就,博士的出路在哪?
“进不去高校、卷不动科研、三甲没岗位、企业养不起”,成为当下博士群体的真实写照。

高校岗位稀缺,不少高校传出裁员消息,难以成为博士就业的 “避风港”;三甲医院数量稳定且招聘收紧,甚至高价返聘退休医生,新增岗位寥寥无几;企业方面,面对博士较高的薪资预期(普遍期望年薪 50 万 +),多数企业难以承担,而年薪 10 万左右的岗位又难以满足博士的心理预期。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研究生寄望于读博延缓就业,殊不知 3-5 年后博士毕业,原本研究生就能胜任的岗位,可能届时需要博士学历才能应聘,最终浪费青春与机会。对于单纯想靠读博逃避工作的人来说,未来就业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学历通胀时代,博士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不再是文凭本身,而是实打实的科研成果、实践能力和适配岗位的综合素质。毛遂自荐的无奈背后,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失衡,也是学历崇拜向能力导向转变的必然。
未来,博士群体或许需要调整心态,打破学历滤镜,理性规划职业方向,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如何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实现博士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更是值得全社会深思的命题。
所以,还是要多准备文章 多累积履历 才能有心仪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