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偿“替课”盛行谁之过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半月谈》报道,“早自习最累,早上8点1节课25元,其他时间的普通课程20元1节。专业门槛高的实验课,价格能涨到35元到65元不等。”当前大学校园里,有偿“替课”已从个别偷懒行为演变为明码标价的灰色产业链,甚至将研究生群体裹挟其中,其危害远超课堂纪律层面,尤其对科研诚信构成严重威胁。
有偿“替课”之风盛行,首先暴露的是部分学生学风的浮躁与堕落。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青年学子塑造自我、追求真理的地方,但一些学生却将宝贵的上课时间视为负担,宁愿花钱找人替课,也不愿亲自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他们或是沉迷于娱乐,或是被其他琐事牵绊,忘记了身为学生的本分。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身学业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从更深层次来看,有偿“替课”产业链的形成也反映出高校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学校对于学生的考勤、课堂纪律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才让“替课”者有了可乘之机。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此风蔓延,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术氛围。试想,当“替课”成为常态,教师的教学热情必然会受到打击,教学质量也将难以保证,高校的教育使命如何实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偿“替课”现象已蔓延到研究生群体。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其核心在于学术素养的积累与科研能力的提升,而替课行为直接违背学术诚信原则,不仅削弱科研基础能力,更会腐蚀学术道德观念,并极易催生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有偿“替课”现象必须坚决遏制。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可假手于人。同时,要加大管理力度,完善考勤制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等,确保学生本人到课。对于发现的“替课”行为,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监管部门也应联合执法,打击“替课”平台的非法运营,切断灰色产业链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大学应该是梦想起航的地方,而不是灰色产业链的温床。治理这一问题,既需要高校加强考勤监管力度,也需要学生坚守学术诚信,更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才能还高校教育一片净土。
来源:新派客户端
编辑:李新花 李婕宁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